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中國教育部答複政協委員的提案《關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引起軒然大波。
很多人訝異:都2021年了,居然還能聽到“男性必須陽剛”之論?
在新加坡,類似的爭議也一樣存在。
1月14日,一名18歲跨性別大學生,在Reddit論壇上發帖控訴新加坡教育部阻止她進行荷爾蒙補充療法(HRT)。
該名學生在帖文中指出,她認爲自己是“由男性轉爲女性”的跨性別女性,此前曾被心理衛生學院診斷出患上“性別焦慮症”(gender dysphoria)。
此言一出,新加坡關于性別的議題風雲再起,再度引起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者少數群體,在校內受到歧視的討論。
那麽,在2021年的新加坡,男性必須要“陽剛”嗎?
01. 男性必須陽剛?
該名學生透露,小學時期,她就讀于男校。由于無法融入學生群體,經常被欺負,那是她人生最黑暗的時期。
上了中學後,她進入了男女混校,情況才有所好轉,自己也結交到了新的朋友。
2019年就讀于中學期間,她被診斷患有性別焦慮症,一種因生理性別和性別認同不一致而導致的焦慮與壓力。
也就是說,她在生理上是男性,但在自我認知中是女性。
對于她的想法,身邊的朋友和師長均願意支持,家人也同意讓她進行荷爾蒙補充療法,並與醫生達成共識,在18歲後開始進行治療。
她于2020年3月,將診斷證明交給校方,並通過校方聯絡了教育部。起初,教育部也一直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情況,並調整相關安排。
然而,在去年8月剛滿18歲可以開始進行荷爾蒙治療時,她收到醫生通知,表示教育部以她是學生爲由,要求了解治療的詳情。教育部與她的醫生開會後,要求醫生停止開診斷證明給學校,也不能在尚未通知教育部的情況下,推薦她進行荷爾蒙治療。
10月,學校高層要求她與她的父親到校,告訴他們,如果她執意要接受荷爾蒙治療,劑量必須減少,否則一旦艾希莉在生理外觀上的轉變使得她再也無法穿下男生制服,她就會被退學。
一個月後,她又在上課時被叫出去訓斥她的頭發長度,要她剪短發,否則不得到學校上課。
校長說,她的存在,對校園的環境是種破壞。
1月16日,教育部對這次事件作出了回應,表示尊重衛生部專業人員的意見,不幹涉任何醫療決定。同時也籲請學生和校方澄清,討論學校應如何提供更多幫助,並鼓勵學生應尋求學校或教師的幫助。
“我們無權幹預任何治療,這都是由相關家庭決定的事情。”
“所有學校均有照顧學生之責,並配合家長和醫療人員密切合作。”
這篇回應的大意就是,總而言之,荷爾蒙補充療法是由醫院和病人決定的,未成年人還需要經過家長的同意,和教育部沒啥關系。
2月1日國會答疑上,新加坡教育部長黃循財則重申教育部早前的立場,即這項醫療決定權最終落在醫生、病患及他們的家屬身上。他強調,教育部首要關注的是爲學生提供支持,以及維持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黃循財也指出,診斷患有性別焦慮症學生在遵守某些校規方面可能會面對一些挑戰,在有合理的醫療理由的情況下,學校會采取靈活態度,同有關學生探討務實可行的安排。
但很顯然,教育部的聲明和部長的重申並不能平息輿論風波,反而遭到網友的強烈批評。許多網友批教育部對此事缺乏敏感度,甚至是“故意叫錯跨性別者的性別”(misgendering)。
該名學生隨後也在論壇上留言表示,教育部在說謊,與她從醫生那裏得知的相矛盾。此外,教育部在發文中使用“他”而非“她”的行爲,也違背了醫生對于她的治療建議。
此後,超過300名教師、輔導員和社會服務工作者發起請願書,要求教育部實施明確的政策,支持跨性別學生。 他們表示,有證據表明,跨性別青年在被阻止轉變性別時,面對更高的憂郁症和自殺風險,因此,他們認爲自己有責任幫助這些青年,而不是增加他們面臨的挑戰。 “身爲教育和社工,我們見證過並聽說跨性別學生在新加坡學校裏遭遇類似情況。”
簽署請願書的人士除上所述,還包括心理學家和護士等,他們分別用自己的全名、姓名字母縮寫或匿名簽署請願書;這項活動也獲得另外八個組織參與。
請願書內也要求教育部在學校提供包容性的性別教育、讓教師和輔導員接受有關“性別不安和LGBTQ+”相關知識的培訓,以便爲學生,包括跨性別學生,制造一個安全的校園環境。
簽署人也促請當局,把任何跟學生身心健康有關的決定留給專業人士,不該幹涉其中。
1月26日,五名青年在教育部總部外示威抗議,他們舉著各式各樣反對性別歧視的標語:
“trans students will NOT be erased”(跨性別學生不會消失)
“FIX SCHOOL NOT STUDENT”(需要改變的是學校,而不是我們)
