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某個城市的代表
知名建築似乎總有一席之地
好比四合院之于北京
大本鍾之于倫敦
埃菲爾鐵塔之于巴黎
那麽,提到新加坡呢?
是設計前衛的金沙酒店?
(新加坡金沙酒店,圖片來源@老于推薦)
是“鎮坡之寶”魚尾獅?
(新加坡河口矗立的魚尾獅,圖片來源@Pureesign)
相較于這些美名遠揚的知名建築
其實真正能代表新加坡的建築
反而十分低調
俗話說得好
“大隱隱于市”
它可能就在你路過的某條街邊
也可能就是你去過的某家小店
(新加坡街頭的店屋,圖片來源@搜狐)
金沙酒店也好
魚尾獅也罷
更多的都是外界賦予新加坡的符號
而恰是那一間間小小的店屋
卻留存著獅城兩百年的曆史血脈
所以說
可以代表新加坡的建築
“店屋”
必當仁不讓
01起源
所謂店屋(Shophouse) 顧名思義
就是下面作爲店鋪 上面作爲住家的房子
通常爲兩到三層高的聯排式房屋 建在有公共聯用牆的連續街區中 並在屋前爲行人設有遮陽避雨的加頂走廊 (又可稱五尺基,俗稱五腳基)
(林立于街道兩旁的店屋,圖片來源@ST)
從外部來看
和高樓大廈的冰冷堅硬不同
這些店屋色彩缤紛
或靛青、或粉、或黃、或純白
在熱帶陽光的照耀下
格外吸引眼球
(色彩缤紛的街邊店屋,圖片來源@Medium)
從構造來看
店屋
常常是窄長的設計和裝潢
從街道的一頭延伸到另一頭
正面看起來往往相當狹小
只有四五米寬
(正狹側長的新加坡店屋,圖片來源@新加坡公寓網)
店屋雖然正面看起來相當狹小
屋內卻別有洞天
一家店屋的深度至少是寬度的三四倍 直通後巷 屋內分割爲樓梯、房間、走廊、廚房、廁所 中部還會留下天井 可謂麻雀雖小,五髒俱全 若在天井中養幾盆花草 配一張茶幾 就有了那麽幾分出塵的意味 (店屋內部別有洞天,圖片來源@海峰之旅)
之所以呈現這樣的觀感 和店屋的結構設計不無關系 窄窄的木樓梯 與牆壁及屋頂之間 呈對角線狀或直立狀的圓木柱子 相得益彰 天花板上是成排的橫梁 架在兩側的承重牆上 支撐起各個樓層 房頂搭上瓦 就成了一座小樓
(新加坡店屋結構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關于店屋過于瘦長的設計風格 其起源向來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便是“殖民遺産說” 新加坡本地建築師、作家陳家毅 就支持此種說法
認爲店屋的狹長結構 是因爲在新加坡殖民的英國人 受到荷蘭人的影響 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瘦民居起于16世紀 由于貿易繁榮 人們湧入城鎮 管理者爲了方便 房地産即按照房子正面的寬度來收稅 精明的荷蘭人由是把房子越建越窄 再在深度上做文章 就有了窄長形的房舍
(阿姆斯特丹的窄長民居,圖片來源@新浪旅遊)
如果說阿姆斯特丹的瘦民居 對新加坡建築起到了重要的影響 但阿姆斯特丹與新加坡相隔數千公裏 又是如何聯系起來的呢?
