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未來三四年將迎來首所藝術大學,藝壇人士對此感到雀躍,認爲這將提升我國的藝術教育體系,是我國藝術發展的重要裏程碑。
在後冠病時代、數碼轉型步伐加速的背景下,成立專門的藝術大學不切實際,還是正合適宜?
本期《實況報道》探討發展高等藝術教育的必要,以及對于培養未來經濟所需的人才可扮演怎樣的角色。
後冠病時代數碼科技當道,更須重視藝術人文教育,藝術教育領導人、藝術工作者和學者指出,藝術教育鍛煉學生發揮創新和創造力,這些技能在新型經濟中會越發受青睐。
本月初,教育部長黃循財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教育部開支預算時宣布南洋藝術學院和拉薩爾藝術學院將結盟成立藝術大學。這所私立藝術大學會借助兩校的強項提供課程,頒授自己的大學文憑。由新加坡外交部巡回大使陳慶珠教授領導的17人臨時委員會,將商討大學的發展細節,料2023年初完成工作。
兩校校長同爲臨時委員會成員。藝術教育強調的創新和應變,在他們看來,正是我國加速數碼化步伐之際所需的技能。
藝術教育與科技發展可相容
拉薩爾藝術學院院長史蒂夫·迪克遜教授(Steve Dixon)回複《聯合早報》詢問時說,藝術教育與科技發展,並不相互排斥。藝術、科學和科技,早已沒有設立藩籬的必要。
“比方說,在一家銀行,你必須有設計師和程序編碼人員,才能開發銀行網上應用及網絡界面。與工程師相比,藝術家對後冠病時代的辦公室應是怎麽樣,會有不同想法。不同技能須結合一起,才能讓一個機構茁壯發展。”
南洋藝術學院院長蘇惠蘭說,藝術教育能培養學生尊重不同文化、價值觀及信仰,這有助社會不同階層拉近距離、促進和諧。除了提升學生的技術水平,南藝也著重引導學生培養創意、探索精神及韌性。“無論學生從事什麽行業,最重要是他們得具備終身學習、適應新興行業的心態和能力。這是南藝以藝術教育啓發學生成長的同時,也透過跨學科課程所倡導的技能。”
在不少藝壇人士看來,成立藝術大學,爲我國文化藝術發展打了一支強心針。
新加坡華樂團行政總監、前官委議員何偉山曾在2019年提出休會動議,建議我國發展和擁有自身的藝術大學。
他受訪時說,藝術大學將進一步完善本地大專藝術教育渠道,讓學生有更多鑽研、學習機會。除了培育頂尖藝術專才、促進卓越藝術發展,他期待藝術大學推動我國成爲東南亞研究文化藝術的樞紐。
委員會須思考預算資源分配及如何避免惡性競爭等
臨時委員會下來探討新大學的運 作模式,包括哪些功能和服務須中央統籌。新模式讓兩校發揮協同效應,同時保持各自特色和傳統,對課程設計和傳授也具有自主權。
定居美國、關注本地藝術教育發展的新加坡學者葛納蘭·納德拉詹(Gunalan Nadarajan)教授指出,鑒于兩校各已建立鮮明的身份和品牌,臨時委員下來可能須思考的包括如何避免兩校招生的惡性競爭、課程內容重疊,以及預算、資源及人事分配,還有長期發展等事項。
曾擔任拉薩爾視覺藝術學院主任的納德拉詹,目前是美國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斯坦普斯藝術與設計學院(Penny W. Stamps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院長。
他指出,現今時代不僅要求藝術工作者與時俱進、進行文化生産和推動文化轉變,還得觸及複雜的社會、政治、經濟及科技課題,提出具同理心、文化敏感度,以及公平的創新方案。教育領導人和決策人須思考怎麽樣的藝術教育才能回應這些需求。
校友盼促進社會重視藝術工作
兩所藝術學院的校友樂見藝術大學的成立,希望這能促進社會對藝術工作的重視,爲藝術工作者提供更多發揮的平台,給予相等的肯定與酬勞。
黃愷琳(28歲)2016年畢業自拉薩爾的純美術學士學位課程後,在美術學習中心Art Wonderland教學,兩三年前也開始兼任創意策略師,負責策劃活動。
