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些國家原本就獨立,一些國家爭取到獨立,新加坡的獨立卻是強加在它頭上的。
一:新加坡風雨獨立路
新加坡,位于馬六甲海峽,面積非常的狹小,只有719平方公裏,可以說是小國寡民。
但別看新加坡小,它是亞洲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之一,人均GDP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曾經的亞洲四小龍之一。
新加坡風光
然而就是這樣無比富裕的國家,當年的風雨獨立之路卻讓人意想不到。
新加坡曆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氏外國傳》,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對音。”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意爲“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 比淡馬錫(明朝把新加坡稱作“淡馬錫”)早一千多年。8世紀屬室利佛逝。
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個叫“龍牙門”的地方尋找大象,這或許指的是吉寶海港。1330年前後,一名叫汪大淵的中國人到來,稱這個居留地爲“龍頭”,並說已經有中國人在此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馬錫(或海城)的稱謂出現于1365年的《爪哇史頌》。
14世紀,來自室利佛逝的王子拜裏米蘇拉在該區域建立了馬六甲蘇丹王朝,後來葡萄牙人在1613年焚毀了河口的據點。 18世紀至1824年,新加坡屬柔佛王國的一部分。
1819年,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雇員史丹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並開始管轄該地區。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爲英國殖民地,最初隸屬于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 1867年,新加坡升格爲海峽殖民地,受英國直接統治。隨著蒸汽船的發展以及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新加坡成爲航行于歐亞之間船只的重要停泊港口。1870年代前後,當地橡膠種植業發展蓬勃,新加坡也成爲全球主要的橡膠出口及加工基地。
到19世紀末,新加坡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當時的貿易增長了八倍。一戰結束後,英國也在新加坡斥資五億修建了一個海軍基地,時任英國首相的溫斯頓·丘吉爾還稱新加坡爲“東方的直布羅陀”。可惜的是,這個海軍基地並沒有任何戰艦。英國的策略是將英國皇家海軍全部駐紮在歐洲,在新加坡有需要時才過來。
珍珠港事件隔天,日軍在馬來亞北部的哥打峇魯登陸,戰爭開始僅兩個月,日軍就占領了整個馬來半島與星洲。1942年2月15日,英軍在新加坡之戰中不敵日軍,英軍總司令白思華宣布無條件投降,逾13萬名英國、澳洲、印度等守軍淪爲階下囚,這是英國軍史最大浩劫。
日本在接管新加坡後改名爲昭南島。 同年2月18日至25日,爲報複星華義勇軍和先前支持中國抗日的華人,日軍開展了以“大檢證”爲名的複仇行動。日軍當局在多個地方設立“檢證中心”,他們的計劃是甄別所有介于18至50歲的華裔男性,將所有的“反日分子”鏟除,最後日軍抓走約兩萬多人,當中絕大多數被帶到郊區或偏遠的樟宜、榜鵝海邊予以集體槍殺,剩下則被送到泰國做苦工。日軍還勒索南洋的華人,要他們交出五千萬元俸納金。山下奉文當時給的理由是:“華僑支持重慶政府抗日,這筆俸納金,是你們向日軍贖罪的買命錢 。
新加坡紀念碑
經曆了3年多的苦難,隨著日本的投降,居住在新加坡的華人無不高興。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占領超過3年的期間約有2萬至5萬名華人慘遭殺害(新加坡大屠殺)。戰後,多個地方相繼發現被屠殺者的遺骸。新加坡中華總商會不忍讓這些骸骨散棄在荒郊野嶺,同年成立了善後委員會,負責探查、發掘和安葬等工作。
新加坡和平紀念碑于1967年2月15日落成揭幕,每年2月15日(淪陷日),這裏都會舉行悼念死難的平民。新加坡抗日片《和平的代價》描述日軍占領新加坡的艱苦日子,同時也敘述星華義勇軍的抗戰經曆,看了這部電視劇才對曆史人物比如陳嘉庚和林謀盛等人有更深刻的認識,也了解到南洋華人對抗日所做出的貢獻。
