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全球電影娛樂産業遭受重創。據業內人士預測,今年上半年全球電影票房蒸發超過70億美元。
早在新加坡實行斷路器政策之前,2020年1月到3月3日,新加坡票房已經蒸發了35%!
而後,新加坡電影院從3月27日起全面關閉。盡管現在新加坡已經進入了解封的第二階段,但是電影院重新開放仍是遙遙無期。
但更慘的是,似乎沒有人關心新加坡娛樂産業有多慘……
新加坡娛樂圈真的這麽沒有存在感嗎?作爲國際金融中心,新加坡的娛樂産業爲什麽會掉隊得如此嚴重?
一切都要從這裏說起……
01. 新加坡“貴圈不亂”?
說到新加坡娛樂圈,你一下能想到誰?
如果你是個80後,可能會記得兒時守在電視機旁,等看電視台播出《雙面夏娃》、《蓮花爭霸》、《愛在女兒鄉》等新加坡電視劇的情景。你也因此認識了“小龍女”範文芳、“何仙姑”鄭秀珍、“殷素素”郭妃麗,幾個是新加坡美女演員。
如果你是個90後,很可能也曾因爲孫燕姿、林俊傑、蔡健雅長期在中國音樂圈活動,而將他們誤認爲是港台明星。
而到了00後,恐怕也只有範文芳的大婚,以及前兩年在《延禧攻略》中表現出色的“海蘭察”王冠逸,會偶爾激發人們對于新加坡娛樂圈的興趣,提醒著新加坡娛樂圈的存在感。
確實,新加坡的娛樂圈可不像中國那般如火如荼,星光閃耀,也沒有中國“貴圈”那般硝煙四起,暗流湧動。
當中國新浪記者來新加坡探訪明星足迹時,當地負責接待的人就好心地提醒說:“我們這裏沒有明星的。”
看到大家滿是質疑的神情,他解釋道,
“有一句話叫作‘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放在這裏非常合適。新加坡是一個很小的國家,雖然政府開高額獎金鼓勵生育後代,但人口還是很少。因而,在我們這裏就沒有什麽大的明星,僅有的幾個有名的,也都去外面發展了。”
大多數人對于本土明星的關注非常有限。首先,這裏缺少國際知名的大牌藝人。對于藝人來說,新加坡實在不能算是個有足夠大空間讓其施展拳腳的地方,無論是從資源上還是影響力上來比較,這裏的藝人一旦有所成就,都會把事業的著陸點放在整個華語區。
比如,範文芳、李南星,他們都算曾經在華語地區很有影響力的新加坡藝人。他們所走的路線,就是在穩固本土娛樂圈地位的同時,積累資源趁機與香港、內地合作,拓寬中國市場。
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加坡娛樂圈的現狀就是“青黃不接”,年輕一代後繼無人。
新傳媒是新加坡最大的媒體集團,它由政府部門演變成爲名義上的商業機構,實際上唯一股東仍然是新加坡政府所操控的淡馬錫控股。新傳媒作爲新加坡唯一免費電視經營者,其旗下的藝人和演員往往被戲稱爲“公務員”。
然而現在新加坡電視“公務員”隊伍的一大問題就是“老齡化”,數十年如一日都是那些老面孔。
2019年,在新加坡頗具影響力的頒獎禮《紅星大獎》上獲得視帝、視後的是陳偉漢和鄭惠玉,而他們早在20年前就摘得過同樣的獎項了。
這些不斷輪流出現的老面孔,讓網友不禁感慨:25年來頒獎禮只是換了衣服不換人。
目前,列在新傳媒官網上的男藝人有51名,女藝人有55名,包括8頻道、5頻道和電台藝人。其中有多位演員年齡都超過60歲,中年演員更是占多數,而年輕藝人卻屈指可數。
《聯合晚報》也表示,新傳媒的年輕藝人這些年來表現黯淡,凸顯了本地娛樂圈青黃不接的現象。
不過就因爲這樣,新加坡人也並未給本地藝人扣上偶像和巨星的光環。這裏的許多藝人都選擇經商、開店作爲自己的第二職業。按照常理推斷,這些店面應該像任泉之于“蜀地傳說”,吳奇隆之于“檸檬葉子”一樣,因爲老板的藝人身份,而變得生意興隆。
不過恰恰相反,就拿曹國輝的燒臘店來說,剛開業的時候,生意非常糟糕,當地人並未因爲藝人當老板而特別關注這家店面。到了後來,因爲他們改變經營策略,主推大衆接受的口味,才慢慢打開知名度。
這充分展示了新加坡人淡化的明星觀念,他們並不會因爲店主是演員而特別關照生意。就連成龍這樣的巨星,在新加坡開設的咖啡旗艦店,也因多種原因而導致關閉。
但是新加坡藝人依然頗具職業精神。也許是因爲新加坡較高的社會福利,這裏的藝人們很少抱著“改變命運”的想法進入娛樂圈,往往就是將其當作一份正常職業來看待。
此外,還有和中國娛樂圈很不同的一點,新加坡沒有“狗仔文化”。
因爲在新加坡,公民的隱私權是受到高度重視和保護的。他們認爲媒體不只是商業機構和信息的集散平台,也代表群衆對企業、政府進行的輿論監督。
