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小圈
QQ:2077525879
微信:xinjiapoquan001
一網友在新加坡楊厝港(Yio Chu Kang)一帶目睹了女傭大罵雇主孩子的糟心事…
從照片上可以看到,一名女傭在車站附近對雇主家的小男孩大發雷霆,怒罵不止…
(圖:來源自網絡)
據網友陳述,女傭當街怒罵男童…“沒人喜歡你!連你老師也不喜歡你!”
有路人看不下去出言阻止,但女傭仍罵不停,不斷威脅男童,說回家必定讓家長鞭打他、要將他一個人留在巴士站等…
男童被嚇的哭淚人…
(圖:來源自網絡)
該網友寫道,雖然男童看上去確實很調皮,不好管教,但女傭的行徑似乎也太過分了。
根據貼文,女傭多次大喊要將小男童留在巴士站,自己獨自回家。
除了自己願意留在男童家,其他傭人都已經離開,並指這是因爲“沒有人喜歡”男童。
她多次大喊:“沒有人喜歡你!連你的老師都不喜歡你!我回家肯定讓你爸爸鞭打你。”而男童已經嚇哭,連聲求情,請求女傭帶他回家,不要留他一個人。女傭越站越遠,似乎要嚇男童,讓他以爲自己要離開他,同時口中不斷重複著之前說過的話。…
後來,在路人的卻說中,女傭稍微冷靜…
之後女傭帶著小男孩登上了50號巴士。
該網友對這件事表示很擔心,他(她)認爲可憐的小男孩和女傭都需要幫助,並希望能聯系到該女傭的雇主,所以將拍下的視頻放到網上。
…
事情上網後,立馬引發了兩極分化…
-
一方認爲女傭爲惡擁,如此行徑,太邪惡…
-
還有一方則認爲孩子太調皮,女傭也是被逼無奈…
(圖:來源自網絡)
孩子調皮搗蛋,吵一頓、打一頓就能治好?
這可以說是一個國際化的難題…
不過,有些理論也不一定管用,但或許能夠撥雲見日,畢竟調皮孩子的管教,幾乎每個家長都會碰到…
對于調皮搗蛋的孩子,現在網絡上經常用“熊孩子”一詞!
常見的熊孩子有這幾種表現類型:
1、粘人型
這種寶寶的討厭指數最低,但是有時候也很煩人,比如非纏著你和他玩給他講故事唱歌什麽的,或者你去哪他都跟著,你幹什麽他都要看著你,你不讓跟著或者你不搭理他,他就哭或者告狀。
2、手欠型
不管是誰的東西,不管多貴,都要玩(這種玩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玩,是那種把紀梵希小羊皮畫得滿家的牆上玻璃上鏡子上都是的那種“玩”),而且是只要玩膩了或者生氣了就亂扔亂摔甚至拆了。
3、無理取鬧型
一丁點委屈都受不了,只要話說重一點點,立馬就翻臉開始撒潑,想幹什麽只要你說不行,就開始哭。
這些熊孩子類型其實都和兒童的依戀類型有關。1978年美國心理學家Ainsworth采用陌生情境技術對嬰兒的依戀類型進行了研究。實驗流程大致如下圖所示:
(圖:來源自網絡)
最終將依戀分爲了三類:
①安全型
這類嬰兒與父母一起在陌生環境裏的時候,可以玩得很放松,對陌生人也很友善,感覺安全;
父母離開會有一些苦惱,但是可以很快在陌生人安慰下,平靜下來;父母回來會找父母要抱抱,然後不一會兒就又會去自己玩。
這類嬰兒長大後很少有熊孩子,而相比之下,以下兩種不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就很容易成爲所謂的熊孩子了。
②不安全型——回避型
這類嬰兒對父母在不在場都無所謂,父母離開沒有什麽反應,父母回來可能會有短暫的歡迎,但是很短。
③不安全型——反抗型
這類嬰兒在父母離開的時候表現出強烈的不安,任何一次短暫的分離都會引起大喊大叫,但是等父母回來的時候,孩子會表現得很矛盾,既尋求與父母接觸又反抗與父母接觸。
(圖:來源自網絡)
“熊孩子”是怎麽來的?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個人行爲習慣的養成主要受下列幾個方面影響:
1、先天遺傳
說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每個人確確實實是被這23對、也就是46條染色體控制著。
受影響的不單單是我們的樣貌、身形、天賦,還有我們的行爲模式。然而很遺憾,到目前爲止,還沒能找到有效改變活體生物基因的方法。
不過,也不必那麽悲觀,因爲總歸還有一些可以改變的空間,那便是後天的環境和教育。
2、後天的環境和教育
“熊孩子”的年齡範圍並沒有一個准確的定義,通常是學齡期左右的孩子(五、六歲比較常見,最大到十一、二歲左右)。
對于一般的孩子來說,後天的環境大致有兩種: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教育也應當相應地分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
相對于家庭教育來說,學校教育針對性更小,更注重理論知識和學習能力的培養。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通常同一個班級的學生性格迥異。
