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Singapore),簡稱新加坡,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爲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爲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除新加坡島(占全國面積的88.5%)之外,還包括周圍63個小島。8世紀屬室利佛逝;14世紀始屬于拜裏米蘇拉建立的馬六甲蘇丹王朝;18-19世紀屬柔佛王國。19世紀初淪爲英國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日本占領;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獨立建國,成立新加坡共和國。憑借著地理優勢,新加坡已經成爲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有花園城市之美稱。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爲“國家資本主義”。根據2018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新加坡是繼倫敦、紐約、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被GaWC評爲世界一線城市。新加坡是東南亞國協(ASEAN)成員國之一,也是世界貿易組織(WTO)、英聯邦(The Commonwealth)以及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成員經濟體之一。
一、新加坡文化
新加坡的三大主要種族: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其中華人占76.7%、馬來人占13.9%、印度人占7.9%,其他種族占1.5%。
不論是語言和食物,還是娛樂和節日,華族文化在新加坡社會占據最突出的地位。大多數華族來自中國的福建和廣東等南方各省。盡管他們的傳統文化已經與其他本地種族的文化互相融合,並且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但歡度春節這一傳統卻始終未曾改變;在最早來到新加坡的定居者中,馬來族是第二大族群。因此,他們的文化也影響了後來到達這裏的其他族群。他們的傳統美食以椰漿飯(用椰漿和香蘭葉烹煮的香米飯)和馬來撈面(以辣味肉汁調味的黃色面條)等獨具特色,是新加坡著名的招牌街邊美食。印度族是新加坡的第三大族群,而且新加坡的印度族是海外印度族人數最多的族群之一。廣受喜愛的印度美食有Thosai(鹹辣味煎餅)和 Vadai(炸豆餅)等。在這樣一個多元文化彙集雜糅的環境,新加坡人一方面建立起共有的身份認同,另一方面則保留各自優良的傳統文化及習俗。在有限的國土上,多個種族和諧相處,這裏面有很多值得借鑒學習的地方。
由于過去受英國的影響,新加坡已經西方化。但當地人仍然保留了許多民族的傳統習慣,所以打招呼的方式都各有不同,最通常的是人們見面時握手,對于東方人可以輕輕鞠一躬。和新加坡的印度人或馬來人吃飯時,注意不要用左手。到新加坡人家裏吃飯,可以帶一束鮮花或一盒巧克力作爲禮物。談話時,避免談論政治和宗教。由于新加坡居民中華僑多,人們對色彩想像力很強,一般對紅、綠、藍色很受歡迎,視紫色、黑色爲不吉利,黑、白、黃爲禁忌色。在商業上反對使用如來佛的形態和側面像。在標志上,禁止使用宗教詞句和象征性標志。喜歡紅雙喜、大象、蝙蝠圖案。數字禁忌4、7、8、13、37和69。
二、地理人口
新加坡地處熱帶,長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爲赤道多雨氣候,氣溫年溫差和日溫差小。平均溫度在23至34℃之間,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濕度介于65%到90%之間。11月至次年1至3月左右爲雨季,受較潮濕的東北季候風影響天氣不穩定,通常在下午會有雷陣雨,平均低溫徘徊在攝氏24至25℃。6月到9月則吹西南風最爲幹燥。在季候風交替月,那就是4月到5月,以及10月到11月,地面的風弱多變陽光酷熱,島內的最高溫度可以達到35℃。
