三七一只貓
最近聽讀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說,班上有2個男孩子上課表現得很調皮,時而做做鬼臉,時而故意和老師相反的來,逗得班上同學哈哈大笑,老師無可奈何,因爲他們很聰明,做練習的時候他們都可以作對,速度也很快。我了解到,這兩個小孩都被認定爲是“聰明的小孩”,不用怎麽努力就可以學好,因爲有聰明的頭腦,這個是天生的。孩子既然和我談到這個問題,我想肯定也是他在思考和感興趣的事情。他問我:我是不是不聰明呢?是不是不聰明的人才需要努力?
這件事情讓我想起了我讀書的時候。那個時候我的語文成績很好,作文也屢次被老師當作範文在班上朗讀。但是沒有人覺得我聰明,那個時候我的老師認爲女生是學不好數學的,語文成績好的學生都是死讀書,數學成績好,能解難題的學生才是聰明的學生。因此我覺得自己是不聰明的,沒有學習天賦的,只能通過勤奮的苦讀才能勉強跟上。有一段時間我甚至對數學産生了很大的恐懼感,有幾次我的噩夢都是和數學測驗相關,我印象最深的是雞兔同籠這種問題,一直都是證明我沒有學習天賦的童年陰影。
我害怕數學老師,總覺得他能夠一眼看穿我是通過非常努力才能勉強讓數學成績不掉隊的。我也很嫉妒我的表弟和另外一些男孩子,他們表現得很輕松,每次不怎麽看書聽講就能解除數學難題,上課的時候有時候不聽講被老師點起來回答問題,都能夠解答,並且老師還流露出那種——果然是聰明的小孩的眼神。而我聽老師講一遍後根本不知道那些公式要怎麽用。所以至今我認定自己爲智商不高,沒有學習天賦的人。
但是我後來對此産生了懷疑,因爲上了高中以後,我發現我的表弟其實並沒有我想象中的那麽厲害。他每次寫作文的時候都很苦惱,這同樣影響到了他的數學成績,甚至是考試的總分。和他一起被我們初中老師認定爲是聰明的孩子的另外2個男孩子也遇到同樣的問題,那一年的高考他們都只是勉強考上了本科。而一直被認定爲只能靠勤奮才能苦讀出來的我,比他們考的學校都要好。
直到後來我看到一本書《終身成長》,才明白過來,其實這是一種認識的誤區。一直以來我都帶著老師給我貼的標簽,拼命的去努力證明自己,但是方向走偏了,掉進了固定思維模式的坑裏。丟掉自己擅長的,去拼命掩蓋自己不擅長的,這讓我的成長中失去了很多好的機會,即使考上了大學,馬上就陷入了迷茫當中,因爲大學不再排名,不再以成績來定輸贏,這導致我不知道怎麽樣去向別人證明自己,從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最近,我表姐帶孩子來我家玩,我們正在客廳裏面聊天,表姐上一年級的兒子在客廳的另一邊和我兒子一起搭積木。我和表姐正在聊天的時候,表姐的兒子突然大喊著:“我不玩了,我不玩了。”表姐趕緊上去看是怎麽回事,沒想到小男孩把平板一下子丟在沙發上,大聲哭喊起來:“我不要搭積木了。”。我很吃驚他的表現,等到兩個小男孩冷靜下來說:我問他:“爲什麽?”男孩回答: “我每次快搭好的時候就垮了,說明我根本就不可能搭好!”我兒子在旁邊小聲的說,那時因爲你每次在重要的部分搭的很松,緊一緊應該就會好一些了。
表姐很尴尬也很無奈,她說因爲小時候大人總是“打擊教育”讓自己沒自信,她在家一直給孩子“肯定教育”,希望孩子在面對挑戰的時候,有信心,有勇氣,能夠克服困難,能夠承受一定的壓力,現在卻事與願違。孩子感到一件事情做不好的時候,會選擇放棄,不管她怎麽引導,孩子不願意再去嘗試。明明才讀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卻已經對于失敗有了這樣深的抵觸,不得不說這是一件很讓人擔憂的事情。
這說明,孩子陷入了固定思維的坑裏了。這和我們用錯了“肯定教育”有關,我們以爲不斷的贊美孩子100次“你真棒,你真聰明”,孩子就真的能夠變成聰明自信的孩子。其實我們總是對孩子進行空泛的表揚,那麽極有可能會讓孩子們産生驕傲的心理,從而迷失自我。我們似乎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韦克在《终身成长》里提出,人可以分为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爲,一個人的才能是天生的,是一成不變的。如果經曆多次失敗,就會認定自己是個失敗者。他們認爲自己的總是處于別人的評判之中,他們的個人能力時時刻刻都在被人衡量。
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則認爲,人的能力是可以改變的,雖然每個人起點各不相同,但都可以通過努力來改變。面對失敗的時候,雖然也很痛苦,但是會把它當做是一個學習提高的機會。
- 那麽思維模式是如何影響一個孩子的成長呢?
