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世界上有許多這樣小國寡民的國家,狹小的領土資源,注定了它們無法成爲軍事強國。不過它們也可以選擇發展經濟,提高國民生活的幸福水平來實現”舉世聞名”。
諸如北歐五國,國土面積都不大,但卻是世界公認的”福利最高國家”。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亞洲國家,崛起之路比北歐五國要勵志的多。
一、強扭的瓜不甜,寄人籬下”很酸”
新加坡是瀕臨馬六甲海峽的一個小國,它有多小呢?土地面積只有可憐的724.4平方公裏。但它也是個”強國”,具體體現在經濟水平和”華人當自強”。
新加坡是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世界四大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還是世界一線城市,而早在前年,生産總值就已經達到了驚人的3610億美元,人均生産總值也有6.4萬美元之巨。
不過新加坡今天的這份成就來之不易,早在1819年,于英國東印度公司工作的來福士,踏上了新加坡的土地。緊接著英國人的船艦就開進了新加坡,這裏在1824年正式成爲日不落帝國的殖民地。不過因爲戰略位置太過重要,它被升級成了”海峽殖民地”。
英國人之所以能夠看中這塊小地方,完全是地緣政治的原因。它可以掌控咽喉要道馬六甲海峽,又與東南亞諸國隔海相望,可謂是四通八達。
當然,四通八達之地往往也是四戰之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的1942年日本海軍登上了新加坡,並將其改名爲”昭南島”。值得一提是,新加坡國父李光耀,也在這年因爲日本侵新而辍學。
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新加坡人的獨立願望被點燃了起來。他們發現英國人從未正視過自己,只是將新加坡看成了一塊戰略之地,還美其名曰的說是”女王王冠上的珍珠”。
而且,新加坡人覺得英國人並不是多麽的看重自己,畢竟當年日本人占領新加坡時,不列顛王國都沒有做出什麽反應。
終于在1960年代初,在李光耀等人的帶領下英國人的勢力逐步從新加坡撤出。1962年馬來亞國父東姑阿都拉曼提議,要將馬來亞與砂拉越、文萊、新加坡、北婆羅洲合並,成立馬來西亞聯邦。
新加坡在同年舉行了全民公投,超過七成以上的人投了贊成票。于是,在1963年新加坡並入了馬來西亞。
都說”合夥的買賣不好幹”,何況是合夥的國家。像北婆羅洲與砂拉越,沒有新加坡這樣的政體,也和馬來西亞中央的矛盾不大。可新加坡畢竟是一個國家,李光耀還擔任著總理,自然與馬來西亞當局會發生不少的矛盾。
不論是馬來亞還是新加坡,都存在著大量的華人,而合並以後,馬來人的民族沙文主義逐漸顯露端倪。他們自覺高華人一等,而且掌握著大量的資源,認爲馬來西亞是馬來人的。
而李光耀則覺得既然生活在同一個國家,就應當和平共處,馬來西亞是歸屬于馬來西亞人的。此外,馬來西亞覺得新加坡地域如此狹小,還屢次在各種問題上指手畫腳,而新加坡則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二、爲何說:若新馬不分家,馬來西亞必會姓李?
新馬兩國甚至都沒能等到”七年之癢”,在合並的兩年後,也就是1965年,馬來西亞舉行國會投票,絕大多數的議員都投了贊成票,而只有少數人棄權。
消息一出,新加坡國民都覺得難以置信,直到看見總理李光耀,掩面啜泣的訴說著這一令人悲痛的事實。
要知道新加坡人以爲自己是馬來西亞的一分子,很難接受這一事實。當時,全世界都認爲新加坡這個彈丸小國”必死無疑”,因爲它要土地沒土地,要水源沒水源,當時更沒有人願意在這裏進行投資。馬來西亞的這一招,簡直比直接出兵新加坡還要狠毒。
李光耀非常時期采用非常手段,迅速將權力集中到了中央手裏,實行國家資本主義制度,同時承認了英語的地位,否認了華語的地位,以此來吸引外商投資。
亂世用重典,新加坡推行了近乎嚴苛的法律,嚴令禁止違法犯罪活動,其中就包含飽受诟病的”鞭刑”。
事實證明,李光耀的雷霆之舉頗有成效,在八十年代,新加坡就成了舉世聞名的花園城市,還跻身到了亞洲四小龍之列,如今在李光耀長子李顯龍的帶領下,新加坡正在穩步的發展。
有人認爲新加坡現在搞的是世襲制度,應當改名成李家坡,甚至連李顯龍的侄子和弟弟妹妹都覺得,他正在爲兒子上位鋪就道路。
所以,很多老一輩的新加坡人都說,如果新馬沒有分家,馬來西亞必定會姓李。那麽,爲啥會得出這種結論呢?
