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八段錦,自己過好了,孩子才能教育好。父母想了解如何調整情緒和親子關系,關注我就對啦~
01 “他像在天上”
央視拍過一部關于家庭教育的紀錄片《鏡子》,裏面講了幾個“問題兒童”和他們父母的故事。這些兒童的“問題”出在,他們都不肯上學了(還有一個“大兒童”不上班)。
不上學,這在父母看來超級嚴重啊,于是他們把孩子送到了一所特殊的心理培訓學校,希望老師能徹底改變孩子“錯誤”的想法。
其中有個孩子叫澤清,來自于一個不錯的家庭,外公外婆是退休的教授;父母都是大學本科畢業,從事體面的工作。
澤清14歲,但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樣,很像個“學霸”,他的確像家族期待的那樣,曾經很努力去做個好孩子。
但他現在已經辍學在家兩個月,沉迷于上網下軍棋,而且不許別人打擾他。
媽媽來給他送飯,他會拽著媽媽的頭發把她逼到牆角,然後拼命打她,還罵她“賤人”。
一個好孩子爲什麽會變成這樣?
澤清剛來到培訓學校的時候,負責心理輔導的周老師不太喜歡他。因爲他給人的感覺好像是“在天上”,距離感很強,也不像個小孩。
可是,待得越久,周老師就越喜歡他。
因爲,他小孩子的一面露出來了,喜歡賴在老師身邊,特別可愛。
爲什麽之前他就沒有小孩子的可愛呢?
爲什麽對關心他的媽媽沒有依賴了呢?
澤清說,他的爸爸媽媽總在他面前說,家裏很窮,沒有錢,你如果不好好上學,將來就會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會怎樣怎樣……
而且,媽媽脾氣不太好,不高興了會打他。
澤清一直感到巨大的壓力,他害怕如果學不好,自己就什麽都不是了。
他的所有自信,都建立在要有所成就之上。甚至他肯來心理輔導學校,也是因爲聽說有央視的跟拍,可以找到“存在感”。
他一直努力表現出和年齡不符的成熟懂事,但滿腦子都是“恥辱”、“黑社會”、“隱忍”這些詞彙;
當終于不堪壓力的時候,他放縱自己做了最孩子的事:不剪指甲,撒潑,不吃飯,不上學,躲在家裏玩軍棋。
澤清就像他自己畫裏的小人,想表達卻沒有出口,所以只能采用極端的方式。
02 兒童健康的核心是,感覺自己可愛
心理學家認爲,兒童健康的核心,是感覺自己可愛。感覺自己可愛的孩子,未來精神上也會很富足。
爲什麽會感覺自己可愛?是因爲可以自然地得到愛,特別是父母無條件的愛。自信,來源于對自己可愛的笃定;而不是,必須先滿足了父母提出的條件才能被愛。
否則,無法滿足那些苛刻的條件,也就無法證明自己值得愛。
那種看重表現的、有條件的愛,不但毒害他們的心靈,還不斷吸吮他們生命的活力。
沒考好、弄亂了房間、偶爾表現出懶散,就會被當成“壞孩子”;隨時擔心自己做了什麽事就會失去愛。
澤清打媽媽,不是因爲不想要媽媽的愛,也不僅僅是從父母那學會了暴力的方式;而是,他害怕這種有條件的愛,用這種形式來反抗父母的控制。
所以,當他遇到心理老師的時候,開始他還是習慣性地以這種模式來抗拒和保護自己,但當他發現老師並沒有像父母那樣逼著他“怎樣怎樣”的時候,他就恢複了一部分正常孩子對于大人很自然的依賴和渴望。
一個孩子最大的優點是可愛,而不是成熟。
可愛,意味著TA沒有被過度修剪和壓制,還能按正常的發展規律健康成長;有了健康成長的基礎,培養優秀的品格並不難,成熟更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而父母們總是忽視這一點,非要舍本逐末、拔苗助長。
父母越是喜歡用“成就”條件來控制要挾孩子的,孩子就越容易自卑、完美主義;同時,孩子完全按照父母的意願生活,也失去了獨立探索生命的活力,而這種活力才是真正能讓他卓越和幸福的源泉。
那麽,怎樣才能保護孩子的“可愛”呢?