因而,在這種主流思想的引導下,新加坡的本地報紙,幾乎看不到本土“狗仔”的身影,更不要提類似跟拍、揭秘、曝光等的文章標題,以及模模糊糊的牽手、擁吻的照片。
這裏的媒體,更多的是報道一些已確實的消息。像《聯合早報》這樣的當地華文第一大報,他的娛樂版面即便有八卦新聞,也都是轉載的港台媒體,很少有本土的記者的原創之作。
當年的範文芳和李銘順,他們兩個其實早在2001年就被媒體曝出相戀的新聞,但直到2005年,兩人才被內地媒體拍到了牽手照。
所以,即使明星出現在新加坡鬧市區進行活動或者拍攝,也並不會有大批粉絲圍觀。大部分的人,都是禮貌的從旁邊繞開。而當明星離開時,他們也會禮貌地打招呼,熱情但並不刻意。
02. 新加坡電影也曾輝煌
一直以來,說娛樂産業就必須說到電影。因爲,最燒錢也最能代表一個國家娛樂産業發展水平的就是電影産業。
在亞洲電影發展過程中,有這樣一種說法——現在的香港是過去的新加坡。上世紀60年代之前,新加坡電影曾經是亞洲重要的電影制作中心,當時新加坡的兩大影片制作公司邵氏電影公司和國泰影片公司帶動了電影業的發展,新加坡本土電影工業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
但到了70年代,邵逸夫北上香港,造成了新加坡電影的沉默,卻促成了香港電影的“起飛”。之後國泰影片公司也退出新加坡,新加坡電影業開始走向衰落。
——重制造輕文化致電影衰落
論及新加坡電影的衰落,有一個客觀原因是難以回避的:當時的新加坡政府正致力于經濟的發展,重制造輕文化。再加上新加坡是一個多移民的國家,國民對母國文化的難以割舍使得本土觀衆對于本土電影的硬性需求並不大,以至于上世紀70年代期間,新加坡幾乎沒産生過一部本土電影。
政府重制造輕文化的策略在當時的新加坡無可厚非,短短幾十年內新加坡經濟的高速崛起就是明證,但隨著新加坡綜合國力的提升,現在的新加坡人,應該面對這樣一個問題了——音樂戲劇影視作品,對一個國家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麽呢?
英國首相丘吉爾有這樣一句名言:我甯願失去一個印度,也不肯失去一個莎士比亞。美國前中情局頭子艾倫·杜勒斯則殺氣騰騰地說:我們要讓蘇聯青年聽我們的音樂並隨著這節奏跳舞,那麽總有一天,他們會用跟我們同樣的思維思考問題的。艾倫·杜勒斯的話透露著腐朽的冷戰思維,但也不無道理,在當前世界和平的主基調下,能夠走向世界的文化産業正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體現。
——1989年開始加強文化建設
在意識到文藝事業的重要之後,1989年,新加坡文化藝術咨詢理事會提出了國家藝術發展報告書。該報告書被認爲是新加坡文化藝術發展的分水嶺,表明政府在國家穩定、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開始加強文化自身的建設。
2000年,新加坡政府又公布了《文藝複興城市報告》。與此同時,新加坡政府開始日常性推廣本土電影,在這之後平均每年産生7部左右的本土電影,2006年公映了10部本土電影,新加坡電影開始邁上複興之路。
成立于1988年的星霖電影公司是新加坡首個電影制作公司,在星霖電影公司的發展之路上,我們不難發現,它更多地是參與投資而非獨立制片,比如《畫皮》《七劍》等等影片的背後,我們都能看到星霖電影公司的影子。
由于新加坡本地對本土電影的需求並不大,使得新加坡電影人更多時候必須把目光投向國際市場,而這也是新加坡電影人很多時候情願做副手與其他電影公司來共同開拓的原因,但是,這個制片策略也有著自己的缺陷,它不能確保經濟上的成功,同時,如果在影片中缺少新加坡俚語和幽默,跨國制片就會有喪失本土市場的風險。
——“很難在幾百年內産生‘新加坡電影文化’”
不過,對于缺乏穩定傳統的新加坡電影而言,前路還顯得坎坷。在當前的新加坡,電影從業人員還顯得單薄,拍攝影片在很多新加坡人眼中,還算不上有前途的職業。
而對比新加坡和香港電影,很多人都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比如近年來在新加坡票房不錯的《第一戒》和《小孩不笨》,《第一戒》是鬼怪懸疑片,《小孩不笨》則表現的是大都市中忙于工作的父母對子女教育的問題,都沒有體現出比較明顯和獨特的文化烙印。再比如我們都很熟悉的新加坡古裝電視劇,其題材多來自于中國曆史或者港台武俠小說,
李光耀就曾坦言,新加坡很難在幾百年內産生“新加坡文化”。這或許也是新加坡電影要想真正獨當一面的制約因素之一。
03. 爲什麽輸給了香港?