盡管喜歡繪畫,黃愷琳進入拉薩爾前未接受這方面的訓練,在初級學院念的也是理科。她認識一些在拉薩爾念書的朋友後,開始對美術教育産生興趣,初院畢業後,她決定不上公立大學,而是到拉薩爾。
黃愷琳坦言,父親建議她念動畫藝術,認爲這比學純美術更有前途,但她決定按興趣學習。
“求學時,講師讓我們接觸不少媒介,指導我們創建個人作品集。我知道我對教育工作更感興趣,不會朝職業畫家的路發展。于是,我在最後一個學年去找教學類的兼職工,汲取經驗。”
本地將迎來首所藝術大學,在她看來是一件好事。“但也得確保本地有足夠的資源和空間讓藝術工作者進行創作,畢業生才有得發展。民衆對藝術的支持因此很重要。”
從事平面設計的自由工作者林沁怡(31歲)認爲,藝術系畢業生“找不到吃”的言論並不正確,不同領域都需要設計專長。但要在創作行業爭取機會,本身也得努力證明實力。
她希望人們能給予設計與藝術工作更大尊重。“一些客戶不明白設計工作背後得付出時間,無法接受一份工作值某個價碼。成立藝術大學相信是對藝術教育的肯定,但也希望人們能尊重並欣賞設計與藝術工作價值。”
在她看來,設計領域的雇主比較重視作品的素質,有能力的員工都有相等的發揮空間。
全職畫家李偉良(40歲)認爲,美術創作在新加坡的市場本來就小,收入不穩定也是他選擇藝術工作得面對的現實。
李偉良擁有新加坡國立大學工程學士學位,畢業後不朝工程發展,選擇到南藝念純美術。
兩校畢業生整體就業率與公立大學相近
考獲南藝的學士學位後,他也到拉薩爾進修碩士學位。他指出,雖是私立學府,兩所學院都有各自的協作夥伴,能爲學生提供不少學習機會。合作的海外學府水准也很高。學院設有求職網站,在就業方面給予學生頗大的支持。
教育部指出,過去三年兩校的大學文憑畢業生整體就業率平均80%,專業文憑畢業生就業率爲75%。根據2019年畢業生就業調查,單看獲教育部資助的大學文憑課程,兩校畢業生有85%在半年內找到工作,與本地其他公立大學的藝術、設計與媒體系畢業生的87%就業率相近。
至于兩校所有課程的整體就業率,根據2019年的調查,南藝大學文憑畢業生就業率爲67%,月薪中位數是2500元。專業文憑畢業生就業率則是71.4%,月薪中位數是2000元。
拉薩爾的大學文憑畢業生就業率則是84.7%,月薪中位數是2550元。專業文憑畢業生就業率是69.9%,月薪中位數是2100元。2020年就業調查尚未公布。
學者:培養跨學科人才並入綜合型大學或更理想
學者建議,我國要在各領域培養適應未來經濟需求、靈活應變的人才,藝術同數理工科融合的跨學科教育應更爲普及,未來藝術大學在這方面可發揮積極角色。
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納德拉詹教授指出,學科壁壘分明的專科式教育已越來越不符合環球經濟需求,他質疑爲何此時成立一所專門的藝術大學。
“包含多元學科的綜合型大學,若將藝術教育納入同一個屋檐下,或能更好地實現藝術與非藝術類學科之間的跨學科學習。”
他建議,新的藝術大學探討創新靈活的課程,鍛煉學生有能力在多元媒介發表作品,同時有機會學習數理工科等知識,將不同知識融會貫通。與此同時,數理工科學生也應學習融合藝術人文知識。
納德拉詹與另兩名密歇根大學的新加坡學者,去年在本地學術網絡平台Academia.sg發表題爲《藝術人文教育可讓你在後冠病時代終身受益》的評論。
共同撰寫評論的密歇根大學羅斯商學院教授林願清認爲,在迅速轉變的商業環境,學生要具備基本數理人文能力,也要願意學習自身學科以外的新技能,憑靈活想象力、創業精神,在新領域創造自己的就業機會。
經濟師出身的林願清強調,她並非藝術教育專家。“但我個人更希望看到拉薩爾和南藝分別並入一所現有大學,例如拉薩爾並入新加坡國立大學,南藝並入南洋理工大學,各自開創跨學科創新課程。”
她認爲,藝術和數理工科學生同屬一個學府,修讀彼此課程,才能真正互相學習協作,建立未來所需的技能。
拉薩爾及南藝:跨學科教學相信會是藝術大學基石
拉薩爾和南藝回複《聯合早報》詢問時強調,它們向來注重跨學科教學,包括讓不同藝術專業學生攜手就文化遺産、氣候變化等共同課題進行創作,以及透過實習和社區項目,讓學生發揮才藝,學以致用。