新加坡是一個城邦國家,故無省市之分,而是以符合都市規劃的方式將全國劃分爲五個社區(行政區)。它們分別爲:中區社區(120萬人),東北社區(130萬人),西北社區(83萬人),東南社區(84萬人),西南社區(83萬人),由相應的社區發展理事會(簡稱社理會)管理。這5個社理會在2015年被重新分割爲89個選區,當中包括13個單選區和16個集選區。
(1)單選區:後港、先驅、裕華、豐加北、蒙巴登、盛港西、榜鵝東、武吉班讓、波東巴西、拉丁馬士、鳳山、武吉巴督、麥波申。
(2)集選區:義順、裕廊、三巴旺、蔡厝港、東海岸、西海岸、阿裕尼、宏茂橋、淡濱尼、馬林百列、丹戎巴葛、碧山-大巴窯、荷蘭-武吉知馬、白沙-榜鵝、摩棉-加冷、馬西嶺-油池。
截至2019年6月, 總人口570萬,公民和永久居民403萬。華人占74%左右,其余爲馬來人、印度人和其他種族。居住在獅城的外籍人士數目相當多,有約163萬人。新加坡人主要是由近一百多年來從歐亞地區遷移而來的移民及其後裔組成的。其移民社會的特性加上殖民統治的曆史和地理位置的影響,使得新加坡呈現出多元文化的社會特色。
馬來語爲國語,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爲官方語言,英語爲行政用語。主要宗教爲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印度教。新加坡人口密度7,697/平方公裏,人類發展指數爲0.901。
三、經濟貿易
新加坡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2018年新加坡GDP達到3610.5億美元,而人均GDP卻高達6.4萬美元,進入了世界前十。作爲一個外向型經濟體,其經濟發展嚴重依賴國際市場,尤其是中美日歐以及周邊市場,主要支柱産業有轉口貿易、金融、電子、石油化工、造船、航運、旅遊等,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
新加坡的傳統經濟以商業爲主,包括轉口貿易、加工出口、航運等。獨立後,政府堅持自由經濟政策,大力吸引外資,發展多樣化經濟。八十年代初開始,加速發展資本密集、高增值的新興工業,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力求以最優越的商業環境吸引外來投資。以制造業和服務業作爲經濟增長的雙引擎,不斷提高産業結構,90年代尤爲重視信息産業,已投資在全島興建“新加坡綜合網”。爲進一步推進經濟增長,大力推行“區域化經濟發展戰略”,加速向海外投資,積極開展在國外的經濟活動。經濟以五大部門爲主:商業、制造業、建築業、金融業、交通和通訊業。工業主要以煉油、石油化工、修造船爲主,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例不到1%,主要有家禽飼養和水産業。糧食全部靠進口,蔬菜自産僅占5%,絕大部分從馬來西亞、中國、印尼和澳大利亞進口。旅遊業是主要外彙收入來源之一。
四、旅遊資源
新加坡旅遊資源並不豐富,但政府比較重視旅遊業的發展,重視旅遊業的規劃與投資。懂得利用自己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因地制宜,發展會展旅遊、獎勵旅遊、購物旅遊、醫療保健旅遊、郵輪旅遊、主題公園旅遊等多種形式,對于旅遊宣傳和促銷的力度也很大。20 世紀 60 年代起,新加坡旅遊業從無到有,在自身資源先天不足的情況下迅速發展爲亞洲乃至世界重要的旅遊目的地之一。
新加坡有兩大主力濱海旅遊景區:濱海灣花園和聖淘沙島。 新加坡利用適中的地理位置,向全世界介紹其會展的優勢條件。還專門成立了展覽會議署,負責協助會展公司策劃、組織、協調、推廣會展活動等,從而吸引大量國際會議會展在新加坡召開,如今已成爲亞洲首選會展舉辦地。而針對這些商務精英客群,新加坡專門打造 20 多個高爾夫球場、會所等設施,滿足商務客及高爾夫愛好者以球會友的需求。在導遊車的帶領下,當我們在城市中穿梭時,很容易就可以看到沿城市道路分布的球場。共占地390公頃,有著各式各樣的娛樂設施和休閑活動區域。濱海灣花園:主要發展會展旅遊,著名的是金沙會展中心、18棵太陽能超級樹。
聖淘沙曾經只是一個小漁村,被英國占領以後改造成爲其軍事基地,1967年,英國人將該島交還給了新成立的新加坡政府。一年之後,新加坡政府決定將該島開發成旅遊景區。根據公衆的建議,該島被重新命名爲”聖淘沙”,即馬來語”甯靜”之意。而後于1972年改造成爲旅遊度假區,與市區的交通聯系有花葩山(Faber)高空纜車及輪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