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信心‘科技准證’的推行會爲我國帶來更多科技人才,加強我們在區域內具領導性的科技樞紐位置。”
——新加坡貿工部長陳振聲
01.
科技人才集結號
11月12日,新加坡貿工部長陳振聲在出席與歐洲商會(EuroCham)的閉門會談前宣布了一個重磅消息: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即將于2021年推出全新的“科技准證”(TechPass)。
“科技准證”的最大特點是發給個人,和必須由雇主提出申請的就業准證完全不同。申請者無須受雇于任何企業,便可在本地創業,或在新加坡生根的企業任職、投資、擔任董事及提供咨詢、入股等。
很多人一聽這個消息,來勁了:不是說新加坡這幾年一直在縮緊准證政策嗎?這還要發不需要受雇就嫩惡搞來的准證了,可是個大好機會啊!
別著急,機會是好機會,卻不是人人都能利用得上的。
新加坡爲“科技准證”的申請定下了相當高的門檻。
首先是在數量上,“科技准證”于明年一月開放申請,目前限額500張。
其次是在質量上,要想成功申請到“科技准證”,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之二:
過去一年的固定月薪至少兩萬新元;
曾在市值至少5億美元(約6.75億新元),或擁有至少3000萬美元(約4045萬新元)資本的科技企業擔任領導職位最短五年,以及曾主導科技産品的研發工作;
曾主導科技産品的研發工作至少五年,該産品的活躍用戶至少每月10萬人,或營收至少1億美元(約1.35億新元)。
最後是期限上,申請成功的“科技准證”期限爲兩年,只能更新一次。也就是說,“科技准證”的最長有效期不過四年。
而且,更新“科技准證”須符合特定條件,例如在本地落戶的兩年內,必須至少賺取24萬美元(約32萬新元)收入,大概也就相當于月薪必須達到至少1萬3500新元;或者成立的公司每年支出總額達到至少10萬美元(約13萬新元),以及公司聘請了多少本地員工等等。
三道難關篩選下來,能全部通過的人那得是怎樣的精英中的精英啊?、
說到這裏大家也應該看出來了,新加坡這一新准證的推出,絕對會篩選出一批真正的來自海外的經驗豐富的科技領域創辦人、領導者與技術專才來新加坡發展。
乍聽之下,將在明年推出的“科技准證”,似乎就是一種專門吸引外來科技人才的就業准證。
事情沒這麽簡單。
這不,陳振聲稍晚就在Facebook上發帖解釋道:“科技准證”是強化新加坡本地科技生態系統(tech ecosystem)的重要一環。可以促進新加坡科技生態系統的發展,將新加坡打造成區域的科技樞紐。
歸根結底,科技准證的發布,是爲了新加坡的科技生態系統的發展。其實,這也不是新加坡在科技發展布局上的第一步了,當然,也不會是最後一步。
發展科技,最重要的是科技人才。
如今,新加坡的科技人才集結號角已經吹響。而之所以如此在意科技的發展,還不得不提到新加坡一直以來的“硅谷夢”。
02.
硅谷是如何煉成的
提到全球科技中心,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會是:美國硅谷。
硅谷(Silicon Valley),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北部的大都會區舊金山灣區南面,是高科技事業雲集的聖塔克拉拉谷(Santa Clara Valley)的別稱。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硅谷持續引領半導體、個人電腦、互聯網及綠色科技等革命性技術與新興産業的交替發展,成爲全球新技術、新産品、新工藝最爲重要且經久不衰的創新源地,吸引了世界各國經濟界人士和政策制定者的目光。
硅谷的成功肯定不是毫無依據的。“到底是什麽造就了硅谷”,也一直是各界關注的熱點。
總的來說,硅谷的形成是一個複雜且不斷變化的過程,如果要詳細分析,怕是可以洋洋灑灑長篇大論寫上上萬字的論文。
篇幅所限,我們就長話短說,簡單分析一下硅谷的成功學。
硅谷之所以可以獲得輝煌的發展成就,就在于其形成了由政府部門、大學教師及學生、科研機構研究人員、企業家、風險投資家以及各類中間機構、非正式社區組織等創新要素構成的兩個層次的複雜社會經濟網絡。
如下圖所示:
一是由企業、大學、政府“鐵三角”構築的創新核心網絡層;二是由創新基礎設施、創新文化、專業性服務機構、風險資本、各種行業協會和非正式社交網絡構成的創新環境支撐層。
先說核心網絡層。
首先,世界一流大學源源不斷地爲硅谷創新網絡輸送人才和知識成果。
