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核桃
提到腰椎間盤突出,你最先想到的,是不是中老年人?
可安徽一名15歲男孩,半年前開始腰疼、坐立困難,後來發展到只能長時間臥床。家長帶他去醫院檢查後發現:這是典型的L4/5椎間盤突出,需要手術。
此病發病率在青少年中只有1%~6%,相對較低。
才15歲的孩子怎麽就患病了呢?
久坐不動是誘因。
男孩媽媽說,孩子平常比較“宅”,不愛運動,加上學習任務重,常常在書桌前一坐就是半天,沒想到腰椎間盤突出就找上門了。
因爲久坐不動就導致腰椎間盤突出,這畢竟是小概率事件。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電腦的普及、生活方式改變、學習任務重等因素,久坐不動的學生黨正面臨著更多的健康隱患。
陝西有一個13歲的男孩,疫情期間一直宅在家,連續五天,除了上網課就是低頭玩手機、坐著玩電腦。
起身後就摔倒了,送醫後發現得了下肢靜脈血栓,隨時有致死風險。
山西有一個女孩,在一家網吧的沙發上坐了三天三夜後就不能起身了,網友及時將其送到醫院才保住了一雙腳。
因爲久坐不動,血液循環緩慢了,大腿血管堵塞,她的雙腳腫得像蘿蔔,若不是送醫及時,將面臨雙腳截肢的危險。
揚州有一個男孩,更是因爲喜歡玩手機,經常坐著不運動,還愛吃外賣,才9歲體重就達120斤,患上重度脂肪肝!
接診醫生說:兒童脂肪肝一般都是單純性肥胖引起的,只要注意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每天保證一定的運動量,會逐步自愈。
運動對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世衛組織健康促進司司長Ruediger Krech博士說:
“如果你必須得久坐不動,不管是在工作場所還是學校,都應該進行更多身體活動,以對抗久坐行爲的有害影響。”
對于經常坐在書桌前學習的孩子們來說,運動更是非常必要。
李玫瑾教授曾提出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操場上特別活躍的孩子,一般學習也很優秀。
而這點其實有很多例證:
廣西高考狀元楊晨煜,是羽毛球社的副社長,還參加過學校的足球聯賽。
河南理科狀元朱笑寒酷愛打籃球、跑步,每天在操場跑四五圈,風雨無阻。
山西文科狀元周仕達喜歡打乒乓球,每周六下午都打球,高中之後學習任務重,仍然堅持每天晚上跑步。
江西理科狀元傅林轲喜歡踢足球,曾任高中校足球隊隊長,並獲得省校園足球聯賽MVP。……
爲什麽愛運動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好?
腦科學家洪蘭教授指出:運動會刺激身體分泌多種積極物質,促進神經元的鏈接,促進大腦發育。
美國一項“零時體育計劃”分組測試則顯示:每天到校後先運動再上課的孩子,上課更專注,情緒更穩定,學習效果是不運動孩子的2倍。
因爲運動後人體腎上腺素分泌旺盛,專注力更強,學得快,記得牢。
最重要的是,現在孩子之間的較量,不僅僅是智商或成績的較量,還有體能的較量、綜合素質的較量。
前不久兩會期間,江蘇校長唐江澎的發言火上熱搜。
他說,現在的學生發育都很好,高一新生一半男生比老師還高。
但測量引體向上時,全體男生中能完成的僅有3.72個,132個男生一個都拉不上去。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893個高一新生,774個戴眼鏡。
一邊是體能跟不上去,一邊是近視度數不斷飙升,根本原因就在于枯坐于學習桌上的時間太長,在操場上運動的時間太少。
唐江澎因此提出:
“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終生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雅生活者,給孩子們健全而優秀的人格。”
而培養健全的人格,不能僅靠學習文化知識。
素有“精英搖籃”的英國伊頓公學,最重視的就是體育課。
它的官網上有這麽一段話:
學會贏,也學會輸;學會去領導,也學會被領導;學會超越自己,也學會做團隊中的一員;知道什麽時候爭取,也知道什麽時候承認失敗;這些,都是我們學會做人的必修課。
運動的意義並不僅僅在于增強體能,而是讓孩子們在運動中培養拼搏、團結、堅持、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特質等,全面塑造他們的人格。
通過運動,孩子能培養很多課本之外的能力。
完全人格,首在運動,而不是枯坐在書桌前刷題。
可現在的孩子,打破久坐不動的局面幾乎不可能。
鄰居家有一個上初中的女兒,天天寫作業到十點多。
別說起來活動了,孩子放學後,即使分秒必爭地寫作業,還是感覺時間不夠用。
鄰居說,除了主課每天都有作業,孩子上中學後輔課也多了,每門功課就算半小時搞定,架不住各科都有作業。
有時候,課外班老師也布置作業。林林總總作業加起來,孩子可不就被拴在椅子上幾個小時了?