事實上 在英國人開發新加坡時 馬六甲海峽的真正主人是荷蘭人 因此數千公裏外的阿姆斯特丹建築風格 便影響了新加坡
(馬六甲河畔的荷蘭紅屋,圖片來源@小臉貓愛出行)
另一起源說則是“移民饋贈說”
一種常見的解釋是 店屋主人把中國南方民居的風格帶到新加坡 因爲江南的水道旁 嶺南的街道邊 都有類似的瘦窄身形的民居和店鋪 早期華人下南洋 就把家鄉的建築風格帶到了新加坡 而且中國建築慣用木梁來支持房頂 傳統的店屋也不例外 凡此種種解釋 皆把店屋源頭指向了華人的故鄉——中國
(中國廈門的“騎樓”也是窄長的結構,圖片來源@陳煜)
其實 新加坡位于東西方交彙的要沖 所以店屋很可能同時受到兩種起源的影響 無論店屋從哪裏起源 這種建築風格很快在新加坡流行 一直到1950年代 都是新加坡主流的建築形式
(早期新加坡街頭老照片,圖片來源@海峰之旅)
店屋的風行還有深層次的原因 萊佛士登陸新加坡 精力充沛地爲新加坡制定藍圖 按照管理殖民地的經驗 把不同種族劃分爲不同片區 同時規定店屋的建築標准 如樓層高度、地基材料、牌匾位置等等 人們按照萊佛士的規劃 定居在新加坡河附近的各個社區
(新加坡早期規劃圖,河流的左側爲華人居住區,圖片來源@Vamei)
之後 新加坡人口迅速膨脹 由于店屋的“五腳基”設計可以擋雨 完美適應當地氣候 再加上店屋臨街 是珍貴的商業資源 配合超強的商業及居住實用性 正面狹小的店屋 被島上居民紛紛采納 土生華人、移民華人、馬來人、印度人 會根據自己的口味 裝飾出形式各異的店屋 比如說 華人在店屋的正面 挂起牌匾和燈籠 在牆上刻上松、竹、梅、龍和麒麟
(新加坡Neil Road157號店屋,圖片來源@ST)
伊斯蘭教徒在房頂 繪出星月和植物標志 在房檐留下連續的木飾 此外
馬來風味的木雕 希臘羅馬式的柱頭和拱圈 殖民風格的盾牌和勳章 爬滿了店屋的正立面 百葉窗、推拉窗、滑窗、玻璃窗競相登場 不同風格的元素甚至會混搭在一起 共同裝飾同一間店屋 留下別樣的混血魅力
02前世
起源說完了
就來說說店屋的“前世”
早期店屋中容納的
是大批下南洋的華人
小小的店屋
記錄了航海時代的東西方文化碰撞
之後更是見證著南洋華人的奮鬥史
白天在外辛勤工作
晚上坐在一起閑聊
店屋成爲華人們在異國他鄉抱團取暖的港灣
(早期下南洋的華人,圖片來源@Vamei)
隨著一代又一代華人遷往新加坡
華人逐漸成爲城市人口的主體
占據高達75%的人口比例
店屋的風格
也隨著時間起了變化
衆所周知
新加坡最初只是
東印度公司
在印度總部的一個小分支
非常不起眼
早期來新加坡謀生的華人
並不願意在店屋上過多投入
造出來的店屋自然相當簡陋
所以最初的店屋都是簡單的兩層小樓
裝飾和用料都相當簡單
(早期新加坡街頭的店屋,圖片來源@全網資訊)
後隨著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和蒸汽船的使用
歐洲與遠東的貿易驟增
新加坡東西方樞紐的作用愈發凸顯
新加坡的治安狀況好轉
移民們開始有了定居的想法
、他們改變了傳統的兩層小樓制式
把店屋建成三層或者兩層加一層閣樓
店屋的裝飾也開始模仿英國人的公共建築
染上了西洋風
(過渡時期的新加坡店屋,圖片來源@Vamei)
20世紀初新加坡迎來了經濟大繁榮
抓住機遇快速富裕起來的華商
在店屋上彰顯自己的財富和品味
正面堆疊上大量的浮雕和裝飾
色彩與光影相交映
華麗而誇張
在裝飾上鍾愛運用曲線、弧面
以突出物體的動感和線型流動的變化
強調藝術形式
不禁讓人聯想到中世紀的歐洲建築
所以,這一特別時期的店屋
被稱爲“中式巴洛克“
江夏平心閣
是中華巴洛克風格的代表建築
裝飾元素大量采用了十二生肖、花、鳥、吉祥圖案
和日常休閑生活場景壁畫
整體設計華貴富麗
正門兩邊的錫克教護衛壁畫
更是彰顯了屋主的富有和高貴的社會地位
(新加坡江心平夏閣店屋,圖片來源@海峰之旅)
再晚些的風格 以其大膽的用色和花哨的瓷磚 更是融合了華族,馬來西亞和歐洲元素的最佳組合 比如說中國的瓷器片頭飾 和蝙蝠翼狀的通風口與馬來木材細工 法式落地窗,葡萄牙百葉窗和科林斯壁柱