作爲創新核心主體之一,大學在硅谷創新體系中的主要作用便是爲系統中各主體輸送人才和知識,從而實現知識、信息、資源等在網絡中流動和傳遞。
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每年要向硅谷輸送幾千名高級人才,主要從事創新領域的研發工作。斯坦福大學工學院的博士、碩士畢業生,基本都在學校50公裏內就業。
據統計,史丹福校友創立的公司每年盈利達到2.7萬億美元,1930年後共創造540萬個工作機會。
其次,“引擎”企業爲中心的各類企業共同構築了硅谷的發展網絡。
很多人都說,硅谷最神奇之處,就在于其不斷創造出“偉大的公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引擎”企業。硅谷中最活躍的便是由各類企業形成的開放的、相互競爭與協作的企業創新網絡。
20世紀50年代至今,硅谷地區經曆了數次大的技術變革,每一次技術變革都會導致新的企業和創新集群的形成,同時也會孕育新的“引擎”企業,成爲新的産業和創新種群發展的引領者。
最後,政府的政策支持,特別是政府采購和對企業低息貸款對促進硅谷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美聯邦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扶持大學在國防、航天、通信、信息以及材料領域進行大規模的基礎研究,由此源源不斷地産生世界一流的技術和發明,培養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
此外,美聯邦及州政府通過各種直接或間接的方式爲硅谷地區的發展提供包括資金、法律法規、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爲硅谷地區營造和培育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上述三個方面,皆爲硅谷的騰飛提供了一個穩定的三角架構。穩定的基礎之上,硅谷的不斷發展進步,離不開“創新”二字。硅谷之所以有如此輝煌的成就,更是仰賴“創新”的力量。
硅谷的創新有幾個不可或缺的支撐要素:
第一是風險投資。幾乎一提到硅谷的時候就會想到風險投資,它創造了一套投資的理念,以至于說它可以不斷的複制出各種各樣的成功公司。
2018年硅谷初創企業獲得的風險投資額占整個加州的風險投資額度的79%,占全美的45%。同時,風險投資者也成爲當地社會及職業系統的中心人物,風險資本産業也成爲硅谷崛起的經濟引擎。
第二是專業性服務機構。硅谷通過積極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技術轉移服務機構、金融資本服務機構、管理信息咨詢服務機構、財務服務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等多種類型科技中介,形成了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加強了科技創新專業技術網絡的構建,促進了硅谷創新要素的整合,提高了硅谷創新産出的效率。
第三是各種行業協會和非正式社交網絡。商業協會、行業會議、商品展示會及各種俱樂部等一系列正式、非正式的聚會是硅谷地區人們交換信息的場所,從中可以獲知有關競爭對手、顧客、市場和技術最新進展。
此外,大型科學工程、實驗基地、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自然科技資源等科技基礎設施爲開展創新活動提供了基礎保障;公共基礎設施,如能源供應系統、供水排水系統、交通運輸系統、郵電通訊系統等則爲創新主體提供了基礎生活條件。
據統計,硅谷初創企業中約四分之一的創始人至少有一個是在中國或印度出生,約三分之一的科學家與工程師並非在美國本土出生,這表明硅谷當地文化融合了世界各地文化。
完善的創新基礎設施和開放包容的創新文化成爲了培育硅谷的創新土壤。
總的來說,大學、企業、政府三類創新主體作爲驅動要素在硅谷這一科技創新中心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風險投資、專業性服務機構、行業協會等要素是硅谷成爲科技創新中心不可或缺的支撐條件;
完善的基礎設施和開放包容的創新文化則是不斷孕育創新的土壤。
硅谷的成功在這些因素之外,還可能有著時代等其他方面的影響。但成功雖然無法複制,卻可以借鑒。
新加坡會是下一個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嗎?
03. 新加坡,下一個硅谷?