對畢業班的孩子來說,就算老師不布置作業,升學壓力也會將孩子逼到書桌前。
學業重,只是孩子伏案久坐的其中一個因素。
對于自覺性差一點的孩子來說,他們有時候久坐不動,是因爲沉迷于電子産品。
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
學生黨是我國網民占比最大的群體,高達21%。
孩子們在電腦、手機、iPad上消耗的時長,比以往任何時期都多,這直接導致了他們的久坐行爲。
坐著刷短視頻、看直播、打遊戲等成爲常態,不僅毒害孩子的心靈,而且直接危害孩子的身體健康。
TED演講《久坐的危害》指出:人類的身體不是適應坐而構建的,而是它的對立面——運動。
當身體想要放松放松時,久坐不動,不但會造成頸椎壓力增大磨損腰間盤;坐姿施加的壓力還會導致神經、動脈和血管功能受阻,易引起肢體麻木、使人四肢腫脹等。
對于用腦過度的學生黨來說,久坐不動還會壓縮胸腔空間。
致使通過肺泡進入血液的氧氣減少,大腦活動減慢,注意力下降。
換言之,孩子枯坐學習的時間越久,效率反而越低。
想起蒙台梭利所說:“頭腦和運動是一心同體的。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割裂運動和學習的關系,視運動爲脫離學習的低等功能。”
學習,從來不只有“坐著”一種形式。
時不時起來活動活動,才是更高效的學習方式。
可現實中,有些孩子天生不愛運動,或者以學習任務重、沒時間運動爲由,拒絕運動。
怎樣才能讓他們暫時離開書桌呢?
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
(1)12歲之前,一定讓孩子有運動方面的特長
李玫瑾教授還說:“青春期之前,一定讓孩子有兩項體育特長,一定是體力的,而不是光坐著彈鋼琴。”
爲什麽呢?
因爲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後,性腺分泌激素,內分泌上來了,孩子容易出現情緒上的問題。
如果之前已經養成了運動的習慣,他煩的時候,就可以通過運動發泄一下。如果沒有這個習慣,就會“宅”在屋裏獨自煩惱,容易出現精神類疾病隱患。
想起湖北高考狀元唐楚玥,她在中學時代也有考不好的時候,有時也會心慌。她調節心態的方式,除了看書、唱歌,還有運動。
她的爺爺是一個體育老師,從小帶她打球、遊泳,參加體育運動,她在學校運動會200米跑項目上還拿過年級第二名的成績。
校運會上的唐楚玥
12歲之前,好習慣的養成應該全方位的,包括運動的習慣。
男孩可以是跑步、球類運動、遊泳等,女孩除了這些,跳舞也是不錯的運動。
(2)每天保持一定時長的運動量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關于身體活動和久坐行爲指南》建議:
5~17歲兒童和青少年,每天平均至少進行60分鍾以有氧運動爲主的身體活動;
每周至少三天進行較高強度的有氧運動。
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王宗平教授則說:“每天7小時內認真學習,堅持1小時體育鍛煉,其效果大于8小時的只學習不鍛煉。”
所以孩子放學後,不要急著讓他埋頭寫作業,可以讓他跳跳繩、打打球,至少活動30分鍾。
盡情宣泄一番,孩子的大腦得到徹底放松後,學習效率才會更好。
(3)放下手機,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運動教練”
總有些孩子天性文靜,不愛活動,這時候,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運動教練”。
我們小區有個女孩就不愛動,寒假期間更是宅在家裏看電視,媽媽每次催她跳繩都很難。
後來母女倆便訂了一個口頭協議:媽媽不玩手機了,女兒也不准看電視了,母女倆每天跳繩1000個,誰完不成,第二天運動量加倍。
原本千催萬催也不想運動的女孩,看媽媽每天率先完成1000個跳繩,自己也不好意思不跳了,每天寫完作業就去完成“跳繩作業”。
加拿大有一項針對1000多個家庭的研究,發現父母平均每天20分鍾的運動量,孩子就會不知不覺地平均增加5~10分鍾的運動量。
孩子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如果父母平常就宅在家裏玩手機、看電視,孩子大概率也會沉迷于電子産品。如果父母平常就喜歡打打球、跑跑步,孩子大概也會忍不住跟著活動活動。
所以,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家長也要從自身做起。
愛運動的父母,才能養出不怕流汗的孩子。
《習慣的力量》一書說:“某些或某個習慣,一旦將其改變,就會引發連鎖反應,進而重塑生活、學習方式。對于很多人來說,運動是引發廣泛變化的核心習慣。”
而且,久坐不動還會影響我們的壽命。
如果你的孩子仍然枯坐在書桌前苦著臉刷題,那就喊他下樓動一動吧!
動一動,舒緩一下筋骨,血液流通更暢快,大腦更清醒。跑一跑,學習的壓力得到了宣泄,孩子的心理更健康了。打打球,跟同學或者父母互動互動,孩子會更陽光開朗了。
當你的孩子養成運動習慣時,哪怕每天半小時、每周一次,也會不知不覺改變其他與運動無關的行爲模式,變得朝氣蓬勃,充滿活力。
而這,不正是我們所渴望孩子所擁有的寶貴品質嗎?
作者:李核桃,社科圖書編輯,正走在婚姻路上,探求著育兒密碼。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END
※ 往 期 推 薦 ※
新加坡最火的運動遊樂場SuperPark重開!
時間管理達人:孩子興趣這事上,我想說……
新加坡便宜又種類齊全的運動用品就在這裏!
掃描小編二維碼手動拉你進同齡育兒群備注:孩子出生年份,比如2016
你的每一個“在看” 我都認真當成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