(Emerald Hill附近店屋,圖片來源@小豬lulu)
到了19世紀30年代
受西方現代主義裝飾風藝術的影響
建築模仿工業産品的樣子
采用幾何圖形和流線型裝飾
再加上省錢省工的現實需要
店屋的裝修漸漸趨于簡單和現代
追溯店屋將近100年的曆史會發現
不同時期的店屋擁有截然不同的建築風格
這不只直接反應了當時經濟和建築技術的狀況
也是人文、社會審美變更的縮影
之後 便是一段黑暗的時期
二戰時
新加坡作爲英國統治東南亞的中心
遭到日本飛機的狂轟亂炸
大量采用木結構的店屋遭到嚴重破壞
(二戰時遭日本侵略的新加坡,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後隨著日本戰敗和新加坡獨立
破舊的店屋成了舊時代的象征
被整棟整棟地拆除
發展的大旗下
一座座高大的樓房取代了過往的店屋
民衆們迫不及待地
住進了幹淨、便利但樣式單一的組屋
店屋變得日漸稀少
(高樓大廈身前的寥寥店屋,圖片來源@聯合早報)
03今生
然而 新加坡的店屋並沒有就此成爲曆史 它有著複雜的“前世” 更有著多彩的“今生” 八十年代
新加坡成爲“亞洲四小龍”之一
但這座城市
被鋼筋水泥環繞
失去了吸引遊客的魅力
曾經急著告別過去的新加坡人才驚醒過來
想起要保護所剩無幾的店屋
(位于牛車水的受保留店屋,圖片來源@聯合早報)
新加坡市區重建局
在1980年代開始致力于店屋的保護
並主張以
最大化的保留、靈活的恢複、小心的維修
三大准則來進行
跨時代的店屋
也因此能夠于今日保持風采斐然的外貌
述說著它們背後的多彩曆史
在政府的強力政策下
店屋得到全面的翻新
新型建築材料替代了脆弱的木結構
現代化的排水和空調設施也被引入店屋
店屋的牆面上漆上了清新的顔色
各色裝飾也翻修一新
成爲最受遊客青睐的觀光地之一
(牛車水附近的多彩店屋,圖片來源@Booking)
不過
位于牛車水、丹戎巴葛、駁船碼頭、
甘榜格南和小印度的受保留店屋
在修複方面的限制最多也最嚴格
這類曆史街區的店屋必須完全保留原貌
業主不允許在後方興建新翼
只能在內部作裝修
烏節路MacDonald House附近
曆史保留建築店屋的小心修複
在2019年10月21日的年度建築遺産獎上
獲得了新加坡最負盛名的保護獎之一
這座名爲淡馬錫店屋的建築物
曾經是帶有公寓和商店的聯排別墅
是新加坡市區重建局修複獎的唯一獲獎者
(改造過後的淡馬錫店屋,圖片來源@time out)
根據新加坡市區重建局的資料
全島有超過6500棟受保留店屋
內部改造之下
一些店屋成爲風味十足的賓館
鬧市中的豪宅
還有些成爲富有特色的創意小店
(現在已經被改造成爲咖啡館的店屋,圖片來源@新加坡旅遊局)
動蕩的時代過去
店屋獲得了新生
成爲新加坡一大特色
如今在坤成路、丹戎巴葛、安詳山等地區
都保留著完整的店屋
店屋也成爲了吸引各國遊客的觀光地
繼續擔任著見證者的角色
陪伴這個國家一同成長
(福康甯公園附近的店屋,圖片來源@ETCO)
人們說
建築是一個城市的氣質名片
如今在新加坡有許多保存完好的店屋
它們無疑是永恒的建築感染力最好的例子
新加坡建築的最流行的形式之一
必須是店屋
那些建在一排狹窄的單位上的迷人建築
比任何其它東西
更能代表新加坡的傳統和文化
找個時間
漫步于這些五腳基的店屋
感受曆史悠久的新加坡建築
傾聽店屋跟你訴說時光的故事
資料來源:
1. 聯合早報: 陳家毅:老店屋是新加坡的代表
2. 私家曆史: 南洋風雨:新加坡特色店屋講述的兩百年曆史
3. 新加坡紅螞蟻:私宅降溫了,不如考慮店屋?
4. 獅城吃喝玩樂:提供一站式共享服務的新加坡“店屋”,更是曆史的見證者
5. 8視界新加坡:勞明達街24棟店屋將被保留 反映早期建築特色
6. ONLab在線:北緯一度:南洋店屋與華南騎樓,誰是誰?
7. 漫行獅城:新加坡店屋,發現曆史的色彩!
8. 南洋時訊:新加坡老建築|新加坡曆史的見證者——店屋
9. MONO:重演年輕的百年南洋店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