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尿布到約會》的作者黛布拉·哈夫納提出過一個“可教時刻”的概念:
性教育的開展需利用生活中的“可教時刻”和“黃金機會”。
這遠勝于等著對孩子進行一次“嚴肅的性談話”所起的作用。
而這樣的“可教時刻”有很多:比如孩子問“我從哪裏來”的時候,跟孩子一起洗澡的時候,看繪本的時候……我們上一輩曾經羞于啓齒的事情,其實就像吃飯喝水一樣自然。——凱叔
作者 | 哎呀媽
“別碰我!別碰我!”
可愛的小萌娃,對著親爺爺一頓凶神惡煞地怒吼道,臉上充滿了抗拒。
不明就裏的人們,以爲這孩子性子凶、刁蠻不好惹,不好親近。
其實不然。
起因是,爺爺開玩笑碰了她,不僅惹她不開心,還被她教訓了一番:
“女孩子是女孩子,男孩子是男孩子,男孩子是不能摸女孩子的。”
可爺爺不作罷,繼續逗她,才將她徹底“激怒”了。
看小萌娃氣急敗壞的樣子,評論區議論紛紛:
有人覺得孩子小題大做,自己的親爺爺碰一下又怎麽了,這麽凶會讓令人尴尬。
但也有人認爲,萌娃性別意識強,懂得保護自己,應該給從小就教育她的父母點個贊。
別嫌孩子小,他身邊潛伏的危險一點都不少。
別再說“男女有別”的教育晚點也無妨,一旦孩子缺乏自我保護受到侵害時,就爲時已晚。
孩子懂得身體界限,學會保護自己,這樣的教育,宜早不宜晚。
“男女無別”
毀掉的不止是孩子的單純
微博博主@人類實驗室曾做過一個性教育測試,其中一對兄妹的表現讓人不禁捏一把冷汗。
主持人問他們:“知道男生和女生有什麽差別嗎?”
9歲的哥哥和5歲的妹妹均表示:“不知道”。
奶聲奶氣的表達,聽起來無邪天真。
可他們接下來的舉動,就沒那麽“有趣”了。
交流片刻後,主持人從背包裏拿出一件紅色外套,“送”給妹妹,提出要求:
“你要把衣服脫了才能拿糖果。”
還沒等妹妹反應過來,哥哥就按捺不住,利索解開妹妹的紐扣,幫忙脫掉衣服。
當聽到脫一件不夠,還要再脫時,哥哥沒有半分猶豫,恨不得一下子把妹妹扒光。
即便媽媽現身,孩子們都很淡定平靜。
細思極恐!
沒有性別意識,在陌生人面前毫無避諱,甚至還幹出令人大跌眼鏡的舉動。
這樣的事情,時有發生。
北京兩個小男孩,到餐館吃飯時跑去廁所搗蛋,故意撞開女廁所門;
看著別人沒穿褲子還露出“惡作劇”的笑容,完全沒有愧疚或驚訝。
上海一個10歲男孩,出于好奇,“誘騙”小女孩躲到書店的角落裏;
一開始想帶小女孩去廁所,未果之後便指使對方扒開褲子。
如果說以上這些情況,是個例。那麽,習慣于出現在異性浴室或廁所的孩子,更是給旁人帶來極大的不適。
無奈他們的父母說:我孩子還小,懂什麽男女差別!
