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27日訊)58年理發手藝,撐起一個時代的剪影,75歲手藝人每天背著理發工具到巷尾准時上崗,以遮棚、座椅和鏡子簡易搭建起街頭理發室,10多年來堅持6元(約18令吉)不起價,譜寫剃刀下的街頭理發最後一人。
《新明日報》報道,陳文棋用一生經營理發事業,1962年以學徒入行,摸爬打滾見證本地58年的理發業興衰與變革;他從1994年經人介紹到阿裏哇街(Aliwal St)做起後巷理發生意。
他透露,當時這條“後巷理發街”有六七位理發師,許多因年事已高或離世或退休,如今僅剩他一人獨守空巷。
陳文棋不僅做熟客生意,還有不少慕名而來體驗街頭剪發的年輕一代。
3名兒女都勸他休息,但陳文棋仍堅持以手藝維護“後巷理發街”的美譽,但他坦言,有想過退休,但他還能走能動,會做到不能做爲止。
20多年來,家住加冷機場一帶的陳文棋每周五天風雨不改,背著剪子、剃刀和電動手推剪等工具,乘坐巴士到阿裏哇街的巷尾開檔,把上鎖的理發座椅和櫃子打開,擺好理發工具,打開電台,再擺好紅色塑料椅,一間結構簡陋,但充滿古早氣息的街頭理發室赫然出現。
陳文棋說,這項涵蓋剪發、剃胡和修鼻毛的男子美容“一條龍服務”最早僅收4元(約12令吉),後來隨物價起到5元(約15令吉),2009年起至今一直都是6元。
話少的陳文棋對理發一絲不苟,修剪細致,每人平均要剪15至20分鍾。一些熟客甚至無需開口,只把6元遞上,合起雙目享受這15分鍾的靜谧,屬于老巷子的默契爲這個街頭理發增加溫度。
陳文棋也甚是了解熟客的發型需求,通常是照著他們原來造型去剪。
陳文棋相信是新加坡最後一位街頭剪發手藝人。
疫情期間客流量減
每月租金90多元(約270令吉),疫情期間客流量減少約兩三成。
陳文棋的街頭理發,令不少過路客駐足,既是街頭,一些顧客自然以爲無需租金。
陳文棋解釋,該理發店由土地局管理,他每月租金爲90多元。
值得注意,工具櫃前還擺放著紅色夾子,供顧客手寫個人聯絡及到場與離場時間。
“這是我女兒幫我做的,也符合衛生部的SafeEntry安全登記要求。”
陳文棋說,街頭理發店看天做生意,若下暴雨,就選擇不開門,但這種情況極少發生,因平時來剪頭發的人很難說多少,有時一個人都沒有,有時接連不斷。
再續“理發緣”
20多年前的“小顧客”,從面子書看到陳文棋的消息,激動不已,特地驅車趕來,再續20年的“理發緣”。
如今已40歲的醫護人員法茲利憶述,20多年前常與友人在這一帶消遣,曾光顧陳文棋的店。
“我以爲新加坡街頭理發已‘滅絕’,看到面子書有人說時,我立即騎車從兀蘭下來,找安哥剪頭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