拉薩爾院長史蒂夫·迪克遜教授說,跨學科是拉薩爾教育的核心特色,臨時委員會下來會確定新大學的方針,他相信跨學科教學仍會是藝術大學的基石。
個案① 藝術教育讓他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藝術專校出身,到了公共服務領域照樣如魚得水,拉薩爾藝術學院設計系畢業生林建強(30歲)認爲,藝術教育熏陶讓他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培養以人爲本的設計理念。
無論是之前在陸路交通管理局任職時,改善地鐵站方向標志等設計,或去年到了公共服務署創新實驗室後,引導公共部門提升服務水平,林建強都能從用戶的需求和感受出發,與不同領域的人溝通及合作,針對痛點探討創新方案。
林建強投入公務員生涯,背後有一段千裏馬遇見伯樂的故事。
約七年前,就讀拉薩爾的林建強發現地鐵站一些方向標志混亂,導致乘客容易走錯,決定重新設計一番,作爲畢業專題作業。他在網上發表作品,獲陸交局賞識,很快向他招手,因此他未畢業就獲聘。在陸交局建築部門五年後,他去年底轉入公共服務署創新實驗室,擔任設計主管。
林建強從小美感觸覺特別敏銳,對生活周遭的圖像或標志常“評頭論足”,總覺得設計可更好一些。
升上初級學院時,他很快發現他的志向不在數理工科。服役後,他申請到一家設計公司短期實習,此後更確定要從事設計工作。于是他報讀由拉薩爾開辦、獲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認證以及頒授學士文憑的傳播設計(Design Communication)課程。
在拉薩爾學習,令他獲益良多。“設計過程總要經曆不同版本,我學會不畏懼失敗,精益求精。由于時常得向沒有設計背景的合作夥伴說明設計理念,這也鍛煉我的溝通技巧。”
他意識到身爲設計師,須從用戶角度思考設計的實用性。以地鐵站標志爲例,他指出,一些方向標志的文字較多,乘客一時難以吸收所有信息,唯有駐足細看,造成擁堵。于是他把標志重新歸類,指引方向的標志就減少文字,讓人一目了然。
他和團隊重新設計的地鐵站標志,去年在湯申—東海岸線第一階段啓用的三個地鐵站使用。此外,由他參與重新設計的地鐵路線圖,則在前年啓用。
個案② 行行出狀元 念藝術不會“沒前途”
鍾磊茹一向喜歡繪圖,中學時還曾在自己的桌上作畫,結果被老師命令清理。中學畢業後,她不顧父母反對,選擇到南藝念插圖設計與動畫。
這名年僅21歲的女生在南藝求學時就有出版社找她爲兒童故事書畫插圖,去年還憑其中一本圖書Kelly and the Krumps獲得本地的黑德維稀·安華(Hedwig Anuar)兒童圖書獎。
鍾磊茹前年畢業自南藝,擁有插圖設計與動畫專業文憑,目前在動畫公司Finding Pictures當動畫師。由于常通過Instagram賬號發表作品,社交媒體成了她工作來源的重要平台。
出版社聯系她爲兒童書作畫,其中一本書的插畫設計還有約5000元的酬勞。當時還是名學生的鍾磊茹欣喜不已,這也激勵她加倍努力。雇主看到她的作品後決定聘請她,父母也不再那麽擔心她“沒前途”。
鍾磊茹說:“父母起初擔心我畢業後沒有什麽出路,不贊同我上藝術學院。我希望家長們改變這種思維。藝術不一定是學來玩玩的嗜好,我們也可以做出一番事業的。但自己也得主動,積極發表作品,才能讓更多人發掘你的才華。”
她坦言,中學念數理時覺得相當吃力,到了南藝,學習才變得更有趣。“我可以盡情創作,很開心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學,不過也有許多新事物和理論得學,壓力還是有的。可能是藝術創作者的本質,我們總想把作品做到最好,也時常會熬夜趕作業。”
鍾磊茹希望有機會到迪士尼動畫師發源地的加州藝術學院深造。考慮到國外念書開銷不小,她去年申請一些機構的獎學金但未能如願,打算再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