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華族學生講基本馬來語
Singapore Education
學習異族的母語
自2005年開始在新加坡學校開辦的華語和馬來語會話課(英文簡稱CCM),讓學生在小學、中學和初院都有機會學習異族的母語。
華語和馬來語是新加坡兩大族群的母語,華族學馬來語,非華族學華語,在校園教育或是在社會上都是值得鼓勵的事。
由于英語是不同種族之間的溝通語言,學習異族的基本會話,目的很簡單,就是讓新一代人有機會通過日常的會話能力,拉近不同種族之間的親近感,促進彼此對不同文化和習俗的了解。
華語是國際上的重要語言,這已是毋庸贅言。新加坡以華人占多數的社會,給非華族提供了很多應用基本華語的機會。而馬來語是本區域的主要語言,華族若能夠說流利的馬來語,是爲自己添加優勢。
CCM作爲非強制性和非考試的科目,原意在于加強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但實施15年來,其效果並不如人意。最新的數據顯示,開辦課程的小學只有60%,中學則有40%。
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處司長王梅鳳說,其主要原因是,學校爲學生安排的學習項目和活動日益增多,“學生在時間安排上有沖突”。因此,當局計劃加強會話課程的靈活性,讓學生以兩年至三年的時間完成一年的單元課。
這個時間上的調度是爲適應學生和學校的安排,但以更長的時間完成一年單元,減慢了課程的進度,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有所幫助?
學生學習另一種族的語言,不只是爲了在巴刹跟異族攤販打招呼、做買賣,而是爲了提高他們對異族文化習俗的了解。課程明年增加文化元素,是比較積極的做法。
對于非考試的科目,學生必須有更大的動機和家長的鼓勵才會自動選擇,否則的話,也正因爲它是非考試科目,學校對推動這個課程缺乏熱忱,既不排斥也不鼓勵。開辦課程的學校越來越少的趨勢若持續下去,這個課程將變成只爲少數學生而辦。
學習異族母語若淪爲一個冷門項目,對新加坡這個多元種族社會是一個負面的現象。
新加坡華族與馬來西亞華族一個最大不同點,在于基本馬來話的聽講能力的明顯落差,本地華族學生加強馬來語會話能力的好處不言而喻。馬來語是用羅馬字拼音,華族學生學習馬來語,比馬來族和印度族學習華語容易得多。
因此,華族與非華族的CCM課程的實施也應該有所差異。過去15年來,這個課程的統一實施模式,也許是導致反應欠佳的原因之一。
上特選小學的都是華族學生,生活中與異族小朋友接觸的機會比較有限,當局也許可以考慮規定從小一至小三階段,把基本馬來話當作一個不須要考試的必須科目,讓每個學生一入學便有機會接觸馬來語,以引發他們持續學習的興趣。其他非特選學校若有興趣,也可以選擇加入,讓華語也成爲非華族學生小學前三年的必須課。
鼓勵更多華族學生學習馬來語,師資需求也將大大增加。但這個問題還不足以構成推廣課程的障礙。
多采用錄播的線上授課可以減輕師資問題,有助于在中小學內推廣CCM課程。這也是值得當局探討的發展方向。
從小學就開始對異族語言有興趣的學生,將來可以繼續在中學當作第三語文的選擇,學校應該加以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