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張氏總會
新加坡張氏總會大樓
延續曆史傳承,締造族群優勢
新加坡張氏總會成立至今已有80年之曆史。作爲一個族群團體,這一段曆史標志著一段歲月的流程,也負載了一段歲月的滄桑。
如果說,家是一個人的歸屬,那麽族就是所有家的整合。家與族,如藤連瓜,似水融乳,彼此連體同構,不可分割。因此族群作爲一種社會的存在,它就不僅僅是代代相傳的血脈延伸,也包含著人世間班剝陸離的種種,更應該是生生不息的曆史剪影,傳遞著家族群體在薪火傳承中無以超脫的時代沖擊,以及社會影響。
我們需要延續曆史的傳承,而不單單只是文化的傳承。一部東南亞史,其實也是一部族群生存掙紮史。我們需要延續先賢那種爲族群而奮。
張姓是中國民族大家庭的最主要成員。人口占中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上。張姓及其古老。其公認血緣親祖,是上古時代 “最偉大的帝王” 黃帝。揮發明弓,被封爲監造弓矢的 “弓正” 官,賜姓爲張。
張揮
張揮之後繁衍迅速,至漢已成巨族大姓,唐代列爲十大 “國柱”之姓。明代覆蓋全國93%之國土,迄20世紀80年代末,張姓人口逾億,位居百姓之首。
張姓以武威見長,代有元帥,大將與強兵,是一軍武之姓。 張姓也是一個極富果敢和進取精神的家族。 張姓的列祖列宗們,扛著那面透著英武之氣的旗幟,數千年來,在華夏大地上書寫了一個又一個的傳奇故事。
同爲張姓子裔,我們願與您共同緬懷先賢的豐功偉績,學習我們先賢那種極富果敢和進取的精神。團結宗親,攜手走向世界。
願與您分享此信念, 歡迎您上網浏覽!也歡迎您與我們聯系及提供看法與意見!鬥的曆史。從這一意義來講,新加坡張氏總會的存在,不但爲我們族群的團體提供一個載體!同時也在于尋找一種曆史的責任與效果。
老驿伏枥,志在千裏
步逾21世紀,回顧百年滄海桑田,張氏族人移居海外,雖無史料可查,相信何止百年曆史?遠史雖無史籍可考,近百年來張氏族人在新加坡的曆史,可透過張氏總會的成長曆史,略窺一、二。
根據總會現有史料的整理,遠在1930年,吾族先賢建金、 三品、 逸凡等宗親耆老已在本坡俗稱 “無尾港” 的地方組織小規模的祭奠祖先的活動,曆時多年。 隨著祭奠活動的逐年擴大,更多宗親的參與,逐決定于每年清明節,結合本地張氏後裔的力量,正式組織祭奠張氏曆代先賢的祭典,以求護佑本地的張氏後裔,亦借此向各宗親、商號募款備辦牲禮、果品、冥金等。 一方面以示慎終追遠,另一方面通過這種籌募活動,也加強了宗親之間的聯系與感情,爲後來的組織工作創造了一定的先決條件。
發展至1937年,吾族先賢耆老瓊林、三品等感于祭奠活動的逐年擴大,實有組織社團的必要。 近者可以更好的管理及延續現有的祭奠活動、遠者則可團結族人之力量,謀求族人的福利。 逐于當年清明節祭奠大典春宴時,向衆人提出籌組正式團體的動議,旋即獲得進之、建金、天玉、淑源、逸凡、瑪登、德發、棋楠、文流、再來、天扶、文晃、集福等宗親的認同,一致議決進行籌備組織社團工作,決定于小坡 “啓信街” 由瓊州族親所創辦的 “張氏閱報室” 召開發起人大會。
