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小夥伴,傍晚好!
這期的分享,我們將承接上兩期的主題—花園城市。
可能會有小夥伴發問:“三叔,新加坡是個花園城市,那麽除了濱海灣花園外,新加坡還有哪些花園值得推薦去溜達溜達的呢?”
那麽,三叔在這期向小夥伴分享另外一個值得考慮去溜達的花園——新加坡植物園 (Singapore Botanic Garden)
圖:新加坡植物園
圖源:Photo by Indra Yudhistira on Unsplash
或許會有小夥伴納悶,新加坡植物園的名氣好像沒比濱海灣花園大吧,三叔怎麽會介紹我去哪呢?
假如小夥伴這樣想,那麽就錯了。
如果能穿越時空回到過去,新加坡植物園很有可能是新加坡曆史上第一個情侶 “拍拖” 約會的地點。據說,早在在 50 年代和 60 年代的時候,這裏曾經是十分熱門的相親地點。後來,公園的各個角落也成了年輕戀人秘密約會的地點。即使到了現在,仍時不時看到情侶到此約會。
不過,三叔最後一次去新加坡植物園並沒看到很多情侶,比較多看到的是,扶老攜幼的一家大小,或在那裏遛狗的外國以及本地人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遺名錄上首個熱帶植物園
世界上只有兩座城市擁有設在市區邊緣的熱帶雨林,一個是巴西東南部城市裏約熱內盧的提楚卡國家森林公園,另一個就是新加坡的植物園了。
新加坡植物園裏建于1859年,有綿延的草地,曲徑通幽的小路,自然分布的各種植物,再加上幾座曆史性建築,爲植物園增添不少歐陸色彩。
在近150余年後,2015年7月4日,新加坡植物園申遺成功,名列世界文化遺産名錄,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遺名錄上首個得到這份殊榮的熱帶植物園。這也是繼倫敦皇家植物園及意大利帕多瓦植物園後,世界第三個入遺的植物園,也是東南亞地區唯一一座以英倫風格作爲景觀設計的大型公園。
圖:新加坡植物園
圖源:聯合早報網
新加坡植物園申遺成功意味著,新加坡植物園與柬埔寨吳哥窟和中國中國土司遺産(由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和貴州海龍屯遺址聯合申報)等標志性地標齊名。
新加坡植物園(Singapore Botanic Gardens)雖然建于1859年,不過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822年。
圖:倫敦皇家植物園
圖源:The English Garden 網站
圖:意大利帕多瓦植物園
圖源:意大利帕多瓦植物園官方Facebook
新加坡植物園的緣起
早在1822年,現代新加坡的創建者史丹福•萊佛士(Sir Thomas Stamford Bingley Raffles)提出在當時其居住之地福康甯山,撥出19公頃的土地,建立了第一個“植物學實驗園”,
圖:史丹福·萊佛士(Sir Thomas Stamford Bingley Raffles)
圖源:NLB Singapore 網站
他之所以要建立“植物學實驗園”,是和當時殖民地時期的一項傳統有關;當時的殖民者都會在熱帶地區開發這樣的植物園,進行實驗性地種植經濟作物,以評估在該地區種植潛在經濟價值農作物的可能,當中包括高産的水果、蔬菜、香料等。
當時,這座“植物學實驗園”主要用來培植肉豆蔻、可可和丁香,而這使新加坡的香料工業開始萌芽,成爲當時新加坡的主要經濟支柱。
不過好景不長,隨著萊佛士1823年離開新加坡後不再返回,再加上缺少了當時殖民政府的支持與資金以維持高昂的維修與保養費用,這座“植物學實驗園”被迫在1829年6月關閉。
30年後,一個稱爲農業園藝協會(Agri Horticultural Society)于1859年成立,再次燃起了建立一個植物園的興趣。
與再次建立僅僅一個“植物學實驗園”不同,農業園藝協會希望能建立一個休閑公園,因此,殖民地政府向農業園藝協會的創始成員之一的胡亞基(Hoo Ah Kay,英國人稱之爲黃埔先生,Mr. Whampoa),收購了位于東陵的23公頃的土地,以建立一個休閑花園。
圖:胡亞基(Hoo Ah Kay)
圖源:Wikipedia網站
爲了將東陵23公頃的土地開發成一個休閑花園,農業園藝協會聘請了勞倫斯•尼文(Laurence Niven)爲第一任園長;勞倫斯•尼文當時就在該土地相鄰的一個肉豆蔻種植園擔任主管。尼文以英國花園爲主要的園林風格,創造了許多至今仍保留下來的花園特色,當中包括了相互連接的彎曲通道和長廊等。
圖:肉豆蔻
圖源:NParks 網站
然而,這座休閑花園在營運接近15年後,因農業園藝協會資金不足,于1874年由殖民政府接管。
1877年,殖民政府從英國皇家植物園運來第一批橡膠樹種子,並在植物園內試種、研究。在種植試驗成功後,殖民政府在馬來亞各地大力推廣並和大量種植橡膠,使馬來西亞成爲世界天然膠第一大生産國和出口國。其他東南亞國家也跟著開始種植橡膠這種經濟作物,而植物園在可謂在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