首先,李光耀的政治手段太過于強硬。他能”虎口奪食”般的從英國人手裏爲新加坡爭取到獨立,又能夠在這片只有七百多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創造出如此輝煌的成就,李光耀的這份氣魄和他的能力,不是一般人能夠比擬的。
就算是馬來西亞的國父東姑阿都拉曼,也不是李光耀的對手。當年,馬來西亞踢出新加坡,也是擔心李光耀會在未來成爲領袖。
其次,不論是新加坡還是馬來西亞都存在著大量的華人。新加坡的華人占比達到了百分之七十四,而馬來西亞的華人占比也有百分之二十三,要知道”華夏兒女一家親”不是說說而已。
若是給李光耀在馬來西亞深耕的機會,他必定能夠斬獲大多數華人的”芳心”。而且華人在東南亞的影響力是首屈一指的,不論是泰國首富還是菲律賓首富那都是華人。
如果李光耀在馬來西亞長成了”參天大樹”,到時候振臂一呼,就會博得大部分東南亞華人的支持。盡管馬來亞族的人數不少,但並不如華人團結,影響力也有限。
此外,李光耀若是上台,也能得到新中國的支持,畢竟”是親三分向”,大家同根同源,李光耀上位遠比東姑阿都拉曼要好。
三、功過是非,一言難盡
如今的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差距愈發明顯,當年所有人都覺得離開了馬來西亞聯邦,新加坡必定”玩完了”。可事實證明並非如此。
那麽,當年馬來西亞剔除新加坡是否正確,如今的它又有沒有後悔呢?如果單純從馬來西亞的角度而言,毫無疑問,這個決定還算是非常明智的。
首先,若是不分家必定會激發民族矛盾。馬來人覺得自己是所謂的”原住民”,不願意接納華人,也不願意承認華人的地位,更不會接受李光耀這個華人來頤指氣使。所以,馬來人與華人之間可能會激起巨大的矛盾沖突。
就像當年印尼排華那樣,也可能會發生馬來人排華。倘若真有這種事情發生,那就成了馬來西亞與中國的矛盾,于內于外都對其發展十分不利。
印度的民族矛盾也十分尖銳,這也是制約其國家發展的一大誘因。就長遠角度來看,馬來西亞的決定還是比較正確的。
其次,李家借機上位的可能性很大。在馬來西亞的競選中,他們發現了李光耀驚人的號召力,也察覺到了威脅。若是留著新加坡,無異于是”養虎遺患”。
對于馬來人而言,是很不想給華人發展壯大的機會的,可有了李光耀這個傑出的華人領袖,想不壯大都難。
當然,新加坡走了,馬來西亞將危險消滅在了萌芽之中。不過它自己也丟掉了很多,當年新馬合並時,新加坡是整個馬來西亞最富裕的一個州,如果新加坡還留在馬來西亞,或許今天大馬的經濟面貌會煥然一新也未可知。不過,馬來西亞從未對自己的這個決定後悔。
因爲即使馬來西亞的經濟提高上去了,那以李光耀的能力也會讓馬來西亞改姓李,也可能將大位傳給自己的兒子,這與其民主的理念背道而馳,完全相反。何況,雙方在一起,有如此之多的矛盾,能不能發展的好也猶未可知。
不過新加坡應當”感謝”馬來西亞,正是因爲馬來西亞無情的抛棄,才激發出了新加坡無比巨大的潛力。若是還留在馬來西亞,想必今天的新加坡只是默默無聞的一個小州。
今天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已經恢複了正常的邦交關系,馬來西亞也願意爲新加坡提供水源等基本的生存物資,即使不是名義上的一個國家,但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