“trans students deserve access to HEALTHCARE & SUPPORT”(醫保系統也應該對跨性別的學生一視同仁)
“HOW CAN WE GET A’s WHEN YOUR CARE FOR US IS AN F”(你對我們漠不關心,我們怎麽能考A) ……
其中一名示威者在聲明中稱,教育部屬校對跨性別學生的歧視包括管制學生的發型、規定男女學生的校服、沒有提供充足的醫療設施,以及防止跨性別校友回校,並呼籲當局能幫助跨性別學生。
盡管由于集會沒獲警方批准,三名青年在拒絕遵從指示後被逮捕,當晚被保釋。
但他們所舉的標語中仍有一份標語分外醒目:
“WHY ARE WE NOT IN YOUR SEX ED”(爲什麽我們不在你的性教育裏)。
一個人從小開始受到的教育,無疑會對他將來的認知和行爲産生影響。雖然孩子的性別是由遺傳決定的,但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性別角色,卻是從兒童時期成人影響、教育的共同結果。
這就要說到新加坡教育系統中從娃娃開始抓起的性別教育了。
02.新加坡的性別教育
新加坡教育部認爲性別議題牽涉到了價值判斷,而學校則應該扮演輔助的角色幫助學生增強對自身的認知。性別教育因此就成了新加坡全面教育的一部分。
學校性別教育方面,早在2000年,新加坡就發展出了性別教育架構,制定了原則、目標以及性別教育在各所學校實施的主題。
新加坡學校性別教育的相關政策有五項:
新加坡當地的所有學校必須提供性別教育;
新加坡當地的所有政府學校必須實施成長計劃,自主與某特定信仰的政府資助學校可以有自己的方案;
在新加坡,中學3年級學生及初級學院/高級中學需要實施打破壁壘方案;
父母有權選擇讓孩子不參加部分或全部課程;
新加坡的學校可以利用相關的專業與社區資源,但必須遵守性別教育的指導原則。
而學校性別教育的主題則有以下四點:
人類發展:心理情緒與青春期的影響;
人際關系:與異性建立健康關系的價值與技巧;
性行爲與健康:性的表達與結果;
社會影響:法律規範對于性別認同與性表達的社會效應與影響。
除此之外,新加坡對低齡兒童的性別教育,不僅僅在課堂上,而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男孩要有男子氣,教女孩要細心,是一般新加坡家長心中約定俗成的育兒觀。
新加坡的媽媽們會精心地爲孩子區分挑選男用品、女用品,有時因爲顔色花樣的緣故,她們還會向營業員詢問,這是男裝還是女裝?
當孩子學說話時,媽媽們就會把性別告訴孩子。常見新加坡的年輕媽媽告訴懷抱的嬰兒:“你是男孩不是女孩”,“你是女孩不是男孩”。
在孩子學說話時,又教他們學說“i am a boy ”或“i am a girl”。如果你故意對一個小男孩說:“you are a girl。”他就會很生氣地大喊:“no!i am a boy !”
有沒有發現,其實不管是父母還是學校,其實都是希望孩子學著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表現出與生理性別相匹配的行爲方式。
也就是所謂的男孩子像男孩子,女孩子像女孩子。
但如果孩子對自己的生理性別其實不是特別認同,在這樣的性別教育之下,是否會産生自卑自棄心理?會否受到其他人的嘲笑與欺淩?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因爲性別氣質的刻板印象,本就是校園霸淩最常用的借口。
再有一點,跨性別者從不曾出現在新加坡的性別教育中,那麽這是否會引起孩子們對于跨性別同學的反感與孤立?
教育部或許是擔心在學生心智尚不成熟的時候引入此種教育會動搖他們對自身性別的認知,但這些問題其實都無法回避,也必須解決。
03.性少數群體會受歧視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名詞:LGBTQ+。
它指代一系列“性少數群體”,包括女同性戀(Lesbian)、男同性戀(Gay)、雙性戀(Bisexual)、跨性別者(Transgender)、變性者(Transgender)、雙靈(Two-Spirit)、酷兒(Queer)、疑性戀(Questioning)、雙性人(Intersex)、無性戀(Asexual)和接受、支持性少數群體的異性戀(Ally)等等。
在新加坡,LGBTQ+一直都是一個十分敏感的話題。別的不說,同性戀在新加坡就是禁忌、是罪。
曾經有電視台因播放一檔和同性戀情侶及其領養的小孩有關的節目,被電視節目審查機構處以1.5萬新元,約合1.1萬美元的罰款。
大名鼎鼎的新加坡刑法第377A條就規定:任何在新加坡的男性,無論是在公衆場合還是在自己房間裏關起門來,和其他男性進行猥亵行爲,都是要被罰監禁的,最高可判2年。
雖然這條法律只針對男男之間的猥亵行爲,其他方面就比較模棱兩可,但還是不難看出,新加坡在這方面非常傳統與保守。
那377A條法律會被廢除嗎?
