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對于我們家長來說,孩子在公共場所耍賴,是一個兩難的問題:如果父母屈服于自己的孩子,哪麽孩子有了成功的經驗後,就會有第二次耍賴的動機子,可能會一直這樣耍賴下去;如果父母不屈服于自己的孩子,則怕孩子一直這樣鬧下去,搞得父母下不去台。 那麽,在這種場合家長該怎麽辦呢?
案例
李先生帶兒子逛商場,兒子想要汽車玩具,而且同樣的汽車玩具他想要兩個。但家中的玩具已經多的堆不下了,李先生自然不會滿足兒子的要求,于是兒子就站在原地不肯走,就差撒潑打滾了。不論李先生如何跟兒子說,兒子就是不聽話,無奈之下,李先生靈機一動,尋思著孩子平時很怕恐龍,于是,就地取材,在貨架上拿出恐龍,圍在兒子四周。
兒子一見,身邊都是虎視眈眈的恐龍,頓時,嚇得哇哇大哭,連連後退,可憐又無助的小模樣,讓人心疼不已。
網友直言:這樣會給寶寶留下陰影的,這個糟老頭子真是壞透了。
網友1:簡直是太搞笑了,不過這樣嚇唬寶寶確實不好,求孩子的心理陰影面積。
小爸爸育兒覺得:這位爸爸做的有點過分了,雖然寶寶哭起來有點搞笑,但寶寶無助的樣子又讓人心疼。帶孩子去超市玩耍,孩子難免會惦記著超市的新玩具,但我們家長可以在出門之前,要與孩子約定好規則,或者延遲滿足孩子的要求,比如,如果這次不買玩具,下次就可以買你心儀很久的玩具,由小及大,由易到難,教孩子學會控制眼前的欲望。這樣不僅可以解決當下進退兩難的困境,也能讓寶寶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是要靠自己的努力來爭取的。
【對此,你怎麽看?你家寶寶在公共場所耍賴,你會怎麽辦?】
孩子公共場所耍賴,小爸爸育兒有辦法
❤你的“餅幹”是交換的籌碼,我的“餅幹”是一種正常的選擇。
有人就會問,這有什麽區別?
答:當然有區別的。
雖然目標都是在公共場合平息孩子的情緒,通過“餅幹”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但是妥協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比如,“別哭了,你不哭了我就給你買餅幹。” 買餅幹換不哭,這就是等價交換,會讓孩子牽著鼻子走。 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手裏有籌碼,以後更願意耍賴,並且會得寸進尺。
如果換一種妥協方式呢?,比如:寶寶我知道你有點生氣,是不是走累了?這樣我們休息一下,爸爸給你講故事,或者你可以吃點東西,包包裏面有糖和餅幹,你要哪一個? 給他的選擇都是平等的,既然是平等的,那就沒有誰是特殊的。
2、我的“餅幹”出手較早,你的“餅幹”出手太晚
❤出手早就是主動選擇,出手晚就是被動妥協。
相信很多家長會說,總想抗爭到最後一步,實在沒辦法了才妥協的呀。 你要明白自己的孩子是什麽情況,我們做父母心裏一定要有數,千萬不要等孩子撒潑打滾了,才明白過來,自己只剩最後一步已經無路可走了,我只能說,你太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了。
“餅幹”,什麽時候是正確的打開時間呢?就是她臨崩崩潰的前‘幾’秒。怎麽判斷呢? 就是你已經用光了自己的套路,但依然沒讓孩子的情緒緩和,也拖不到可以帶孩子離開現場的那一秒。因爲如果可以離開就很好辦了,限制行爲或是責罰。
出手早我們父母就能控制局面,而不是走到撕破臉的哪一步,而且讓孩子直面你的讓步。
3、你的“餅幹”路數明顯,我的“餅幹”神出鬼沒。
爲什麽你的孩子更願意在公衆場合耍賴呢?這是因爲你的孩子抓住了你更容易在公共場合妥協的命脈。 “別鬧了,這麽多人看著呢,行了行了,給你買!給你買。”你話一出,就讓孩子知道,公衆場合哭鬧顯然更有利可圖。 如果孩子沒有“在外人面前鬧就有“餅幹”可以吃,就可以達到目的。那孩子就不會偏偏選擇公共場合得寸進尺呢。
說明白一點就是,在公衆場合變本加厲的孩子,基本是平時父母跟孩子的交換太多,讓孩子主動選擇太少。 如果我們平時在生活中能經常讓孩子感覺到,媽媽爸爸會提出好多選擇的方案:有的時候是電視,有的時候是講故事,有的時候吃水果等等!事實上你的妥協方式就是讓孩子感覺不出來,他還以爲不過又是平常的選擇之一。
“餅幹”真是一個神秘的存在,每當我已用盡洪荒之力還是不能控制局面的時候,只要我提議,不如我們吃個“餅幹”如何?一切就能風平浪靜。 它既安撫了暴走的孩子,也安撫了即將崩潰的大人,給彼此一個緩沖,喘口氣,也許就能溫暖的攜手走更遠。
當然,今日所謂的“餅幹”,只是一個代表物。
建議大家可以去看看“李玫瑾教授"的視頻講課,她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你可以直接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李玫瑾教授",在下拉菜單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識哦!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是:如果一個孩子在校園裏想避免霸淩,和被人欺負,被孤立,被針對,最好的方式是與幾個人通過共同愛好,融入一個小集體,找到一起玩的夥伴。
今日互動:對此,你怎麽看?你家寶寶在公共場所耍賴,你會怎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