在《給父母和教師的100條建議》一書所作的序中這樣說道:“教育始于家庭。在很長一段時間,人們一直以爲教育是學校的事、老師的事。
現在人們的理念發生了變化,從培養孩子全面發展的角度上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是絕對重要、不可替代的。”
而著名教育專家、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更是爲這本書題字——教育始于家庭。
可見在這兩種教育中,家庭教育更爲重要。
熊孩子有一種相同的習慣就是哭鬧,這種習慣的起源要追溯到新生兒期。
嬰兒當然不會表達自己的願望,所以當他們遇到餓了或者尿了等不舒服的情況,就會通過“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當嬰兒一哭,主要撫養者(通常爲母親)就會知道他的需求,從而滿足需求。
這樣的行爲模式也因爲其生活意義得以保留,當他們慢慢長大,還是會維持原來表達需求的方式,而不是通過正常的溝通。
比如,經常看到小孩子爲了讓家長滿足某個需求,就在地上打滾。
其實這就和孩子幼時表達他的饑餓等生理需要一樣,當他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用“哭”來表達。
這時候,如果家長因爲不在乎那點錢或是心疼孩子而滿足了孩子的需求,那麽孩子只會更加肯定,自己的所有需求都可以通過“哭”來獲取。
甚至,每一次對孩子“哭”的滿足,都是一種強化,只會讓孩子認定這種方式的有效性。
(圖:來源自網絡)
所以把熊孩子打一頓會怎樣呢?
經常能看到孩子在公衆場合大哭,而父母卻在謾罵孩子。
最後孩子越哭越凶,父母越罵越難聽。
但其實,在看不到的孩子的內心深處,他的自尊心正在受到摧殘。
當你用武力以及粗鄙的言語來解決問題時,孩子會從你身上學習到這些行爲!
當你某一天聽到孩子從嘴裏說出一句句大人曾用來罵他的髒話時,你會不會感到羞恥呢?
當有一天,孩子開始用武力反抗你時,你會不會感到悔恨呢?
多半人不會,他們只會和親朋好友們抱怨:“我家孩子一點也不聽(xiao)話(shun),一說他就頂嘴,還和他爸爸動手!”
但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其實是從大人身上學會的。
對!大人確實沒有直接說:“來~爸(ma)爸(ma)告訴你,要醬紫……”
殊不知,孩子是天生模仿師,而行動是最好的教育。言語上的教導能聽得進去的通常只有30%,剩余的70%你得做給他看——潛移默化是最好的教育!
對于一個已經該懂事的孩子,不該鼓勵他們“用哭來祈求一些不合理的願望能得到滿足”的行爲,更不要強化這樣的行爲,而是引導孩子學會正確解決問題的方式。
對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要“溫柔而堅決”地拒絕。
對于孩子不合適的行爲只需要忽視,不予理睬;這樣幾次以後,孩子就會慢慢明白這樣解決不了問題;
之後再有類似的情景,孩子就不會再采用這種沒有效果的辦法,這種行爲就會慢慢消失。
當然在管教孩子、糾正不良行爲這件事上,家長一定要做到“溫柔而堅決”。
不論孩子的要求有多不合理,不要暴怒,也不能因爲當時有外人在、不願意孩子哭鬧,就去滿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這樣孩子才會知道不論什麽情況、不論怎麽做,在這件事情上都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當孩子慢慢接受這種規則,這種不好的行爲模式也會得到糾正。
當然僅僅忽視所有的不良行爲不是最終的目的。
塑造良好行爲習慣的方法有兩種:榜樣作用和正向強化。
想要自己的孩子是什麽樣,家長就要做到什麽樣。
想讓自己的孩子懂禮貌有禮貌,家長就要將“謝謝”和“對不起”挂在嘴上;
想讓自己的孩子好讀書、讀好書,那家長在家休息時就應該更多地讀書看報而不是聊微信、低頭刷屏——這就是我們說的榜樣作用。
(本文素材,觀點及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果您認爲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絡我們及時刪除和修正)
推薦閱讀☟☟☟
『獅城論壇,微信小程序,微信App上線!』
獅城網 iOs & Android 移動應用 APP下載
新加坡各種文件翻譯、文件公證、學曆認證不求人
注意! 正有一大波新加坡廣告微信群 向你襲來!
新加坡公民PR,家屬准證找工作,公司招聘,個人求職。
免費發布&搜尋廣告
點擊“閱讀原文”訪問 獅城論壇 求職招聘專區sg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