據了解,這是新加坡植物園在申遺評估中,獲得重視的一個重要理由,而植物園具有曆史悠久的人文價值,曾經見證曆史發展重要階段的園林景觀,以及它在新加坡城市規劃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新加坡最終申遺得以成功的關鍵。
除了種植橡膠外,培育和種植胡姬花(國內稱爲:蘭花)當時也在植物園中進行;植物園的第一任園長亨利•尼古拉斯•裏德利(Henry Nicholas Ridley)在1893年的英國園藝期刊裏,首次形容卓錦萬代蘭(學名:Vanda Miss Joaquim)。
圖:亨利•尼古拉斯•裏德利(Henry Nicholas Ridley)
圖源:NParks 網站
這是首株在新加坡配種的蘭花,起源自居住于新加坡的亞美尼亞人艾妮絲卓錦小姐(Agnes Joaquim)的花園中,而這背後有不少有趣的故事。
1893年,愛好園藝的阿美尼亞女子埃格尼斯•卓錦(Agnes Joaquim)在丹戎巴葛住家花園,發現一株從未見過的新品種胡姬花,她興奮地找上時任植物園園長裏德利,對方在辨認這胡姬花的品種後,便以卓錦之名正式爲它注冊。
胡姬花雜配時,提供種籽的是“母”,提供花粉的是“父”,百多年來,大家其實一直搞不清卓錦萬代蘭的父與母,直到2009年,新加坡植物園研究員得出結論:卓錦萬代蘭的母親是柱葉萬代蘭(Vanda Teres),父親爲克氏萬代蘭(Vanda Hookeriana)。
然而,後來有研究員通過改良的方法與采樣,發現鳳蝶蘭(Papilionanthe)與萬代蘭(Vanda)來自不同屬類,而新加坡國花的這對父母應屬鳳蝶蘭,而非萬代蘭。因此,兩花的學名相應更改,卓錦萬代蘭的學名也于2013年改爲Papilionanthe Miss Joaquim,但保留Vanda Miss Joaquim爲俗稱,即可繼續稱作卓錦萬代蘭。
卓錦萬代蘭于1981年成爲新加坡的國花,不知道小夥伴是否還記得卓錦萬代蘭長得怎樣的嗎?
圖:艾妮絲卓錦小姐(Agnes Joaquim)
圖源:The Strait Times 網站
園藝作爲植物園主要活動的地位的日益提高,而真正爲新加坡植物園胡姬花開創新紀元,從搜集種植轉爲人工雜配,包括在無菌環境下進行胡姬花培育,爲胡姬花商業價值奠定基礎的,是1922年加入植物園,1925年正式出任園長的荷頓教授(Prof Eric Holttum)。
圖:荷頓教授(Prof Eric Holttum)
圖源:The Orchid Society of South East Asia網站
荷頓教授于1925年至1945年擔任園長時,創立了雜交胡姬花的産業;被譽爲“胡姬花之父”的荷頓從卓錦萬代蘭身上,看到靠人工雜配培育,有可能培育出能夠長年開花的新品種。不過他面對一個難題,即胡姬花種籽非常細小,基本上沒有能儲存食物的細胞,因此必須爲花籽花粉創造一個特殊環境,才能夠雜配。
1928年,德國烏茲堡(Wurzburg)專家漢斯•伯傑夫教授(Hans Burgeff)到訪,解決了荷頓的難題。伯傑夫傳授他克努森教授(Lewis Knudson)所研發的方法,利用糖和菜燕在無菌環境中培育胡姬苗。這是荷頓推動胡姬培育計劃中的一大突破。
荷頓成功讓他所培育的新品種櫻草苞舌蘭(Spathoglottis Primrose)在交配27個月後開花,這是新加坡植物園培育出的第一個雜配品種。荷頓在植物園服務27年,期間總共培育出28種新品種胡姬花。
這開啓了新加坡胡姬花苗圃産業以及胡姬花的出口貿易。
圖:Spathoglottis Primrose
圖源:orchidsonline網站
即便是1942年至1945年日軍統治下的新加坡,位于植物園園內(改名爲昭南植物園)的雜交的園藝研究工作仍在繼續。
隨著新加坡于1965年獨立,新加坡植物園的使命從一個主要以研究爲導向的場所,轉變爲一個爲新加坡國家“花園城市”願景提供植物學和園藝學支持的機構。
1972年,爲了配合新加坡花園城市建設計劃的推進,新加坡政府在植物園園內設立了裝飾園藝學院,提供熱帶園藝和本土園藝師培訓。
1973年,植物園與公園與林木處合並。自此,植物園除了做植物研究同時更加注重美化新加坡的工作,全心效力花園城市計劃。
1988年公園與遊樂署重組,植物園成爲署下部門,植物園不再爲城市綠化提供單一産品,而成爲植物學和園藝研究中心,成爲花園城市建設不可或缺的技術支持機構。
新加坡植物園建設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而在2015年被題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可以說是對新加坡花園城市以及新加坡植物園的最高肯定。
圖:新加坡植物園
圖源:lakwatserongtsinela 網站
在了解了新加坡植物園的前世今生後,三叔將在下期中分享新加坡植物園內的十景;想帶另一半到新加坡植物園“拍拖” 約會的小夥伴,千萬別錯過!
我們下周再會!
Good Night!
END
資料來源:
《聯合早報》
NParks 網站
The Straits Times
NLB eresources
來源:https://www.shicheng.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