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淘氣鬼日記
對孩子3歲之前的教育主要是建立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情感和心理形成的重要階段。之前看李玫瑾教授的一段視頻說過:孩子18歲之前有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是6歲、12歲、18歲。但是6歲之內其實有兩個階段,這4個階段的第一個階段叫“情感撫養”,第二個階段叫“性格培養”。第一個階段是在0-3歲,第二個階段是在3-6歲。這兩個階段是人一生的墊底。
而科學研究也顯示,3歲之前是一個人大腦發育的重要時期。一個人出生時腦重量只有370克,第一年年末時,嬰兒腦重就已經接近成人腦重的60%;第二年年末時,約爲出生時的3倍,約占成人腦重的75%;到3歲時,嬰兒腦重已接近成人腦重的範圍,以後發育速度就變慢了。所以孩子在出生後2~3年內,無論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良好的育兒刺激對大腦的功能和結構都有重要的影響。
我們中國有句老話說“三歲定八十”,其實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三歲是個幼兒心理發育的重要時期,家長不了解幼兒心智發展特點而盲目教育的話,將會扼殺寶寶的潛能發揮,甚至影響其一生。
爲什麽說孩子1歲之前難帶呢?
孩子從出生到學會說話需要經曆一個過程,孩子一歲之前不會說話,不會走路,這對新手媽媽來說就是一項非常艱巨的考驗,孩子哭了,我們會想他爲什麽哭?是餓了?是渴了?是困了?是尿了?是拉了?還是生病了?
我們要有足夠的經驗才能從孩子的哭聲中快速的判斷孩子哭的原因。等我們掌握到這些技能的時候孩子長大了,又需要我們學習新的技能。所以,育兒路上父母是和孩子一起成長的,而父母需要不斷的學習,才能保證孩子的身心健康。
對于新手媽媽來說,如果沒有經驗豐富的人幫助照顧嬰兒,而嬰兒又不會表達。就需要寶媽去猜測去摸索、去查手機、查書籍來解決。但是很多時候孩子的一些需求不是靠手機和書籍就能夠獲取的,一歲之前的孩子難帶就難在孩子無法表達上。想要帶好一歲之前的孩子,這需要相當多的實踐經驗和技能。
如何帶好一歲之前的孩子?
1、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這需要家長多用心去關心和觀察孩子,孩子不會說話會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生理或者是心理需求。一些家長說孩子哭了不要抱,不然會把孩子慣壞的,這樣是萬萬不可的,當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要及時的去關注孩子,千萬不要任由孩子哭鬧。
2、給孩子創造語言環境
如果想讓孩子早點學會說話,掌握語言技能,就需要給孩子多說話,多讀繪本,抓住一切機會給孩子交流。有人說:“寶寶那麽小,怎麽能聽懂這些?根本就是瞎折騰!”不要受到這句話的左右,因爲時間會證明一切。
3、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
孩子的成長有一定的規律,老人們經常說:“三翻六坐,七滾八爬,周會走”孩子的成長大致是這個規律,因爲每個孩子體質不同,所以也會有偏差。
當孩子到了會爬的階段會有很多家長害怕地上髒阻止孩子爬行,想讓孩子早點學會走路,父母就要放手去讓孩子去爬,不要嫌棄地上髒,尊重孩子自然的成長規律。
4、父母的細心觀察
父母要多觀察孩子,多做一些育兒方面的知識儲備,再加上媽媽的悉心照顧,會很快的掌握孩子的生活規律、心理需求。只要掌握了孩子的生活規律,和心理需求,孩子帶起來也得心應手。
爲什麽孩子會經曆可怕的兩歲?
孩子在2歲左右會經曆第一個叛逆期,這個階段被稱爲是“可怕的兩歲”,他們可能會經常把“不”挂在嘴邊,這個階段的孩子愛哭鬧,任性,脾氣暴躁,好奇心重。有時候家長真的是打也不是 罵也不是,而這個階段會讓很多寶媽都崩潰。
瑞士發展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Piaget)將兒童從出生到快兩歲的這段時期稱爲“感覺運動期”(sensory-motor period)。也就是說處于這一階段的孩子總是如饑似渴地收集外界信息。
兩歲的孩子好奇心很重,想弄清楚所有事物,所以會不顧父母的反對去探索任何他感興趣的事物,也就是在家長眼裏孩子在犯錯。
一些事情在家長看來是危險的,想要阻止孩子去探索,在孩子眼裏一切都是未知的,所以他們想要急切的去探索。當孩子生機勃勃的活動遭到大人的阻撓時,孩子不知我們是怕他有危險,所以要一意孤行。甚至會表現出強烈的不滿,甚至情緒很激動哭鬧。
在《可怕的兩歲》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兩歲的孩子尚未開化,他們還沒有學會什麽叫適當的社交行爲。他們情緒崩潰時就會憑著一時沖動行事。如果他們的第一反應是仆倒在地然後大哭大鬧,那麽他們就會撲倒在地,然後哭鬧。如果他們的第一反應是會打人,那麽他們就會打人。”
家長眼裏孩子的這些行爲是任性,胡鬧,亂發脾氣。在孩子看來,我們的阻止是在扼殺他們探索新事物的絆腳石。因爲在叛逆期,有時候我們越是不讓他做什麽,他卻偏偏要去做什麽,跟我們唱反調。
其實孩子兩歲並不可怕,可怕的只是家長們並不知道,該如何去教育孩子,怎樣引導孩子度過這一段時期。
孩子在進入兩歲後,他們的思想進入了一個“認知期”,對外界的一些事物,有了自己的主觀判斷。因此面對家長的一些行爲和要求,他們可能不太願意去做,所以會通過比較抗拒的方式進行反對。這也恰恰是孩子第一個叛逆期的表現。
在孩子經曆第一個叛逆期的時候,我們不要強行的去阻止孩子。我們可以在保證孩子安全的範圍下適當的放手。孩子的很多行爲是想增進對世界運行規律的理解,因此,在限制孩子的行爲時,注意不要抑制他探索的本能。
孩子在這個階段是各種敏感期的交彙期,也是孩子自主意識的形成期,家長還要多給與孩子支持和肯定,這樣也能讓他們更好的做自己,這也是明智的做法。千萬不要去打罵孩子。
爲什麽說孩子到了3歲是最磨人的時候呢?家長不可忽略的“磨人期”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到了3歲左右他們的認知能力和自主意識都在加強,孩子到了3歲左右會經曆很多的敏感期,由于敏感期的作祟,孩子會出現很多問題,但是控制情緒的能力都還沒有發展到相應的程度。有時候會提一些無理的要求而家長又無法滿足,所以孩子就會通過哭鬧來表達心中的負面情緒。
孩子3歲開始就要上幼兒園了,本以爲孩子3歲去上幼兒園了會好一些,沒有想到更令人崩潰。孩子一天沒有見到父母,在老師面前不敢任性,不敢無理取鬧,憋了一天的情緒在見到父母的時候會釋放出來,因爲在孩子的心裏面,父母才是最能忍受自己壞情緒的人。正因爲如此,孩子才會越來越粘人。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感受:孩子怎麽越長大越不聽話了?
