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北京大學,這在普通人眼中絕對是不會聯系到一起的事情。但對于才女田曉菲而言,卻成爲了現實。1971年,出生于冰城哈爾濱的她,或許是繼承了父母從事文字工作的天賦的緣故,在隨著父母來到天津後,當時只有4歲的她便已經開始展露有別于常人的文學天賦。酷愛文學,筆耕不辍,接連5本詩集出版,也很快讓她名聲大振。
但這也只是她“開挂人生”的發端。13歲時,當我們普通人還只是一個初中生,在想著自己未來要做什麽的時侯,她已經憑借自己卓越的詩歌才華被北京大學西語系破格錄取。
都說人生而平等,但此刻相信衆多的觀衆與小編我的感覺一般無二,總要有人充當湊數的分母,亦必然就有人會成長爲分子。很殘酷,也很真實,這大抵才是我們生活本來的模樣。
在北京大學,我們心中擔憂的“傷仲永”故事,也並未在田曉菲身上出現。而她帶給我們的卻是一座座令人難以攀岩、唯有高山仰止的成就。
當她在北大校園內結識了一樣身爲詩人的海子之時,作爲學長,更作爲詩人,海子看到田曉菲的作品之時說道:如果你能夠堅持,你將是一位偉大的詩人。
要知道同樣作爲天才,海子15歲考入北大。雖然海子一生短暫,但當時的海子在近代詩歌之中的地位已然是超然的。此時的海子沒有文人相輕,有的卻是對這個才女的欣賞與贊許,可見她的出色。
16歲時,恰逢北京大學九十年華誕,她的《十三歲的際遇》既有少女對北大的憧憬,又有少女對自己能力的信任,一句“ 沒有什麽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縱然岸旁有玫瑰、有綠陰、有甯靜的港灣/我是不系之舟。”更像是天才對自己一生的注腳。這篇文章不僅成爲了她少年時的代表作,也入選了國內中學課本。
1989年,海子臥軌自殺,也正是這一年她完成北大學士學業。她不能理解是什麽讓海子最終選擇了放棄。對人性、價值的思索,也最終讓她決定繼續追尋屬于自己的目標,出國深造也成爲了她的選擇。從內布拉斯加州大學到哈佛大學,這樣一位才女用了8年來證明她的優秀。1998年,27歲的田曉菲成爲哈佛大學最年輕的博士學位獲得者。
也正是在哈佛比較文學系學習期間,她與導師斯蒂芬歐文相識。作爲導師的歐文,並未在田曉菲的學業中展露自己的情感,但或許是出自相同的志趣,愛好詩歌,喜歡漢語言文學,讓這樣一對師徒之間總有說不完的話題,隨著相處時日的增多,也便暗生情愫。
就在田曉菲畢業後,斯蒂芬歐文向田曉菲表白了。對于導師斯蒂芬歐文,身爲學生她仰慕她的博聞強識、才華橫溢,對于同樣滿腹才華的她而言,她必須承認或許歐文就是上天安排給她最好的那個。
盡管此時,田曉菲不過27歲,斯蒂芬歐文已經53歲。她還是選擇了依從內心,在1999年最終二人走向了婚姻的殿堂。爲此,田曉菲也放棄了中國的國籍,加入了美國國籍。
肯定有人會想,成爲人妻之後,她有沒有泯然衆人矣?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雖然在傳統之中,相夫教子似乎是中國女性的絕大多數的選擇。但田曉菲卻非但沒有,反而是在學術上持續發力。在2003年時,田曉菲出版了《秋水堂論金瓶梅》,書中更是有著對《金瓶梅》的別樣解讀——我喜歡裏面的個個人物,他們都是文字裏面的人物,是生龍活虎的人物。
或許我們會對她放棄國籍、嫁給導師诟病,但就其作品而言,也當得才女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