不得不說,很難。在民主國家和地區,同性戀議題背後都有選舉考量,新加坡也不例外。如果只爭取到小衆的開放派票源,卻丟失大量的保守票源(包括宗教團體、建國一代、立國一代),沒有一個執政黨會要在同性戀議題上做出重大政策改變。
雖然現今在新加坡,只要LGBTQ+不影響他人的生活或者工作,大家的態度就是”Don‘t Judge!”,這比起早期九十年代前的新加坡社會的思想更爲開放、些許民衆的接受度也更爲提高,但LGBTQ+群體仍然還是得不到官方認同。
同性戀者不能在新加坡結婚,不能撫養或收養小孩,也不能獻血……也就是說新加坡政府目前還不能讓同性戀群體擁有跟普通人一樣的權益。
在跨性別者方面,1971年,首次有人在新加坡進行變性手術,新加坡則于1973年允許已接受手術者更易合法性別。
曾有一位婦産科醫師S. Shan Ratnam以性別重置手術聞名。1975年,他在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設立了性別身份門診與性別重置手術門診,在他的領導下,新加坡一度是性別重置手術的重鎮之一,執行了超過500次的性別重置手術,當中甚至有超過一半是外國人慕名而至。
然而,盡管新加坡政府合法化性別重置手術,卻似乎不喜歡新加坡以此爲名,在Ratnam醫師過世前,便時常施壓要使他的性別門診關閉,並在他2001年過世後,馬上關閉他生前經營有成的性別門診。不過在當地跨性別團體的陳情下,在2003年再次開啓門診。
這也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新加坡政府在性別治理一事上的矛盾,一方面在法律上保持開放,鼓勵經曆性別焦慮的人在醫療協助下得到想要的身體,一方面卻又保持低調,不想鼓勵性別多元主義。
在婚姻方面,《婦女憲章》第12條第2款列明,已通過變性手術者與異性者的婚姻永遠有效。第3款也說明雙方的性別以身份證上所注明爲准,這代表已接受手術的變性者有權與異性通婚。
在國家法律制度層面,新加坡的性少數群體無疑還是受到了一定的歧視的,但民間的態度已在悄然改變。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2018年的調查顯示,有六成新加坡人認爲同性之間結婚是“錯誤”或“很可能有錯”的。但是在18歲至25歲的新加坡人當中,近六成認爲同性結婚“沒錯”或“很可能沒錯”。
研究的初步結論就是:整體而言,新加坡人對這類社會道德課題的態度普遍上仍保守,但新加坡人對同性性行爲和同性婚姻等課題的態度日趨開放。
現實生活中,新加坡早就有很多LGBTQ+平權運動,例如聲勢浩大每年一度的Pink Dot——粉紅點集會。
粉紅點集會是新加坡的一個關于跨性別群體的年度戶外活動,從2009年開始,每年都會在芳林公園舉行。舉辦粉紅點的目的是聲援同性戀、雙性戀,還有跨性別人士倡導“有愛無類”(freedom to love),每年到場參與的人都很多。
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的孫子,李顯揚的兒子——李桓武,2018年在facebook上公開宣布出櫃。
他也曾勇敢站出來呼籲新加坡人支持LGBT人群,並且希望即便是“直”的普通人,也站出來幫助這些LGBTQ+人群,讓他們也一起擁有和普通人一樣的尊嚴,快樂且幸福地自在生活。
他的祖父,李光耀當年接受《海峽時報》采訪時,曾經被問到,自己的孫子如果是同性戀會怎麽辦?李光耀總理表示:同性戀是基因造成的,而不是一種生活方式,如果子孫是同性戀者,自己將會坦然接受。
現任總理李顯龍也曾表示:會忍受它(同性戀)的存在,直到社會態度改變。
除了上述的問題,新加坡的性別平權,在意識觀念、社會結構和職場環境等方面都走在了亞洲的前列。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性別平等排名中,新加坡爲全球第十一,亞洲第一。
但不管是性少數群體,還是普通男女,要想做到真正的平等、不歧視,或許得先從擺脫“男性必須陽剛”這種刻板印象開始。
至于性別選擇,這是每個人,都該享有的自由。
你對性少數群體持什麽態度?
資料來源:
1. 聯合早報:黃循財:切勿讓性別認同課題分裂我國社會
2. 8視界新加坡:逾300名教師和社工 促教育部施政支持跨性別學生
3. 8視界新加坡:跨性別學生指教育部阻撓進行治療 教育部:指控不實
4. 金吉列:“陽剛之氣”爭議下國外如何進行性別教育?
5. 聯合早報:教育部外抗議學生性取向受歧視 三青年被捕
6. 萬宗綸:她-他風暴:新加坡教育部威脅“跨性別診療”幹預事件
7. 新加坡紅螞蟻:新加坡會出現同性戀國會議員嗎?李光耀曾說不介意有同性戀議員
8. 維基百科:新加坡LGBT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