一部分家長覺得孩子大了,就很少去擁抱孩子,對于孩子的一些需求也會忽略,更多的是關心孩子的表現,而忽略孩子的內心感受。這也是導致3歲左右的孩子渴望得到關心的一個因素。
父母的陪伴可以減少孩子“犯錯”的機會
我女兒剛剛上幼兒園,每次孩子只要跟奶奶在一起,她就會特別容易出現哭鬧的現象,而哭鬧在奶奶身上特別見效,只要一哭就滿足,因此,我給我媽媽說了很多次,但是,擋不住隔輩親的魔咒。我只能事後引導孩子。
孩子盡管去上幼兒園了,我們也應該多關系孩子的心理變化,孩子與我們分離,本身就處在一個分離焦慮的階段,當孩子回到家中的時候,我們在應對孩子的一些合理的要求要給與滿足,當孩子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時,要給孩子說明不能滿足的原因。
有時候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就會表現的哭鬧不止,或者是在身邊一直哼哼唧唧。這個時候我們態度要堅定一些。對于孩子的磨人期,我們只要多些時間陪伴孩子,孩子産生了安全感,心裏得到了安慰,就會産生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他們依然是愛我的。
平時多陪孩子做這些事情:
1、陪孩子互動
3歲的孩子很磨人,家長想要解決孩子的這一現象,就需要平時可以多跟孩子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給孩子一些獨立判斷的機會,這樣既能讓孩子玩起來,增加親子關系,而且還能鍛煉孩子的獨立性。
2、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多讓孩子參與到實踐中,比如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忙拿碗筷,幫忙收拾家務等,要讓孩子體驗到動手的樂趣,當我們用心的陪孩子了,孩子就會感受到我們的愛。而且還能減少孩子出現一些情緒上的不滿。
3、家長放下家務陪孩子
有時候孩子很磨人,是因爲家長忽略了孩子,比如當你在做家務的時候,讓孩子在一邊玩,孩子玩一會覺得無聊的時候,會跑到你身邊纏著你給他玩,這個時候可以放下手裏的家務去陪陪孩子。
4、固定的閱讀時間
每天給孩子固定的陪伴時間,我每天晚上在睡前都會給孩子讀10-30分鍾繪本,如果我的孩子在我讀完繪本還沒有入睡,我們會關上燈聊天。孩子們也形成了一種習慣,每天洗漱完都會拿本書等著我。
孩子3歲之前除了要有一個開開心心的童年,在3歲之前的4個教育方向:
幼兒教育學家瑪利亞•蒙台梭利曾說,“人出生後的頭三年,在其程度與重要性上,超過人整個一生中的任何階段。如果從生命變化、生命的適應和對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的成就來看,人的功能在0至3歲這一階段實際上比3歲以後直到死亡的各個階段的總和還要大,從這一點上來講,我們可以把這3年看作是人的一生。”
- 第一:讓孩子認知這個世界,孩子在一歲之前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多與孩子說話,多交流,多陪伴,多給孩子一些擁抱。
- 第二:從小培養孩子探索世界,開拓創新的習慣與思維。培養孩子豐富的想象力很重要,因爲沒有想象力,就沒有創造力。
- 第三: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並且要保持;(包括飲食,生活規律,良好的自理能力,對人文明禮貌,開朗大方,尊重他人等良好素質的培養,堅強的性格,良好的心態,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壞習慣的防範與引導。
- 第四:從小鍛煉增強體質,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孩子三歲之前這些好的習慣基本成型的話,接下來三歲以後就是更好的去鞏固它,這些在孩子整個的幼年期都是至關重要的。
總結:
美國心理學教授鮑勃·麦克默里认为:“孩子学习说话的过程大多是父母注意不到的,正是在这些不被察觉的学习过程中日积月累,产生了令父母惊异的必然结果。”
孩子的教育從來都不是在棍棒底下完成的,教育孩子需要從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出發,讓孩子慢慢的形成一個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