從前,企業開設創新中心,往往首選硅谷。2016年,事情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變化。
根據Capgemini和Altimeter Group在2016年年底公布的一項報告,截至2016年10月,全球創新中心總數增至456 個,比前一年增加51%。
不過,新成立的創新中心不再集中在硅谷,反而更多設在亞洲。
報告指出,硅谷的創新中心所占全球比例從2015年7月的18%,跌至2016年10月的14%。而亞洲的新加坡、班加羅爾和東京新成立的創新中心有9個,比硅谷還要多。
事實上,企業不再以硅谷和歐洲作爲首選,就是因爲亞洲的人才供應更充足。
2017年的一項研究更加印證了這一點。美國機構Startup Genome與Global Entrepreneurship Network合作,于2017年3月發表2017年全球新創生態系統報告(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 ),比較全球55個城市新創方面的表現。8個評核標准包括資金、市場覆蓋度、環球連系、科技人才、新創經驗、資源吸引力、企業參與,及創業者野心與策略。
研究結果顯示:新加坡已超越硅谷,于科技創新人才方面排名全球之首。
自確立了科技創新人才的優勢地位之後,新加坡更是加快了“搶人才”的步伐。新加坡政府在科技生態系統發展上的三大戰略爲:
第一,持續引進高等學府的學生,並投資于持續教育與培訓課程,發展本地人才庫。在未來三年裏,高等學府將培訓約2萬名本地科技專才,持續教育與培訓課程也將能培養6250名本地人才,從事數碼營銷、軟件工程和網絡安全等工作;
第二,全球創新聯盟(GIA)將與企業合作,發掘海外科技人才;
第三,向世界各地的頂尖科技人才提供“科技准證”,填補本地科技人才的不足。
這第三點,也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科技准證”。
2020年9月2日,美國康納爾大學、歐洲工商管理學院與世界知識産權組織周三發布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報告顯示,新加坡是亞太最具創新力經濟體。
這項指數評估全球超過130個經濟體,以創新投入(Innovation Input)和創新産出(Innovation Output)作爲衡量指標。創新投入細分五大經濟要素,即制度、人力資本與研究、基礎設施、市場成熟度和商業成熟度,創新産出則分爲知識與技術産出和創意産出。
報告指出,新加坡在創新投入方面名列世界前茅,尤其制度最爲卓越,不過創新産出則稍微遜色。
如此看來,新加坡是非常有成爲下一個硅谷的潛質的。
科創人才無疑是新加坡硅谷夢的最大優勢。但豐富的科技創新人才只是一方面,何況新加坡的科創人才優勢的確立,一部分是成本較低使然。
新加坡政府在扶持企業創新這塊也是真的沒少投入。
2020年8月13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局長Ravi Menon在“新加坡金融科技節”每周特別在線節目中宣布,新加坡將推出“金融科技領域與創新計劃 2.0”( Financial Sector Technology andInnovation Scheme,簡稱FSTI 2.0),在未來三年預計投資2.5億新元推動金融産業創新發展。
FSTI 2.0資金來自金融領域發展基金( Financial Sector Development Fund),具體包括兩項措施:加強對早期技術試驗的支持及加強金融業人工智能技術應用。
硅谷創新的“鐵三角”中,大學提供人才,政府提供支持,這兩方面在新加坡都因地制宜進行了調整,人才的來源除了大學,還有來自國外的科創人員;扶持政策方面,新加坡政府也是一向大手筆。
“鐵三角”中的企業自然也不甘落後。其實,新加坡從未打造出像谷歌和Facebook這樣的全球科技巨頭,也沒有誕生過微信這樣擁有上億月活躍用戶的服務。在包括生物科技、媒體和娛樂在內的多個産業裏,新加坡的創新成果也是喜憂參半。
但是,在新加坡設立總部的大型企業可是不少。
據谷歌、淡馬錫(Temasek)與貝恩咨詢公司(Bain & Company)于11月10日公布的2020年東南亞電子經濟(e-Conomy SEA 2020)報告指出:在東南亞六大經濟體中,新加坡吸引了最多大型企業前來設立總部,其中不乏科技業的頂尖公司。
在新加坡設立總部的科技巨擎的估值都超過10億美元(約13.5億新元),包括電子商務平台Lazada與蝦Shopee總公司Sea等等。 今年9月,繼TikTok之後,中國另一大型公司騰訊(Tencent)宣布在新加坡開設辦事處,計劃把新加坡作爲區域中心。而阿裏巴巴更是早早就開始在新加坡布局,擴張事業版圖。
但總部再多,也不是新加坡自己的企業。 只有成長出一批世界級的創新“引擎”企業,新加坡才真正稱得上是具有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引擎”企業的形成是以大量中小企業的存在爲前提的,因此要給小微企業足夠生長空間,爲民營企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尊重市場規律,讓大量中小企業能在自由競爭的環境裏自然發展,通過自然生長、殘酷競爭、大浪淘沙、優勝劣汰,最終培育出有代表性的企業。
科技創新的基礎架構鋪設好之後,新加坡在創新環境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風險投資方面,新加坡近十年來的“吸金力”不斷增強。2018年獲得了總額爲75億美元的風投,交易筆數占東南亞75%。據亞洲交易街(Deal Street Asia)的最新報告,2020年第一季度,盡管受到疫情影響,新加坡的風險投資籌款仍達8.65億美元,在東南亞地區居首位。 其他創新要素比如行業協會、服務機構等方面,新加坡也都是朝著大型、專業的方向不斷前進著。
與此同時,新加坡積極營造濃郁創新氛圍,改善創新的生態環境。改革政府管理模式,優化政府公共服務,放松和解除對投資與融資的管制,提高對承擔風險的激勵,注重對産權的保護,創造了開放與寬容的社會氛圍。2020年東南亞電子經濟報告提到,新加坡當前雖處在短期經濟低迷狀態,但本地的電子經濟(e-Conomy)仍有望在2025年達到220億美元(約297億新元)的産值。足可預見,科技創新領域未來勢必作爲新加坡經濟重要的助推器。 而新加坡,也很有可能成爲下一個硅谷。
04. 新硅谷之位坐穩了嗎?
