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強(假名,21歲)從小在父母嚴厲的管教下長大,他必須在課業與課外活動上表現優越,否則就得挨打。漸漸地,他開始懼怕失敗,每次考試或演出之前都會感到極度焦慮。上大學以後,雖然父母不再監督他的學業,但張國強依然對自己要求嚴苛,承受巨大壓力。更令人擔憂的是,當他表現不佳時,還會以自殘的方式來麻痹心理創傷。
很多家長以爲,只要看緊孩子的學業成績,幫他們報名各種才藝班,就能確保他們成爲成功人士。可是,一些人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情:與孩子建立良好和健康的關系。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包括他的爲人處世,以及與他人建立關系的方式。
鷹閣專科醫療中心精神專科醫生林汶龍解釋,這是因爲,我們都是透過父母或主要養育者(以下以“父母”概括這兩組人)如何與我們建立關系,以及我們對父母的依戀方式(安全型、焦慮矛盾型或逃避型),來學習“心智化”(mentalization)。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包括他的爲人處世,以及與他人建立關系的方式。(iStock圖片)
父母與孩子的關系 影響孩子一生甚至第三代
心智化是指人具有考慮自己和別人的心理狀態,包括想法、態度、價值觀、情緒和動機的能力。學習或缺乏學習心智化的過程將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心智發展,並對人生産生持久影響。
林汶龍醫生指出,當一個人的童年事件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時,他們會在生活中遇到重重困難,包括感情問題、情緒管理問題、嚴重的人格障礙、焦慮和抑郁症,甚至會有輕生傾向。
他分享另一個個案。30歲的鍾婷婷(假名)從小父母離異,與父母關系疏遠,寄宿在不同的親戚家裏。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她,因爲經常擔心會被周圍的人遺棄和拒絕,而無法長久地維持一段感情。她談戀愛時,有時過于依賴對方,有時則因爲不想被抛棄而選擇自己先提分手。生活的重重困擾最終導致她患上憂郁症。
父母與孩子的關系不僅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也有可能影響到第三代。林汶龍醫生說:“我們不難理解,當孩子與父母感情疏遠,無法學習心智化,導致人格出現問題,當他們有了自己的子女後,也以同樣關系疏遠的方式養育孩子。”
林汶龍醫生:我們是透過父母或主要養育者如何與我們建立關系,以及我們對父母的依戀方式來學習“心智化”。(檔案照)
不必過度執著于過去
不過,即使與父母關系不親密,小時候沒有學習心智化的機會,並不代表就注定一輩子無法與人建立完整和良好的關系。
林汶龍醫生指出,很多人格障礙者在看了相關的書籍或文章後,會開始意識到童年經驗對他們的影響,因此閱讀可以是改變的起點。另外,一種稱爲精神分析治療(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的心理治療可以幫助人們更了解他們的童年與當前困難之間的聯系。
不過,林汶龍醫生強調,雖然童年經曆或會影響人格,但如果不至于變成精神疾病,那更重要的是學會接受和繼續過日子,而不是過度分析或執著于過去。
他說:“與其去尋找童年心結,不如著眼當下,改善消極思維方式,或有效地治療任何精神疾病,這將更有幫助,也會産生更好的結果。這或許沒那麽簡單……但我們要讓自己擁有一個穩定和有意義的未來。當一個人能夠在成年後,在家庭和事業上都取得穩定和成功時,那童年問題就顯得沒那麽重要了。”
林汶龍醫生指出,如果一個人的童年問題導致他在成年後患有人格障礙、感情問題、憂郁或焦慮等,以至于嚴重影響他在社會和職場上的能力,那麽就應該尋求專業治療。
張國強和锺婷婷看了醫生後,分別開始服用藥物治療焦慮和抑郁問題。張國強後來被轉介給一位心理醫生,學習如何處理自己的負面想法和改善纾解壓力的方法。林汶龍醫生也在锺婷婷稍微振作起來後,鼓勵她去見心理治療師,協助她應對童年留下的懼怕被人遺棄的陰影。
爲人父母者在養育子女時其實也在重新創造一個家庭文化:斷絕過去不理想的事,傳承過去好的經驗,如此一來才能正面地影響孩子未來的人生幸福。
記者:陳瑩纮
來源:https://www.shicheng.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