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真的會有人一生順遂,沒有經曆過一次苦難嗎?
不會。因爲挫折和苦難也是我們人生中的一部分。
我們若是想要活得事事順遂,到底,該怎麽辦呢?
早在先秦時期,鬼谷子就已經用三句箴言揭示了謎底:
遇橫逆之來而不怒、遭變故之起而不驚、當非常之謗而不辯。
每當遭遇不順心之事,不妨默念這三句話,不但讓福報不請自來,還會讓你的人生路越走越寬!
遇橫逆之來而不怒
面對生活中的不順心,不發怒、不埋怨,這是一種修爲。
生活在這個世上,我們難免遇到不順心的事,看到不順眼的人
在我們身邊,也不乏喜歡用發脾氣和遷怒他人來處理問題的人,這其實是十足的不智之舉。
因爲這種行爲,不僅會顯得一個人性格刻薄,處事幼稚而沖動。更重要的是,它還會激化矛盾,讓問題變得越來越複雜。
早在兩千年前,聖人孔子就提醒過我們:“不遷怒,不貳過。”
真正的聰明人,在面對問題的時候通常不會任由自己變成情緒的奴仆,而是選擇理智而客觀的認清問題,解決問題。
說一個曆史故事:
三國時期,關羽被東吳的呂蒙所殺,張飛報仇心切,便命令帳下的範疆和張達制作白旗白甲,並且只給了他們三天的時間,做不完,就要軍法處置。
範疆和張達知道三天時間根本不夠用,于是向張飛解釋,卻被張飛遷怒狠狠鞭打了一頓,這兩人認爲自己橫豎都是一死,于是決定殺了張飛保全自己。
在成年人的世界裏,不生氣,就是涵養的體現。
不生氣,看得透,想得開,放得下,是一種本事,更是一種人生格局。
在面對人生的起起落落之時,我們需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做情緒的主人。只有擺正心態,樂觀地面對一切,才能真正獲得幸福感。
遭變故之起而不驚
面對忽如其來的變故,不會驚慌失措,這是一種氣度。
這世界上,根本沒有誰敢保證自己的人生注定一帆風順。在面對各種變故時,可以做到處變不驚的人,才是人生最大的贏家。
三國時期,病重的諸葛亮決心和司馬懿決一死戰。當時渭水南岸是10萬北伐軍,渭水北岸是20萬魏軍。
精明的司馬懿在擁有2倍兵力的情況下,仍舊沒有進攻的意思,而是選擇固守渭北。不管諸葛亮帶著人馬怎麽挑釁,司馬懿就是拒不出戰。
諸葛亮的身體已經不允許更多的等待了。于是他想出了一條奇特的計策:他竟然派遣使者爲司馬懿送去了一件女人的衣裙,暗諷司馬懿膽小怯站,像個婦人。
然而司馬懿卻並不惱,只見他設宴款待了使者,當著使臣的面穿上諸葛亮送來的女裝,笑著說道:“這件衣服真是合身啊,替我謝謝你家丞相的美意。”
過了不久,諸葛亮就被活活拖死在了五丈原。蜀漢政權最爲強盛的時代結束了。
成大事者,遇事處變不驚,這是一種難得的氣度。
就像晚晴兩代帝師翁同龢所言:
“自古以來賢聖之人,越是遇到驚天動地的大事、險事,越能心靜如水,處變不驚。”
就在今年5月份,當3U8633航班在萬米高空中飛行時,駕駛艙右側前風擋忽然掉了下來,艙內瞬間失壓,艙內溫度迅速降到零下40多攝氏度,大多數儀器瞬間失靈。
就在這生死存亡的瞬間,機長劉傳健鎮定自若,憑借純熟的飛行技巧和冷靜的處理方式讓飛機平安著陸,保住了乘客和機組人員的生命。
如古訓言,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黃河決于頂而面不驚。
當你的生活突遭變故的時候,您更應該學會從容應對,處變不驚,才能擁有一顆堅強的內心,讓自己一次次的化險爲夷。
當非常之謗而不辯
受到他人的指責和惡語中傷時,不急于辯駁,這是一種胸襟。
人活在芸芸衆生之中,就難免會受到他人的評價。我們無法阻止別人對于自己的生活說長道短,自然也無法阻止那些議論和嘲諷。
面對這些流言蜚語,給予解釋,只會讓惡人抓住繼續傷害我們的機會;而不計較,不爭辯,不糾結于一時長短,這些惡言惡語,才不會擾亂我們的心靈。
在新學宗師王陽明平定甯王朱宸濠的叛亂之後,爭議和誹謗充斥著他的官途,這其中不僅有江彬之類的小人嫉妒他的權勢,更有人直接質疑他的學說。
但是王陽明卻毫不在意,他將精力用在了修煉內心上,盡心盡力地傳承“致良知”的思想,因爲他明白“濁者自濁、清者自清”的道理。
當別人的唇槍舌劍刺向您的時候,于其急于澄清自己搞得身心俱疲,不如保持一個大度,寬容的心態。自己坦坦蕩蕩,謠言自然不攻自破。
真正有修養的人,即便面對別人的誹謗,也會保持著自己身上的君子之風,在謠言的漩渦中做好自己,不忘初心。
當我們的生活並不是那麽順心的時候,只要謹記這三句話,並且時時以此自勉,相信自己終將走出逆境,相信福報,終將回到我們身邊。請您轉發分享,福生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