新加坡和香港同作爲金融中心,國際大都市,地理環境也很相似,可是爲何新加坡娛樂産業遠不如香港發達?
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是新加坡電影的黃金年代,現有數據顯示,那10年新加坡共計拍攝了200多部影片,平均年産十幾部。而在同時期的香港,一年的電影産量就超過200部。
新加坡是個華人社會,可以把它放到整個東南亞華語娛樂市場來考察。在這個區域內,只需要一個娛樂輸出中心。那麽在1949年後,就只能是香港。而東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華人族群,包括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越南、菲律賓,都是香港娛樂産品的消費者(至少在電影方面如此)。
爲什麽就得是香港?
因爲無論從香港在華語文化圈的地理位置、曆史文化、社會基礎和人才儲備方面,當時的香港都當之無愧發展成了文化中心。所以二戰之後國泰和邵氏也很自然地把業務重心從南洋轉移到香港,新加坡從此失去了一爭之力。
娛樂産業發展要尊重多樣性,需要自由開放的輿論環境,更重要的是産業和人才的基礎。
一來,香港在二戰後接收了大量內地的知識分子和電影專業人才,奠定了良好的電影工業基礎。
1949後,香港吸納了很多上海的優秀人才,有電影業的,有音樂界的,人力資本比新加坡優勢大很多。在早期新加坡還未獨立時,左翼勢力很強大,電影業也不例外,外加冷戰影響,當時的新加坡總督積極引進香港的電影,港式電影不帶政治色彩,增強了香港電影在新馬一代的影響力。
1950年代,日本囊括香港、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尼與泰國爲成員,推動建立東南亞制片人聯盟、舉辦“東南亞電影節”、以香港爲出口日本電影到新馬的跳板。香港電影有了很好的基礎支持。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之後,娛樂産業更是依靠著大陸的巨大市場和充足資本,得到了加速發展。
二來,不管是地理位置,還是政治文化意義,香港都比新加坡更靠近大中華文化圈的核心,在東南亞的華人電影市場上,香港産的電影更符合人們心中“正統中華文化”形象,這一點新加坡先天不足,出品的電影在市場上很難獲得廣泛認同。
電影這種文化産業的終極形態,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或者強大的國家實力,是無法支撐起來的,新加坡孤懸海外,小國寡民,周圍全是弱勢文化國家,無從吸取養分,很難發展電影業。
香港武俠電影“教父”張徹曾有結論,說一個地區的電影工業發不發達,只要看它的造星能力就知道了,如果明星多,電影工業就發達,造不出星了,說明電影工業不行了。
從香港電影的興衰史可以很明顯看出來,這是個很高明的見解。也解釋了爲什麽新加坡沒有香港明星多,因爲它的的電影工業不行。
但是近年來,香港娛樂産業也逐漸式微,遠沒有了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繁榮景象。大華語圈的文化輸出中心開始向中國大陸轉移。因爲香港作爲一個小島,不具備長期和崛起的大陸競爭的條件,不過這是後話了。
總體來看,新加坡的娛樂産業雖然算不上發達,卻也處于一個較爲健康的狀態。新加坡本土對于華語圈和英語圈娛樂文化的接納度都很高,也很好地彌補了本地娛樂土壤貧瘠的不足。
但是,我們還是期待著新加坡這個充滿人文關懷的國度,未來能夠創作出更多好的文藝作品,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
資料來源:
1. 新浪娛樂:新加坡明星地標探訪
2. 新加坡文獻館:新加坡電影發展過程坎坷
3. 每日頭條:爲何新加坡的娛樂業遠不如香港發達?
4. 獅城新聞:新加坡演藝圈要完?拿大獎的全是這些你認識的老臘肉
5. 知乎:新加坡和香港一樣小,爲什麽新加坡的明星沒有香港多?
6. 8世界:焦點 | 停擺中的全球電影業
7. 維基百科:張徹
8. 維基百科: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對電影業的影響
來源:https://www.shicheng.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