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場“群策群力,共創未來,越戰越勇”對話會10月31日面向新加坡青年舉辦。50名參與者當中,幾乎全都介于17歲至25歲,逾八成參與者是學生,也有78%的參與者是首次參加這類對話。
自今年6月首次舉辦以來,“越戰越勇”對話會已有超過1650名公衆參與,所討論的課題多元,包括支持新加坡公民跟上數碼步伐、提升職場培訓等。
一系列對話會促成了四個“群策群力,共創未來”行動網絡,分別是“提升”工作小組、青年心理健康網絡、關愛新加坡行動和超越新冠疫情工作小組。
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長李智升爲活動總結時指出,政府和社區已不再像過去那樣各做各的,“我們必須聯手合作才能確保取得成效,在表揚善舉的同時,也衡量行爲的成果。”
在新加坡管理學院修讀國際關系的丹尼斯(Danish Hisham,25歲)是首次參與對話會的學生之一。他受訪時說,新冠疫情期間少有機會跟同侪面對面接觸,他希望透過對話會的平台了解同齡人關注的問題,討論如何一起尋求解決方案。
向來積極參與義工活動的丹尼斯說,他發現很多人對于現有的求助管道並不了解。
“ “疫情模糊了工作與生活的界限,每個人面對的問題不盡相同,我希望讓更多人知道社會現況,共同打造更具包容性的社會。”
以青年心理健康網絡爲例,至今吸引了上千人加入。李智陞鼓勵對話會的參與者積極地將想法付諸于行動,與政府攜手推動社會改變。
新冠疫情下,新加坡年輕一代希望自己在支持社區,建立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他們也願意通過志願服務,幫助社會邊緣人群,提高人們的心理健康。
面對心理健康問題,人們也不用太焦慮,再嚴重的問題都有環節的辦法。
促進和預防
在精神衛生領域采取幹預措施
開展促進和預防工作,以提高個人能力,使個人能夠控制情緒,避免冒險行爲,善于應對困難情況或逆境,並促進建立有利的社會環境和社交網絡。
采用多層面方法,通過各種聯絡平台(例如數字媒體、衛生或社會保健機構、學校或社區),並采取各種策略,爲青少年尤其是最脆弱的青少年提供服務。
早期發現和治療
解決有明確精神衛生疾患的青少年的需求至關重要。避免將其交送專門機構和過度醫療,優先考慮非藥物方法,並根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和其他人權文書尊重兒童權利,對青少年而言是關鍵所在。
世衛組織精神衛生差距行動規劃(mhGAP)爲非專業人員提供循證指導,使其能夠在缺乏資源的環境中更好地確定和處理重點精神衛生疾患
學生自己應該怎樣做呢?
學生:培養興趣愛好多交友
盡快融入到新環境中非常重要。多結交一些新朋友可以讓自己低落的情緒得到緩解,不管是社團活動還是跟朋友獨處,你們之間的彼此溝通都能讓自己的消極情緒擺脫。
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教育領事指出,美國學校十分看重學生興趣愛好培養,這與中國相對單純看重學習成績有很大不同。
有證據顯示,有興趣愛好、特別是喜歡體育運動的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比例較低。因此,她建議留學生在出國前重視培養興趣愛好,這有助于留學生更快融入當地文化,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生。
保持社會聯系
可以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和親人、朋友、同事保持聯系,接受其他人的支持。而且,還要幫助支持其他人,體驗投入感,提升幸福感。
規律生活作息
疫情期間長期不外出,有些人在家的生活是一種混亂的狀態。少數人可能會出現吃藥、酗酒等行爲,想通過這些行爲來緩解恐慌、焦慮。正確的做法是,我們需要保持生活節奏的穩定,按時睡覺和起床,保證一日三餐,可適當閱讀、運動,做一些自己感興趣或者提升愉悅感的事情,要保證一天的時光是充實的。
學會適當求助
當遇到心理困境時,可以找到自己信任的家人、朋友訴說,或者找到一個隱私的地方大哭一場,讓自己的情緒得以緩解。必要時可撥打心理援助熱線或尋求心理醫生幫助。
家長應該怎樣做呢?
家長:心靈陪伴與“放手”
在孩子出國前,家長應該認真了解孩子的心理素質,這樣才能了解孩子到了新環境中心理會産生的變化。
另外,在選擇學校的時候,家長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選擇,出國留學後一切都需要自己做主,必要的時候往往是沒有父母幫助的。而且,家長眼中的好專業,並不能代表孩子自己的喜好。
避免過分關注
適度、有節制地關注疫情信息,既不懈怠輕視,也不草木皆兵,這樣有助于心態的穩定。有的人總是關注疫情,導致在其他事情上注意力不集中。有的人對身體的異常感覺會特別關注,會把身體的不舒服以及其他異常感受跟新冠肺炎聯系起來,處在一種被傳染威脅的感覺當中,認爲隨時隨地可能會有被傳染的風險。
學校又能提供哪些幫助呢?
學校:加大心理咨詢服務宣傳力度
校方專業人士可以定期讓學生做自查,感覺留學生們經常遇到的心裏問題,及時了解自己心裏狀態,根據自身情況及時尋求心理咨詢或精神科醫師的幫助。
總之,多關心學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