但要說新加坡坐穩了新硅谷的寶座,卻也爲時尚早。
知識經濟和全球化時代,科技創新正成爲全球城市的重要標志功能,將“科技創新”定位爲城市的核心功能或核心競爭力的主張得到了愈來愈廣泛的認同,未來的全球城市必然同時也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積極打造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成爲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提升綜合實力和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要舉措,紐約、倫敦、新加坡、東京、首爾等先後提出了建設全球或區域創新中心的目標,並出台了相應的戰略規劃。
新加坡的競爭敵手皆爲強敵,且都對成爲“新硅谷”勢在必得。所以新加坡還得打起精神,保持優勢,補足短板,才能安枕無憂。
金融時報評論,新加坡需努力讓創業者和投資者看到可靠的獲利出場途徑,才能實現成爲下一個硅谷的目標。
新加坡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運要道上,是東、西方的重要轉口站。大約10年前開始,新加坡開始透過補助與贊助創業孵化器的方式投資科技業。
如今新加坡擁有逾270支創投基金與4,000多家科技創新公司,聘雇近2.2萬人。外界對新加坡創業中心的評價也越來越高。
對創業者來說,新加坡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鄰近成長迅速的東南亞各國;中國企業尤其喜愛借重新加坡的此一優勢,有系統地朝東南亞擴張。
新加坡也不忘爲創業者創造環境,打造科技創新的産業園區。
緯壹科技城One-North是由新加坡政府于2000年開始耗資150億新元發展的大型新經濟項目,目的是爲發展知識型經濟打造綜合産業平台,計劃在15-20年間分四期完成開發。
科技城取名“緯壹”,是指新加坡位于北緯一度,而讀音接近“唯一”這個詞,別具意義。整個科技城總面積占地200公頃,地處新加坡科技走廊的中心地帶,交通方便。
科技城集住宅、商業中心、高等學府、研究機構、休閑體育設施等于一體,生命科學、信息科技、環境科學與工程和數字創意多媒體爲三大主導産業,輔以商業娛樂與教育生活配套組團,同時預留遠期拓展區,是創新創業的熱土。
對投資者來說,新加坡科創公司目前大多以消費者爲中心,業務多以相對簡單的科技爲基礎。至于專注于深科技的科創公司都還在起步階段。
而且,新加坡科創公司所面臨的一大障礙是新加坡證交所(SGX),因爲未能吸引東南亞大型科技公司前來挂牌,且其股市流動性和估值都相當低迷。
和硅谷不同的是,在新加坡通過首次公開募股(IPO)或大型並購案成功獲利出場的科創公司仍然不多,而獲利出場是科創公司和創投基金生命周期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在投資者能看到可靠的獲利出場途徑前,新加坡距離成爲新硅谷的目標仍有一段路要走。
新加坡打造下一個硅谷的野心可以說一直都在。疫情肆虐,雖重創了全球經濟,卻也是重新洗牌的好機會。
隨著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來到新加坡,它們不斷尋求發展,對科技創新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殷切。因此,抓緊時機,吸納人才,正合其時。
“科技准證”的推出,很大程度上就是爲了讓新加坡保持科技創新優勢,鞏固新加坡的區域科技樞紐地位。 但新加坡的追求絕對不止于此,胸懷建設“下一個硅谷”的壯志,“科技准證”只爲新加坡開了一個頭。 未來還會有怎樣的驚喜,我們拭目以待。⊙文章版權歸“SingPlus新加坡直通車”所有,盜用將承擔法律責任,轉載請聯系後台。資料來源:
1. 聯合早報:吸引高端人才打造新加坡硅谷
2. 創業邦:5G、人工智能、數字經濟,揭秘“東南亞硅谷”新加坡
3. 創客總部:硅谷是如何煉成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
4. 新加坡教育網:若論創業,香港排名超越硅谷,卻依舊“不敵”新加坡……
5. 創格網智慧PMC:40年做成亞洲“硅谷” 新加坡“緯壹科技城”的三個啓示
6. 理想島:上海的理想:成爲“紐約+硅谷”式的金融中心
7. 聯合早報:力挫硅谷 新加坡起步公司人才全球最佳
8. 經管之家:新加坡能否成爲亞洲硅谷?
9. 聯合早報:全球創新指數排名 我國列第八爲亞太最佳
10. 新加坡紅螞蟻:爲吸引國外“真人才” 新加坡新推出“科技准證” 門檻高到嚇死人!
-END- 點擊下圖,發現不一樣的新加坡
《新加坡最炫東北人圖鑒》
疫情過後,新加坡會出現”迷失的一代”嗎?
新加坡的“中國造”
點亮在看,“新硅谷”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