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的基礎,喝水甚至是比吃飯更爲重要的生存需要。隨著對健康和汙染的關注,喝什麽水也就成了備受關注的問題。
令人眼花缭亂的「淨水器」與時不時曝出的「自來水質量問題」,讓大家糾結不已:
自來水安全嗎?該不該去買個淨水器?
爲什麽要燒開喝?
自來水是集中從水源地取水,經過適當的處理和消毒,再通過管道輸送到居民家中的供水方式。
自來水的質量由國家標准《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GB 5749 – 2006)來規範。這個標准規定了 106 項水質指標,可以說是涵蓋了飲用水中各種可能影響健康的因素。
很多人知道國外的自來水可以直接飲用,而我國的自來水總是推薦大家燒開了再喝。
其實,按照國家標准,我國的自來水也是可以直接喝的。
把自來水燒開了喝,一方面是出于習慣——就像許多人會把經過巴氏滅菌的鮮牛奶煮開了喝是一樣的。
另一方面,由于輸水管網、屋頂水箱的「二次供水」中可能存在的汙染隱患,把自來水燒開喝,也更保險。
自來水中的氯致癌 ?
網上盛傳:
蒸煮食物的時候,要敞開鍋蓋燒開水後再放食物,否則氯氣就會包裹在食物上,會致癌。
的確,自來水的確會有一定的「余氯」,來保證運輸過程中對細菌的抑制。
自來水中的「余氯」主要以次氯酸和次氯酸根的形式存在,具有超強的氧化能力,所以能夠殺滅細菌。
它們都不穩定,在光照、加熱等條件下,會進一步轉化成鹽酸、氯酸,也會形成少量的其他含氯化合物。
如果大量攝入,確實有一定毒性,不過自來水中的余氯遠遠達不到這個「大量」。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安全標准是每升水中不超過 5 毫克。通常自來水中的余氯含量在每升 1 毫克以下,遠遠低于 WHO 標准。
而且,氯有刺激性氣味,當水中氯含量超過每升 2 毫克時,多數人就能聞到。至于在水中以其他形式存在的氯,多數人也能嘗出遠低于 5 毫克每升的量。
也就是說,只要沒有聞到或者嘗出自來水中的氯味——這種讓人不舒服的刺激性味道,就不用擔心。
至于蒸食物的時候,余氯主要會分解成氯離子、氯酸根和氧氣。前兩者不會蒸發,後者不影響健康,「致癌論」純屬無稽之談。
有時候自來水會變黃?
有時候打開水龍頭,放出來的水是淺黃色的。這是怎麽回事?
這可能是由于管道、龍頭使用時間過久,供水管道內有鐵鏽。
的確,在某些城市的老城區,以及偏遠鄉鎮,可能存在供水管網老化生鏽的問題。
一般情況下,打開水龍頭放一會水就好。如果不放心,也可以用淨水器。
而對于大中城市的新區,大部分供水管道都用的是不易鏽蝕的塑料管、優質的鑄鐵管和不鏽鋼管,
已經很少有「自來水變黃」的情況了。
爲什麽會有水垢?
燒水壺用久了出現水垢,常常讓人心煩。
水垢的産生,是因爲自來水中有鈣、鎂離子。而我們常說的「硬水」,就是指鈣、鎂離子含量較高的水。
其實呢,硬水對人體無害,鈣和鎂都是人體必需的元素,而且多數人的攝入量都偏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硬度高的自來水,還能補充一部分礦物質。
不過,硬水的主要麻煩,在于會影響水的口感和使用性能。比如,
- 硬度高的水煮飯,就不如硬度低的水好吃;
- 硬度高的水一燒開就出現白色沉澱(水垢),也很影響食欲;
- 同樣的茶,用硬度高的水泡出來,味道也會差很多。
如果燒水壺內有水垢,可以試試用醋、小蘇打來去除。
有必要買淨水器嗎?
自來水的國家標准,是一個保障公衆安全的「基本標准」。
簡單而言,只要是「看起來」「嘗起來」沒有異常的自來水,就可以喝。如果把它燒開,就更增加了一層保險。
不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還是會追求「更高品質」的水。淨水器,就是爲了讓「合格的自來水」變得「更好」。
這個「更好」,是指除去水中水分子之外的「雜質」,讓水更純淨。
市場上的淨水器種類和品牌繁多,價格相差巨大,讓人眼花缭亂。
其實呢,淨化原理基本都差不多:
- 微濾、超濾、納濾和反滲透,就像篩孔從大到小的篩子,過濾能力依次增強,可以去除細菌、微生物和某些雜質;
- 而活性炭吸附則可以吸附掉一些雜質;
- 至于軟水機,則是爲了去除鈣鎂離子。
如果買了,一定要按要求維護,尤其是定期更換濾芯,否則很可能滋生細菌,反倒是更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