這些話,絕不是孩子單純的托詞,而是界限意識缺乏的遮羞布,一旦扯開,極有可能淪爲罪惡的溫床。
看看那些遭受性侵害的孩子,多少是因爲性別意識淡薄,分不清在異性面前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才讓壞人有機可趁。
再看看那些年幼的“侵害者”,哪個不是心理沒有戒尺,約束不了自己的惡行,才釀成大錯。
凡事應有尺度和分寸,在性別區分面前,更是如此。
“我的身體是我的”
是父母給孩子最美的教育
澳大利著名家庭問題專家史蒂夫·比達爾夫在著作《養育女孩》中分享這樣的故事:
15歲的吉納維夫,像其他同齡人一樣,正和自己喜歡的男生交往。
對方有很多戀愛經驗,步入熱戀後,想和吉納維夫有進一步的身體接觸。
這樣的要求,遠遠超出吉納維夫可接受的範圍。于是她想了想,拒絕了。
比起“喜歡就要有親密接觸”的做法,她更願意守住身體的界限。
只是她思想還未足夠成熟,不清楚拒絕的決定是對是錯,便跟媽媽商量分享。
對她的戀愛情況了如指掌的媽媽,聽說她的困惑後,沒有驚訝或氣憤,反倒溫和地詢問她:
“你心裏怎麽想。”
吉納維夫坦言,自己很喜歡對方,但面對過分親密的身體接觸,卻會感到壓迫和不安。
爲此,媽媽表示十分理解和認同,鼓勵她堅持原則。
孩子的心,特別敏感。
一旦有人意欲剝奪自己身體的主權時,內心的負面感受尤爲強烈。
有遠見的父母,懂得讓孩子了解身體的界限感,並耐心和孩子一起探討,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抉擇。
有研究表明,當孩子懂得珍視自己的身體,便對自己有了第一份的自愛和自信。
性別教育,說到底,是培養孩子自愛的教育。
能夠辨別自己內心感受,清楚認識“我的身體是我的”的孩子,不會爲了故意討好別人而委屈自己。
心裏越有分寸,越會對錯的事物說不,從而保護自己,免受惡的折磨和控訴。
像前面提到的吉納維夫,雖然拒絕了男友身體接觸的請求而被分手,但她很快就從失戀的痛苦中走出來,更自信和笃定迎接新生活。
愛孩子,就讓他清楚自己和別人的不同。
最重要,是防範于未然,在恰當的時機教會孩子如何堅持身體底線和原則。
讓他不看輕自己,能在日後憑借自信和能力,開啓沒有負擔的人生。
關于“性”的教育
這麽做就對了
兒童教育博主大J在分享性教育這一話題時,表示隱私和界限是孩子性教育啓蒙的根基。
性教育,就是告訴孩子,保護自己的隱私,樹立自己的界限。
爲了孩子的未來,我們總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用正確的教育,爲孩子建立天然的保護屏障。
越早教育,孩子的未來更好。
1、把握和孩子的親密尺度,從我做起
前段時間,董潔因一張和兒子嘴對嘴的親吻照被批評上了熱搜。
古諺道,兒大避母,女大避父。
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再親密,也要懂得守住身體界限。
別讓對孩子的愛成爲放肆,而要懂得克制。
這點,張亮做得特別好。在《新生日記》中,他曾嚴肅表態:
“女兒不能親嘴。”
這麽“絕情”,不是不愛,而是對孩子愛的保護。
只有父母克制自己,把握和孩子互動的親密界限,才能給孩子樹立榜樣,讓孩子明白什麽行爲不可做。
以身作則的教育,藏著更大的影響力。
2、“我是女孩還是男孩?”,是性教育開始的標志
身邊一位朋友曾問,兒子現在5歲,老是摸自己的小雞雞,想給他講這個問題,又怕現在開始性教育太早。
這也是很多父母心裏的疑問。
不知道什麽時候該跟孩子談男女有別,怕太早了反而讓孩子更好奇。
其實不然。
性教育專家胡佳威說,性教育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可以開始了。
當孩子出現第一個與性相關的行爲或者問出第一個與性相關的問題時,就是我們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最佳時機。
如果孩子對自己的性別感到疑惑,或者對身體部位産生好奇,就該教育他們了。
越難開口的“性”,越要趁早講。
3、培養孩子自我保護意識,學會開口說“不”
很多受過性傷害的孩子,長大後都特別悔恨:
如果有人早點告訴他們如何保護自己,告訴他們可以拒絕,就好了。
曾經的他們,懵懂無知,也許會覺得某些行爲很奇怪,但會誤以爲是過家家或遊戲。
沒人給孩子做性安全教育,就別指望他們自己會懂,會拒絕別人的騷擾和侵害。
只有不斷提醒孩子保護好自己的隱私部位,教導孩子勇敢拒絕一切令自己不舒服的行爲和舉動。
守住身體這條紅線,才能守住孩子一生的平順安康。
2016年“全球青年領袖”李一諾說:
“教育不僅是爲美好生活做准備,教育本身就應該是美好生活。”
任何能給孩子成長帶來好處的教育,永遠都是美好的事。
男女有別的性教育,不僅是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更是孩子保護自己和他人的武器。
願我們每個人,都放下成人內心的濾鏡,回歸到孩子的本真,站在他們的角度,看看他們眼裏的世界。
傳遞正確的三觀,教導孩子自尊自愛,是每一個父母的畢生重任。
作者:哎呀媽,喜歡探索世界,有娃萬事足的新手媽媽,閑來喜歡當碼字工。願余生能夠成爲孩子們最大的驕傲!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遇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處理,郵箱[email protected]。
近期好文:
掃描小編二維碼手動拉你進生肖育兒群備注:孩子出生年份
你的每一個“在看” 我都認真當成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