是日參與會議之發起人分別爲進之、再來、棋楠、家平、瓊琳、嗣雲、天玉、文晃、清炎、公推進之爲臨時大會主席,主持會議,會議決暫定名爲“張氏家族自治會”。 而在經費方面,先由文晃借出五百元當籌備費,複得雲卿、朝錦、開川、圭灘、順助、金榮、集福、喜順、竹圃、永安、和霜及成業等宗親的經濟贊助,籌備工作始得順利進行。後由天扶之介紹,暫借海南街 “益友互助社” 會所爲臨時籌備秘書處,並于該處召開第2次籌備會議,“張氏家族自治會” 從此正式成立。 進之獲衆人推選擔任第1屆會長,任期1年,本會基礎逐告奠定。
相濡以沫,攜手同進
由于長期借用他人之地方始終不便。 當屆領導成員爲求開展活動,吸引宗親參加,決定租用中國街29號2樓爲會所,並改名爲“馬來亞統屬張氏公會”,組織範圍擴大至馬來亞13州,同時積極招收馬來亞各州宗親爲會員。
但組織結構的急速擴大,同時也爲組織的管理帶來新的問題。馬來亞的會員若有喪事,本會派人前往吊唁與執绋,路途遙遠,殊爲不便。于是決定縮小組織範圍,改名爲“新加坡張氏公會”,此一名稱延用數年。後爲符合本會不分省界、籍貫的宗旨,也爲容納各個籍貫之張氏宗親和宗團,經執監委員會議決,再度改名爲“張氏總會”延用至今。
1937年,執監理事會決定向海峽殖民地政府正式申請注冊,同年獲得社團法人之地位。成立之日恭請中華民國駐新加坡領事李仁先生揭幕,並設盛大宴會款待各界人士,一時冠蓋雲集,爲況殊盛。
張氏總會成立之後,一時士氣高昂,秣馬厲兵,執監委員會衆理事鹹認爲,從長遠發展之計,應爲後代子孫打下良好基礎,自置會所責無旁貸。當屆會長首捐千元,登高一呼, 衆親積極響應,曆時一個月既已籌得萬元。隨即購置大坡“乞納街”65號,整座三層樓之樓面“翠蘭亭”爲本會永久會所。
從此本會即有足夠的空間開展各項活動,會員人數逐年增加,並延續原有的祭奠活動,加以發展爲協助會員宗親處理喪事,正式成立張氏總會互助會,同時向政府申請注冊獲准,形成兩個不同的組織結構與功能。互助會執委的選舉與總會分開進行,有不同人選擔任各自的工作,更全面的照顧本地宗親的福利。
艱苦卓絕,複興會務
張進之
張進之,新加坡儒商,生前任茶陽會館總理,勵志社社長,並創辦啓發學校和回春畫社。新加坡淪陷後,參加地下組織抗日活動,積極爲抗戰組織籌款,被捕後,堅貞不渝,病死獄中,時年50。
張三品
吾族先賢耆老三品宗賢,爲本會發起人之一,曾擔任第8屆主席
1941年,當進之連任第5屆會長後,世界局勢風起雲湧,戰火紛起。日本軍在侵占中國東北後,揮軍南下,新馬局勢岌岌可危、人心惶惶,本會活動也相形停滯不前。
迄至1942年,日本軍正式侵占新加坡, 一切社團禁止活動,本會會務也就暫告停頓。 故于1942年即1943年間,本會第6屆及第7屆之理事名單只留下一片空白。 其間幸賴三品、建金、天玉、淑源、棋楠諸耆老,艱苦卓絕,忍辱負重全力保存空置的會所,其功至偉,應予褒揚。
1944年底,日本軍在世界的軍事行動面對盟軍的強烈反擊,節節敗退,已呈敗勢。 新加坡的日本駐軍相形減少,對華人社團的管制也就兼顧不暇!諸耆老深感複興會務適得其時,理應待時而動! 逐由三品召集建金、天玉、天扶、逸凡、淑源、其楠、燕水等耆老緊急密商,密謀複興會務,共推三品爲新任會長,是爲第8屆執監委員會。
三品接任會長期間,由于日本軍尚未正式投降,也就不敢大張旗鼓開展會務活動。至到1945年, 盟軍勝利捷報傳來,衆人再度濟集一堂, 策劃複興會務大計,決定在報章上刊登本會重新登記會員啓事。雖然吸引一部分會員重新登記,但仍未臻理想!
