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有超過10000家企業已經加入了全國電子發票網絡,總數是三個月前的十倍。他們是首批在新加坡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IMDA)的電子發票網絡加入津貼計劃下受惠的商家。
新加坡政府在3月發表的堅韌團結預算案(Resilience Budget)宣布這項計劃。在今年12月底之前加入計劃的企業,至少可獲得200元津貼。
強化數碼能力計劃
在計劃下,采用PayNow和電子發票,而且將會計及人事部運作數碼化,同時采納線上訂餐或電子庫存管理系統,及開辟電子商務的餐飲及零售業者,將獲得高達5000元的獎勵金。
業者如果進一步把先進的數碼方案融入運作中,包括使用數據分析技術,他們將能在計劃下,獲得額外5千元的獎勵金。
政府也將撥出2億5000萬元,協助商家同提供數碼平台方案的業者合作,將業務數碼化。
新加坡通訊及新聞部長易華仁6月19日中午參訪三巴旺白米粉(White Restaurant)設在新達城的餐館,了解該企業如何通過數碼化轉型。
他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電子發票網絡有助于簡化企業流程,節省人工處理發票的時間。這家餐館在阻斷措施期間使用數碼方案,網絡訂單占了業務的三分之二。業者表示數碼點餐系統收集到的數據有助餐館創新,例如通過點餐數據了解顧客喜好來推出套餐。
“一旦你推出電子平台,首先是一切都電子化。你可以減少處理文件的工作,並且減少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錯誤。相應成本也會減少。”
而強化數碼能力獎勵給予企業至少2500元的金額。易華仁表示大約3500家餐飲和零售服務業者,已經加入數碼化行列,比去年多了一倍。
除了開具電子發票之外,掃碼支付頻率也在疫情期間直線升高,共有30多種付款方式
疫情暴發後,在新加坡社交媒體平台流傳有冠狀病毒疫情不明源頭增長的分析,認爲超市和小販中心新幣現金使用是新冠肺炎疫情傳播的一個重要渠道:
平價超市自動交款機的傳播,目前新加坡超市用新幣購物的人占60%以上,帶病毒人使用過的新幣通過超市傳播出去了、源源不斷、24小時工作。
小販中心使用現金交易頻率高,帶病毒者買外賣時付現金,老板用手收現金後,又去拿外賣盒打飯菜,拇指和其他幾指接觸飯盒邊縁,裝滿的飯菜可能可能填滿盒邊,另外吃飯時也可能接觸外賣盒老板摸過的盒邊,老板包裝外賣的塑料帶也可能把帶病毒帶到用戶家中,感染居家隔離人員。
雖然這一說法暫無科學依據支撐,但是根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4月的統計數據顯示,短短一個月內,新加坡新增了2萬多個支付點使用共用SGQR碼,供人們掃描付款,也有商家在新冠阻斷措施期間,果斷實施“零接觸”措施,支持無現金交易,拒收現金。疫情期間,新加坡業者說目前少過兩成消費者使用現金支付。
截至4月1日,新加坡已有超過13萬1700個支付點采用SGQR碼,比七個月前多了將近10萬個。用戶只需掃描二維碼,就能選擇超過30種支付模式。
新加坡政府爲了全島小販中心和濕巴刹更廣泛采用電子付款,還成立新辦事處,招募1000名“數碼大使”,從各方面協助攤販和年長者適應電子付款,並要在一年內至少讓18000名攤販,即近乎所有攤販,開通讓顧客以QR碼付款的選項。
從5月31日起至2021年,這些新聘請的數碼大使也必須協助多達10萬名年長國人學習數碼技能,數目是原來年均目標的十倍。負擔不起手機或數碼工具費用的低收入年長者,也可獲經濟援助。
新冠疫情加快了辦公場所的數碼轉型,新加坡政府也希望趁此趨勢,讓草根階層在日常生活中快速適應數碼世界。希望此次的數碼化推動能更“深入民間”,年長者自己也能看到使用電子付款的好處,進而推動小販采納這種營業模式。
但是,新加坡電子支付種類衆多,人們必須帶著多張不同的卡,商家也要安裝多個不同的終端,這不僅給消費者帶來不便,也增加了商家成本……所以在新加坡推出了全球首個統一的QR碼“SGQR”之後,包括PayNow、NETSPay、PayLah和GrabPay等新加坡本地付款應用,以及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等海外應用,商家無論接受幾種付款方式,都只需張貼一個SGQR碼。
另外,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計劃開放FAST即時電子轉賬系統,讓非銀行機構加入。這也意味著一旦私人企業或政府機構的電子錢包連接到FAST系統,用戶可隨時爲電子錢包充值,用戶之間也能轉賬。
新加坡在支付方式改變的同時,企業運營方式也朝著線上邁進, 新加坡當地受訪企業表示隨著經濟活動重啓,他們將乘勝追擊,結合線上、線下模式推動企業轉型。
新加坡新私宅的示範單位從星期五起,陸續重開讓潛在買家參觀。房地産公司表示將繼續通過虛擬科技,讓潛在買家參觀房子。這樣一來買家將有更多選擇並享有不同體驗。
“通過模擬的樣品房,讓客戶身臨其境走過整個樣品房,可以從客廳走到飯廳然後再進入廚房,在進入各個房間。”
新加坡本地畫廊也走向數碼化,以面簿直播的方式吸引眼球。除了進行線上課程,也讓觀衆一覽藝術家的工作室。接下來將繼續朝這個方面發展。阻斷措施解封第二階段,大部分商業活動例如房地産參觀可恢複運作,但公司還是會繼續經營網上服務和社交媒體賬號,以提供顧客另一項選擇。
來源:https://www.shicheng.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