卡羅爾教授的研究團隊的研究驗證了思維模式對于一個人的影響力。他們在一個學校找了兩組學生做拼圖遊戲,當孩子們在規定的時間拼完後,他們對第一組孩子說“你們真棒,你們真聰明!”,而對第二組的孩子他們說“這樣的拼圖你們都能拼出來,說明你們很善于探索和堅持。”,表揚完以後,他們又給了學生一些拼圖。有簡單也有複雜的。在孩子孩子挑拼圖的過程發現,被表揚聰明的孩子更多的去挑了更簡單的拼圖,而被表揚探索和堅持的孩子更多的挑了更難的拼圖。
這說明,具有固定思維模式的孩子希望能夠確保自己的成功。他們認爲聰明的人應該永遠是聰明的。爲了在短時間內看上去聰明,他們只挑自己能夠控制並且成功的事情去做,不去挑戰更高的目標,甯願拿自己的以後的發展去冒險。固定型思維模式就這樣將人們變成了不愛學習的人。但對具有成長性思維模式的孩子來說,成功意味著拓展自己的能力範圍,意味著變得越來越聰明。
只有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才高度關注可以提高他們知識水平的信息。對他們來說,學習才是第一要務,而不是急于證明自己。
我也經常聽到我身邊有家長說,我的孩子很聰明,就是學習不好。這樣的話是我們做家長的需要警惕的,如果總是說類似的話,當心讓孩子調入固定思維模式的陷阱。産生一種我真的不是學習這塊料的想法。當他們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不是想到去找到幫助自己學習的方法,而是放棄努力,只是降低自己的學習目標,呆在舒適的“安全區”,不願意去嘗試。
這樣長此以往,孩子就自我放棄了,或是像他的父輩們一樣,走入了另外一個極端。甚至,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長大後,會把自己的思維模式投射到伴侶身上,希望伴侶是完美的,而不是可以和TA一起成長。
倘若告訴孩子,雖然智力是有高低之分,但是除了天才,大多數的孩子智力都差不多,每個人擅長的方向不同,學習能力都是可以發展的,結果又會怎麽樣呢?
倘若當孩子面對挫折和困難的時候,我們一起分析問題出在哪裏並總結原因,適當的給予鼓勵和支持,把這次失敗當做是學習的機會,結果又會怎麽樣呢?而人生可能就是這個時候被改寫的。
所以我們要擺脫固定思維模式的限制,從自己改變,幫助孩子發展成長型思維模式。
怎樣培養孩子養成成長型思維模式呢?
- 1.首先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相信自己是一個成長型的人,多學習一些育兒經驗,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提高的。當你自己改變了,才能讓孩子改變。
- 2.不要對孩子采取簡單粗暴的表揚或者批評,往往,喜歡簡單粗暴的表揚和簡單粗暴的批評的家長一樣,都是擁有固定思維模式的人。換言之,就是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簽”。孩子做的好,不要泛泛的贊美“你真棒”“你是個好孩子”“你真聰明”,而是不如告訴孩子,這次好在哪裏。好好吃飯,很好的完成一次作業,按時起床睡覺睡覺,自己穿衣服洗襪子,整理自己的房間,都是孩子成長中的份內事。如果家長忍不住要誇獎你真棒的時候要記住:值得誇獎的不是他做這件事情本身,而是他爲這件事付出的努力,是他克服困難,戰勝自己的過程。
- 3、孩子成功的時候,要給他一個擁抱;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要多給他肯定。固定思維模式的人認爲自己一旦比別人做得好,是因爲自己有能力有天賦,所以失敗對于他們來說是很大的打擊,甚至是過不去的坎。近幾年總能看見名牌大學的學生因爲考研失敗,重點高中學生因爲沒有考上清華北大自殺的消息,甚至有初中生因爲一次測驗成績不理想跳樓身亡的新聞。孩子走了,其實家長的余生也是生活在痛苦中。我們都不是神,就算神都有可能犯錯誤,爲什麽要把自己的孩子架上神壇,不允許自己最愛的孩子犯錯誤呢?
還記得以前看過的一則小故事:
菲利普是一個14歲的小男孩,他和父親一起做手工時,不小心把釘子撒的到處都是。他內疚地看著父親。
菲利普:天呐,我太笨手笨腳了。
父親:我們把釘子撒了的時候,不應該說這樣的話。
菲利普:那應該說什麽?
父親:你應該說,釘子撒了——我要把他們撿起來。
菲利普:就這樣?!
父親:就這樣。
菲利普:謝謝,爸爸。
願我們都能成爲這樣不焦慮的父母,做一個永遠支持孩子的父母。
碼字不易,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