推陳出新,穩步發展
張淑源
淑源宗賢連任7屆會長,領導有方。
張漢三
漢三宗賢帶領張氏宗會走向社會,爲我會塑造良好基礎。
張兩端
兩端宗賢
由于重新登記會員成果不佳,諸老感于會員人數相對戰前反而減少,決定改變作法,把全島劃分爲12個分區,各區設有登記處,由區主任一名進駐,除登記失散之會員外,更積極開展招收新會員之活動, 曆時3個月會員已達7百多人。時值1945年尾,適逢三品是屆理事(第9屆)任期已滿,逐于年尾召開 “會員大會”,參于之會員人數爲曆屆之冠,並且第一次選出産業信托人, 同時議決,會長及諸理事之任期改爲兩年一任。 淑源衆望所歸,獲選爲第10屆會長。這對于總會來說,可說是一個分水嶺,從此會務發展逐步走上正軌,不能不歸功于淑源宗長領導有方, 其從第10屆連任到第16屆(1946-1959年)共任7屆會長。
1960年,漢三獲選爲本會第17屆會長。其延續上任的精神,在原有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各項會務活動,使本會的組織結構與功能更爲鞏固。 同時亦凝集衆會員宗親的力量,開始一些福利活動,帶領總會走向社會,爲本會的社會形象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從而也提高張氏總會的社會知名度。
漢三宗長從第17屆連任到第19屆(1960-1965年),共連任三屆會長。
德隆望重,顯赫一時
如果說張氏總會于進之、三品會長任期間是處于草創期,淑源、漢三會長任期間則是成長期。那麽,在接下來的兩位會長手中,張氏總會的發展絕對可說是已達頂峰之輝煌期。
1966年,一位德高望重的客幫領袖脫穎而出獲選爲總會第20屆會長。此人在商界極具衆望, 他同時也擔任當時數大會館的會長,一生從事公益事業,造福社會. 他的就任,從此把張氏總會的社會的地位推向曆史的頂峰。這位傑出的領袖就是本會發起人之一 —雲卿宗長的大公子張夢生。
張夢生在前人打下的基礎上,率領全體執監委員會成員, 大力開展會務活動。在其就任不到一年,他深感國家剛獨立不久,會館在建國的過程中,必須扮演一個積極的角色, 而教育則是百年樹人的大業。在他積極的推動下,總會于1967年正式設立會員子女中小學勤學獎勵金。在此活動下曆屆受惠的會員子女不計其數!
而更值得大書的是,正是在張夢生的英明領導下,也就是他第二次連任會長的那一年,做出籌建張氏總會大廈的決定(時稱張氏大會堂).
1968年在春祭宴會上,執監委員會既提出有關籌建大會堂之動議,並于同年之會員大會獲得通過。同年10月6日執監委員會會議一致通過成立籌建大會堂委員會,選出夢生、泗川、建金三人爲召集人。克彩、紹英、明添、慶類、水荃、昌泉、允中、永祥、裕來、進發、渑水、國良、衍德、良材、金城、逸民、泰煌、少白、維瀛、春暖、慎初、洋磷、醒磷、孫滾、平遠、秀財、國平及祖澤,共31人爲籌建委員會成員,共同負責策劃進行籌建大會堂之工作.
至于建築大會堂之經費來源,則不能不歸功于克彩、建金、紹英及孫滾等宗親耆老之大力宣傳與四處奔波。當時紹英宗長以其一輛破舊的老爺車,載著克彩、建金、孫滾等跑遍全島,大聲疾呼,其功至偉,其行可敬。正是這種積極的獻身精神,才能完成建造大會堂的大業, 爲張氏總會的曆史寫下沁人肺腑的一頁。這是張氏總會最寶貴的精神特質與資産,後人理應仿效!
