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寫寫閩南僑鄉考察筆記。
去過惠安秀塗兩次,如果村子沒有被拆,應該還會再去。
雖然是福建人,2018年之前從未聽說過秀塗,去了之後才明白泉州港曾經的意義,了解惠泉人是如何下南洋的。
田野調查可以讓很多坐在書齋裏想破頭的問題豁然開朗。
新加坡的惠安人中祖籍秀塗的人很少,秀塗人多往台灣、香港、馬來西亞。
第一次去秀塗是2018年5月,陪同張東孝先生夫妻前往。
5月的天氣熱到爆,從泉州租車前往,按照惠安僑聯人士的指導,在秀津小學停車參觀。
大熱天裏,學生穿戴整齊列隊歡迎敲鑼打鼓,第一次見到這陣仗,體會到什麽是衣錦還鄉,雖然只是小跟班。
列隊歡迎的師生們 在學校裏參觀了一下,在挂有張東孝伯父(張泰助)與父親(張泰煌)名字的教室前合影拍照,他們對于秀津小學建設多有捐助。
張東孝夫妻與當地人士在以其父名字命名的教室前合影
現在閩南鄉村學校建設很好,設備很先進,在一間教室裏坐下喝茶聊天,獲贈了一本有關秀塗的出版物。
張東孝先生與僑聯人士、村書記聊天
校舍局部
上課中
隨後去張家祠堂祭拜,很是感慨,當年兩位青年邁出艱難一步,徹底改變家族命運,不能不信命!
張東孝先生在祠堂內祭拜先祖
與據說是遠親的村民交談
然後到張東孝先生祖居看看,不大的石頭四合院,應該是1960年或是70年代,其父寄錢回來翻修的,已經看不出原來的樣子,匆匆一瞥,照了幾張相離開。
早已無人居住的祖居
張東孝先生指著父親的房間
無論是帶學生,還是陪同長輩返鄉,通常無法進行田野調查,但能獲得很多有價值的信息,決定找機會再去看看。
濱海大道所在地曾是秀塗碼頭
2018年11月再次去秀塗,雖然只有半天時間,出發前做了些准備,算是初步調查,意識到秀塗村面臨的拆遷壓力,如果不及時做調查記錄,這個村落將在不久的將來消失。
首先是濱海大道的擴建,包括張東孝先生祖居在內的房子都在拆遷範圍之內。想想看現在的濱海大道已經是將老秀塗的一部分抹去了,未來只是多抹一點而已,難免失落。
寬闊的濱海大道
遠眺泉州灣大橋
其次,作爲泉州台商開發區的一部分,秀塗村的地理位置實在太好,已經被規劃,拆遷在所難以避免。雖然當地人心有惆怅,似乎也是無能爲力,也不知道百年村莊能留下些什麽。
村內的拆遷標語
雖然秀塗村也增建了不少新房子,老區保留的相對完整,村落肌理還是很明顯,可以分辨出發展的脈絡,有助于了解秀塗張家的曆史。
秀塗曾是泉州港重要的一部分,泉州海關曾在此設有分關,村中有幾處秀塗分關相關遺迹,是縣級保護單位。秀塗人對秀塗港是非常的自豪,在新加坡的惠安人也曾記錄其重要性,可惜時過境遷。
秀塗分關遺迹
秀塗分關遺迹
秀塗老街曾是重要的商業街,聽當地人說起曾經的繁榮,很難想像已經廢棄的街道曾是人來人往,有多少人從這裏下南洋,又有多少人從這裏踏上返鄉的路。
秀塗老街
曾經的店面
秀塗村還留有不少老宅,雖然大多廢棄中,以石構建築爲主,有錢人家會貼煙炙紅磚,有些設有碉樓,可以見到鋼筋混凝土的早期運用。老街曲折蜿蜒,石板路下應該是當年的溝渠。
秀塗碉樓
秀塗僑房
老街“騎樓”
作爲泉州海關分關之一,也是泉州外港重要的一部分,秀塗村還有一些遺迹是爲航海功能而建設的。例如,高聳的望遠樓是用來觀察進出船只。雖然標注是惠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文保到村真的不容易。
秀塗望遠樓
高聳的望遠樓
秀塗村是閩南鄉村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有曆史卻很少人關注,加上沒有吸引眼球的古迹建築,村落的曆史人文價值往往被直接忽略,在規劃圖中變成大片色塊。
發掘與定義這些村落的曆史文化價值迫在眉睫,研究不應該跟風走,哪裏風大哪裏人多。。。
秀塗老厝
每每有機會與海外華人談到他們的祖籍地發展,總是努力跟他們解釋,現在閩南鄉村不再需要寄錢扶貧,更多的是需要在曆史研究保護上的助力,讓更多人看到祖籍地的價值,從而在大開發的狂潮中得以保護而生存下來。
盡力而爲所能做的是調查記錄研究,讓更多人看見這些村落的存在與意義,保護也是一場生存之戰。
秀塗老區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