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築系學生到閩南僑鄉考察,除了參訪閩籍先賢的祖厝,也考察閩南傳統建築工藝。惠安是建築之鄉,是我們必去的地方,因而認識當地從事傳統建築研究與修複的朋友,大家都說:“開成職校很厲害,是你們新加坡人創辦的!”我很訝異:“開成?哪位先賢?”
開成職校爲王水九所立紀念雕塑
閩籍華人在祖籍地興學不是什麽新鮮事,最出名的是陳嘉庚先生創辦的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李光前先生也在其祖籍地梅山創辦國光中學,難以計數的還有散布鄉村的中小學。值得一提的是,惠安人口中的“開成職校”(全名爲“惠安開成職業中專學校”)與衆不同,是一所專門培養建築技術人才的學校。
晚年的王水九
回到新加坡詢問前輩,才知道開成職校的創辦人王水九(字:清秀,1917.4.8 – 1994.8.8)是南來星洲白手起家的建築業钜子,是響當當的華社人物,其次子漢章同樣活躍于華社。在新加坡出生的第二代,子承父業參與華社活動,讓人好奇這個家族是如何延續與祖籍地的聯系?
木匠出身的建築商
1917年,王水九出生于惠安東橋鎮埔殊村一戶清貧農家,其父名開成,母張彌,身爲長子,下有兩個弟弟,讀了兩年私塾後不得不辍學,成爲木工學徒。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年僅21歲的王水九爲逃避抓丁來到星洲,與許多惠安人一樣,他憑著木匠手藝,在建築工地做臨時工討生活。1941年與本地出生的陳玉蓮結婚,婚後育有2子8女,夫妻相互扶持,開始承包建築施工,逐漸累積財富。
初到星洲的王水九專門拍攝的“番客照”
二戰後新馬百廢待興。1948年,王水九獨資創辦王水九建築工程公司(Ong Chwee Kou Building Contractors),憑借技藝與誠信,依靠華人網絡,承接店屋和住宅的建造,逐漸擴展到較大規模的工廠和學校。1962年,他將公司升格爲私人有限公司(Ong Chwee Kou Building Contractors Pte Ltd),得以承接大規模的建築工程,頗負盛名的項目包括爲好友黃添壽興建的獅城大酒店、22層的阿波羅酒店、1975年開始承建的新加坡中央醫院的八棟樓等等。這些頗富挑戰性的建築項目,爲飛升爲亞洲四小龍的獅城打造出摩登城市形象。
王水九(右一)與好友黃添壽(左一)在獅城大廈工地合影
曾經轟動一時的阿波羅大酒店
中央醫院是當時東南亞最大的醫院
王水九的業務漸漸擴展到房地産開發及建築工程相關領域。1971年設立開辦王水九實業有限公司(Ong Chwee Kou Realty Pte Ltd),1974年成立標美工程有限公司(Build Mats Pte Ltd),1977年成立械業租賃有限公司(Compressor and Pneumatic Tools Pte Ltd),1978年成立楠章木器有限公司(N C Woodwork Pte Ltd)等。從靠手藝養家的木匠,到能夠承建大型工程的建築商,再到房地産發展商,王水九跻身星洲富豪之列。
血緣地緣構築的社群
作爲二戰後崛起的閩籍富商,王水九熱誠投入血緣與地緣相關的宗鄉社團活動,包括王氏宗親機構與惠安公會等。曾擔任星洲太原王氏公會會長、太原王氏互助會主席、王氏慈善(開閩公司)信托人等職位,也曾擔任惠安公會執委、慈善、福利、監察、財政等部門主任等職位。作爲第一代移民,他對于祖籍地與居留地的認知逐漸轉變。
王水九一家在如切巷27號合影
如切巷27號是王水九一家的棲身之所,他深信這裏是家族興旺發達之地。1962年全家搬到東海岸居住,依然保留此宅,不斷擴建作爲辦公場所,對于如切區有著深厚感情。1965年新加坡共和國成立之後,王水九被選爲如切區咨詢委員會主席,主持各項社區活動,小到象棋比賽,大到國慶慶典等。1966年8月9日,在如切區各民族國慶晚宴上,王水九作爲大會主席發言,表達第一代移民曾有的憂慮與恐懼,以及對國家建立的欣慰與忠誠:“假如現在有人問,你的國家在那裏,我會毫不猶豫的回答,我的國家是新加坡共和國。”