1969年3月14日,經由克彩的提議,願意以原價讓出其所購買的芽籠29巷23號,面積共9千3百平方尺之地段建築大會堂。 夢生主持是次的執監委員聯席會議, 通過克彩之提議,隨即召集籌建委員會會議,議決聘請鄭及楊繪測公司負責策劃大會堂的五層樓宮殿式圖樣,並向有關部門提呈申請書。
1969年6月15日,籌建委員會會議又選出建築小組,克彩爲小組主任,國良爲副主任,裕來、金城、孫滾、建金、福金等爲委員, 以跟進一切建築事項。
1973年,建築大會堂之工程圖測獲得正式批准,建築小組隨即在報章上刊登招標啓事,投標共有6間公司, 經過常務委員會的密切商討,最後決定由 “大成建築工程有限公司” 承建大會堂之工程,打樁工程則由克彩的 “慶記打樁私人有限公司” 承包。並聘請著名堪嶼師何德明擇日動土開工, 選定1974年4月29日上午8時30分吉日良辰,由當時的副會長兼互助會主席克彩主持奠基典禮。
建築大會堂之工作雖在順利進行,惟曆經數年所籌之經費,仍不足以完成整項工程。克彩爲此決定個人捐出5仟元,隨即獲得泗川、惠民與水荃的熱烈響應。泗川分別捐出8萬,後再追加兩萬共10萬元,其後在建築完工的尾聲,又再面臨經費告缺,乃由克彩動議向泗川宗長再借1萬元, 他日由總會歸還,惟後來泗川宗長則決定此1萬元也算其個人之捐獻,不需歸還,其意可佳。總會爲感念其貢獻,把二樓禮堂定名爲 《漢三禮堂》 (泗川之父)以資紀念。而大廈四樓及五樓又分別命名爲 《惠民廳》 與 《水荃廳》 ,乃爲紀念他們的慷慨捐獻和貢獻。希望我們後代子孫都代代感念這些宗親耆老爲我們所打下的深厚基礎。
旋至1975年9月中,整座建築大會堂工程完竣,執監委員會議決于同年10月5日,由大坡乞納街 “翠蘭亭” 搬到新大廈辦工,原有之舊會所則出售他人,所得款項則撥歸總會活動基金。
1976年,由于新大廈空間充足,在夢生的推動下,總會又增設康樂股,從此積極爲總會會員提供各種康樂活動。在夢生的英明領導及執監諸委員的推動下,張氏總會的會務發展由此達到頂峰。
夢生宗長從第20屆連任到第25屆(1966-1977),曆任6屆會長。
張夢生把張氏總會的發展推向曆史的高峰,然後接下來的一位潮幫的領袖則再接再厲,爲張氏總會的發展再造一個高峰輝煌期。他就是第17屆會長漢三宗長的兒子張泗川。
1978年,張泗川獲選爲總會第26屆會長。此人在商界之名望,與張夢生是相映成輝, 不遑多讓,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在行事處世,頗爲低調。
泗川在接任會長後,深感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宗鄉會館的組織與策略也同時必須順應時代的變化,他極力擴大總會的活動範圍。在就職典禮上他還語意深長地說:本會今後的任務,不應只限于聯絡宗親的感情或促進宗親的互助, 也應開展健康之文娛活動。此外會館應維護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 教育我們的子孫保留及認識華族的文化傳統。
1979年12月16日,晚上8點正,座落于芽籠29巷23號的張氏總會新大廈,正式由當屆會長泗川宗長主持揭幕儀式,同時也舉行慶祝總會成立42周年暨互助會成立40周年紀念,場面熱烈。
1982年,在泗川的積極推動與贊助下,總會正式頒發老人渡歲金予貧困老人。 此外,泗川也延續其父的精神,率領總會積極回饋社會,從事社會福利工作。在總會54周年慶典上,他個人撥出兩筆款項,以總會的名義捐贈芽籠東老人之家及芽籠士乃教育基金,此一高風亮節,誠讓人心生仰慕。
泗川宗長從第26屆連任到第33屆(1978-1993),共任8屆會長。
告別權威,舉步艱難
一個世紀以來,宗鄉會館這個海外華人特有的組織,它的生存意味著一種文化的承繼,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它卻有著太多的適應問題而欲振乏力。