電視劇和平的代價
1963年9月16日,海峽殖民地下屬的新加坡、馬來半島沙巴州、砂拉越州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邦,正式從英國獨立。
此時執政新加坡領導人李光耀有著一個大國情節,他希望能夠聯合馬來西亞各個民族,建立一個統一的“大馬來西亞”,成爲國際上一個響當當的大國,于1963年並入馬來西亞。
李光耀
然而在馬來西亞建國之後,馬來人和華人的民族矛盾日益尖銳。
由于政權都掌握在馬來人手中,華人備受馬來人的打壓,而面對馬來西亞政府推行的“馬來人至上”主義,人口占絕對多數的新加坡華人則不願束手待斃,暴力沖突接連發生。
眼瞅著新加坡華人不好惹,可馬來西亞政府仍舊不肯給華人平等權力。于是在1965年8月8日,時任馬來西亞總理東姑阿都拉曼緊急召開國會,控制國會的國陣執政聯盟強行通過決議,將新加坡開除出馬來西亞。
次日,新加坡被迫宣布獨立。
獨立現場,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掩面而哭。李光耀曾說過:一些國家原本就獨立,一些國家爭取到獨立,新加坡的獨立卻是強加在它頭上的。
獨立時李光耀痛哭
新馬分家成爲李光耀一生的憾事。李光耀在回憶錄中說:“我從來沒這樣悲傷過。分家成了事實,我辜負了馬來亞、沙巴和沙撈越許許多多的人……一些國家原本就獨立,一些國家爭取到獨立,新加坡的獨立卻是強加在頭上的。對新加坡來說,1965年8月9日不是什麽值得慶祝的日子。我們從沒爭取新加坡獨立。在居住著1億多馬來回教徒的群島上,我們華族人口簡直微不足道。新加坡是馬來海洋中的一個華人島嶼。我們在這樣一個充滿敵意的環境裏如何生存呢?”
二:經濟騰飛路
新加坡作爲“亞洲四小龍”之一,曾在1960~1984年間創造過年均GDP增長9%的經濟神話。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也沒有受到太大打擊,隨後盡管受制于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出現過短暫經濟衰退,但這個東南亞島國一直都是全世界最具活力的金融中心之一。
亞洲四小龍之一
李光耀上台後第一個措施就是廢除了漢語,把英語作爲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李光耀的舉措引發了軒然大波,但是有不少華人代表向李光耀建言,希望他把漢語作爲官方語言,但是被李光耀直接拒絕了。也因爲這一事件,李光耀被很多人視爲背叛。當然,也有更多的人對其表示理解和贊賞。
在獨立之後李光耀和人民行動黨又被迫回到彈丸之地的新加坡。這也迫使沒有資源的新加坡,采取外向型全面出口戰略。爲了使新加坡對投資商有吸引力,新加坡擴大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提出了各種獎勵出口辦法。如1967年通過《經濟擴展獎勵(減免所得稅)法案》,對制造出口的産品所得稅由40%減少到4%。對1957年的《新興工業法令》和《工業擴展法令》也加以修改,投資額越大,免稅期越長。這些措施吸收了很多外國企業到新加坡投資。在1965年到1967年的三年時間中,新建工廠超過一百家。
新加坡實行自由企業制度,鼓勵發展私人企業,開展自由競。1968年,由政府出資一半的新加坡發展銀行成立。爲長期貸款提供財政保障,以直接參股等方式,向新加坡私人企業提供數量可觀的建設資金。
新加坡
新加坡
60年代後期,在新工業的鼓勵下,外資大量湧入,掀起了一股投資浪潮。隨著新加坡開展國際性的金融活動。1968年8月誕生了以花旗銀行爲主的金融市場。接著新加坡設立亞洲美元市場,從而有力的推動了新加坡金融業的發展。
1968年,新加坡經濟迅速騰飛,從1968年到1970年三年時間內,新加坡gdp總量從33.5億新元,增長到58億新元。年增長率13.8%。而新加坡海外資産在1972年,比1959年多了13倍,達42.3億新元。70年代初,新加坡成爲國際貿易跟金融中心後,西方資本主義的通貨膨脹和世界性的能源危機影響到新加坡。世界性的經濟衰退,也讓新加坡許多工廠、工程被迫停工。大量人口失業。因此新加坡制定了《公共工程五年計劃》(1973年——1977年)。通過稅收、舉債籌集了258億新元資金,其中117億用于經濟發展開資。主要發展煤氣、水、電、交通運輸,工業區開發和公共住房建設。結果不僅爲工業化提供了更完善的基礎設施。而且有力的抵抗了危機的沖擊。
1990年,李光耀卸任時,新加坡人均GDP爲14504美元,是1965年獨立時的30多倍,成爲了名副其實的發達國家。
新加坡
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