03 尊重生長的規律
一個得到足夠愛、正常成長的小孩,就會可愛。作爲父母,只要盡量避免毀掉它就可以了。
第一,不要給孩子轉嫁生活壓力。
作家莫言5歲的時候,正趕上中國曆史上極其艱難的歲月。幾乎所有人都吃不飽,常年處于饑餓狀態。
莫言的媽媽,總是坐在樹下,用一根洗衣用的棒槌捶打野菜,空氣中彌漫著野菜汁液苦澀的氣味,和敲打野菜發出的沉悶聲音,讓莫言的心一陣陣地縮緊。
但這個記憶畫面中最讓他難忘的卻是,愁容滿面、辛苦勞作的母親,嘴裏竟然在哼唱著一支小曲!
莫言很詫異,“我們的大家庭中,勞作最辛苦的是母親,饑餓最嚴重的也是母親。她一邊捶打野菜一邊哭才符合常理,但她沒有哭泣卻在歌唱!”
這個細節,莫言當時還不能理解其深意,但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裏。
那時候正是他們家最艱難的時刻,父親被人誣陷,家裏存糧不多,母親舊病複發,沒錢醫治。村子裏連續有好幾個人自殺,莫言總是擔心母親也會扛不住。
每天他下工歸來時,一進門就要大叫,只有聽到母親的回答時,他心裏一塊石頭才算落了地。
有一次回來已經是傍晚,母親沒回答。完蛋了,莫言嚇得大哭起來。
這時,母親從外邊走了進來。猜到他哭的原因,她對莫言說:“孩子,放心吧,閻王爺不叫我是不會去的!”
無論多麽艱難也要活下去!這句話裏包含的勇氣,一直激勵著莫言。
好父母不會對孩子格外強調生活的苦,反而會傳遞一種坦然的態度,甚至會苦中作樂,這樣才能教會孩子如何面對困難和挫折。
生活壓力大,又不是孩子的錯,每天在他耳邊說“如果你不好好學習就只能去討飯”這類話,只會讓他感到羞辱,整天擔心自己是不是真的那麽差。
何況孩子並不傻,你不說他都能感覺到社會的氣氛,何必再讓孩子承擔不必要的壓力呢?
當然,我不是說父母應該給孩子建一座溫室,或者賣腎給孩子買手機。但挺起家庭脊梁,首先是父母應有的擔當,不要轉嫁給孩子。
第二,不要試圖控制孩子的一切。
《鏡子》裏有兩個特別形象的比喻,一個是把孩子比作鏡子,忠實地反映家庭的情況;另一個是把孩子比作機器人,按父母輸入的指令行事。
鏡子和機器人都是冰冷的,不可愛。它們只是機械地反映大人的世界,沒有活力。
家明的父親就喜歡把他當做機器人。他只能做父母要求的事,買衣服不能自己去;騎車子怕危險;想養貓狗,結果買回來就被扔了。
爲了證明自己不是那麽“慫”,家明休學准備去做背包客,這下父母才急了。
孩子如果可以順著心意做一些自然想做的事,比如該玩軍棋的時候能玩會軍棋,想挑選衣服的時候有機會爲自己選一件,他就不必非要在重要的事情上挑戰你。
如果父母把生活的所有意義都壓在“上學”這一根稻草上,除了死死控制孩子做唯一“正確”的事,不許他有任何其他嘗試,他早晚都會出問題。
被噴灑了太多農藥的瓜果會死嗎?
也許不僅不會死,還能更高效地結出“看起來很美”的果實,所以農民才喜歡用超量的農藥。
但是,味道會好嗎?
從81天的培訓學校離開後,澤清的問題並沒有解決。他回家後繼續玩軍棋,而他的父母還在向央視的心理咨詢欄目求助。
“催熟”容易,重回自然可就難了。
世上萬物生長皆有規律,如果不想孩子像噴了過多農藥的果子,那就讓他充分經曆發芽、開花的過程,自然地結出果實吧!
《特權的代價》一書的作者梅德林·莱文指出,父母常常逼迫孩子表現卓越,但他們卻恰恰忽視了培養傑出孩子的過程。
爲人父母,請耐心一點。別讓孩子在該可愛的年紀,未老先衰。 等他長大的一天你會格外懷念,他曾經是那麽的可愛。
· End ·
查看更多:
用體罰“治療”“網瘾少年”的學校卷土重來?聽聽心理學家怎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