從曆史的角度來看,進入90年代,社會結構的發展與變化已令我們不得不告別一個權威的時代,隨著張泗川的退位, 再沒有一個人可以把自己置于一個不受挑戰的權威地位。
另一方面, 一廂情願的大量引進專業人士或知識分子,而不注重其獻身精神。往往是在提高我們的組織水平的同時,也同樣加強了權力鬥爭的能力。 新一代知識分子的引進,意味著一種思想(理念)上的斷層,如何處理兩代人之間的代溝,又使我們組織的人際關系處于一種緊張的狀態。
這是一個令人困擾的年代,也是一個步履維艱的年代,在整個90年代,短短的6年間,總會共換了3位會長,每位只任1屆。
張木杉
1994年,張木杉獲選爲第34屆會長。
這位左派工運分子出身的會長擅長組織與動員,
他擔任曆屆總務多年,經驗豐富,貢獻頗大。
張樹寬
1996年,張樹寬獲選爲總會第35屆會長。
其人溫文敦厚,是名好好先生,在他任內,
極力加強總會與各屬下宗團的關系,形成強大的凝聚力,表現良好。
張長中
1998年,張長中獲選爲總會第36屆會長。
這位三槍集團的總裁,溫文爾雅,是一名典型的儒商,
他就任後,殚精竭慮力求整頓與改革會務,並極力引進一批青年才俊,
爲總會步入21世紀的發展,積蓄一批雄厚的人力資源。
重新定位,走向世界
社會的變遷,時代的改變,也使到總會的會務活動必須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
回顧曆史,早年的宗鄉組織除了維系宗親的情誼之外,它還得爲從唐山過來的宗親辦理住宿,尋找工作,甚或主持婚禮。當時的會館也積極的參予各種社會活動,包括參予爭取國家獨立(本會第20屆會長夢生宗長就曾積極的支持早年行動黨的建國運動),爲建立南洋大學而籌款。不但充滿活力,也有明確的目標和清晰的自我定位。它即是社會功能取向的(如爲南洋大學籌款),也是經濟功能取向的(如爲宗親謀求工作),體現出一種多重性的功能,成員參予率高,組織結構完善,更充滿活力。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宗族意識的淡薄,這些原有的功能已逐漸式微。因此對于我們來說,如何重新定位,如何開發新的組織功能,已是當務之急。
在曆史上的任何時期,一個團體的結構,其所處的環境與貯存的資源,都充份限制其邁向發展的大道。
一個團體或組織,若只具有經濟功能,只能爲其成員提供經濟誘因(如商業團體爲其成員提供商業資訊或情報的交流,加強商業機會)而不具備一定的社會功能,那久而久之它將無法融入當地的社會,甚至脫離社會的主流。事實上,社會結構的發展或變化,在在都影響到企業目標的達成。更重要的是沒有任何一個人、企業或團體,是可以獨善其身,把自己排拒在社會結構之外的。
而如果一個組織只具有社會功能,並積極參予各種社會工作,發揚傳統文化、藝術,頒發獎助學金,舉辦宗鄉聚宴聯系感情,它也將陷入一種缺乏爲其成員提供一種“非公共財貨”的經濟誘因,無法吸引人們參加的困境。
綜言之,團體應該如何“自我定位”簡單的說也就是我們的團體應該扮演一個怎麽樣的社會角色,這牽涉到組織結構與目標的適應。然而一個具有一定曆史的組織,往往具有一種代代相承的沿習與遺業,其組織結構大都偏向于僵化並帶有惰性,要加以改變又談何容易!
我們必須同意,我們的團體不能再只局限于聯系宗親的感情,而必然要具有一定的社會使命或社會目標,只有這樣才會使它更有活力及更具有生命力。如果我們要在這裏建立一個較佳的情況,我們就必須有勇氣來做一種新的開始,而我們所已獲致的經驗,應該使我們比較善于承擔這一任務。宏偉的目標,應該由那些具有宏偉的心靈的人們去完成它,而那些被套進一個僵硬模式裏去的人是沒有這份勇氣與智慧的!讓我們攜手同進,回到社會上去,走向世界!
願與您分享此一信念。
發起與贊助人
本會發起人
發起宗賢
本會創始贊助人
創始贊助宗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