王氏慈善(開閩公司)第十屆管理委員會委員合影(右五爲信托人之一王水九)
1960年代是新加坡社會劇烈變革的時期,華族宗鄉團體也經曆制度改革,王水九與時俱進參與其中。福建王氏慈善(開閩公司))擁有龐大産業,由信托人管理,這一職位采取終身制與世襲制。1967年修改章程,首次采取與國會議員選舉一樣的方式,以秘密投票選出兩位新任信托人,只要是閩籍王氏族人,根據身份證信息均可參加投票。王水九和競選夥伴王聲基在《南洋商報》發表聯合聲明,闡述競選理念與目標,號召族人支持。1967年10月9日,將近3千人到謙福路263號“太原山”會所投票,王濟堂與王水九以多數票獲選,擔任王氏慈善(開閩公司)信托人至逝世。
爲建築之鄉培育專才
1971年,闊別故鄉33年的王水九回到埔殊村,當年的少年郎已是鬓發斑白。1983年,王水九再度返鄉,計劃爲家鄉捐建一所中學,最終決定興建一所職業學校,並以其父“開成”爲校名,開啓家族在祖籍地的長期教育投入。
從木匠到建築商,王水九深知傳統建築技藝傳承的弊端,以及建築界對于專業技工的需求。作爲建築之鄉,惠安有數十萬計的工匠,學藝依賴師傅傳授,缺乏理論知識和系統訓練,制約著建築技藝發展,以建築技能訓練爲核心的職業學校的設立,將扭轉這一局面。
1984年開成職校建設的情景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征得埔殊村大片土地作爲校地,1984年元旦建築奠基,1985年秋,開成職校開始招生。以個人力量創校不易,辦學更難,爲了提升教學設施與教職工待遇,王水九持續資助開成職校。1991年,金婚紀念之際,王水九夫婦再度捐資興建大禮堂——“金禧堂”。1994年8月8日,王水九溟然長逝,一生資助開成職校超過1千5百萬人民幣,他將這一牽挂交付給次子漢章,由他接任開成職校董事長。
1985年王水九家族參加開成職校落成典禮
王漢章出生于新加坡,在公教中學接受教育,1975年到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攻讀會計及金融專業,1980年獲得碩士學位後返回新加坡。有著不同于父輩的遠見,深深體會海外華人在祖籍地辦校之不易,1996年在廈門投資興辦新鹭緊固件有限公司,將利潤所得用于資助開成職校,並設立王水九獎教獎學金。1984年至今的36年間,王水九家族爲開成職校投入超過3千2百萬人民幣。
開成職校沒有辜負這個家族的期望,迄今培養出約15000名建築技術人才,伴隨中國房地産開發的興起,一些畢業生如同校主王水九一樣,從技術工人成長爲建築承包商、甚至開發商,爲學校建立良好聲譽,如今的開成職校已是中國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
海外華僑華人的傳承
作爲南來第一代的王水九,對于祖籍地的情感是自發自覺的,然而,作爲在海外出生的第二代,與祖籍地的情感聯系需要父輩的引導。1985年後,王水九每年攜兒女返鄉尋根,彼時閩南鄉村還很落後,父輩的堅持讓子女得以認識祖籍地,體會背井離鄉的艱辛,珍惜當下富足的生活。
1987年王水九夫婦攜兒女回埔殊村祖厝合影
1994年王水九去世後,王漢章加入惠安公會和王氏慈善(開閩公司)等機構,從被動地接受父親教誨,到主動地了解祖籍地,頻繁來往新閩之間,加深了他對于華族文化的理解,也見證祖籍地的變化。1996年起,他帶領惠安人返鄉尋根,2000年至2005年擔任惠安公會會長期間,積極推動新閩文化交流,在集美大學設立王水九英語活動基金,捐助修建泉州市殘疾人康複中心和市政協大樓等。
1991年王水九與陳玉蓮金婚紀念照
無論是血緣團體,還是地緣團體,創立之初受到祖籍地文化影響,也因祖籍地行業的傳統,形成相關的職業圈。作爲建築之鄉的惠安,爲星洲輸送大量建築人才,默默無聞地爲這片接納他們的土地添磚加瓦,也因爲對于建築業的了解,一些惠安人得以轉戰房地産業,成就非凡。對于原鄉文化的溯源,有助于突顯宗鄉會館的個性特征,聯結同鄉宗親情誼,讓年輕一代爲源遠流長的文化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