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教育絕非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新加坡以學校爲起點,建設環保校園,從小培養學生環保意識。
生態永續計劃
教育部將在學校推出生態永續計劃,目標是到2030年,讓所有學校致力于把淨碳排放減少三分之二,同時讓至少20%的學校成爲碳中和建築。
教育部長黃循財在國會參與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辯論時做出上述宣布,新推出的生態永續計劃(Eco Stewardship Programme)從“課程”(Curriculum)、校園(Campus)、文化(Culture)及社區(Community)這“4C”著手,向學生灌輸環保和氣候變化等知識。
爲此,四所學校將率先從今年4月起,一直到2023年,試行生態永續計劃。這四所學校是伊萊雅園小學、彌陀學校、立才中學,以及淡濱尼中學。
立才中學
立才中學打造多個生態棲息地,如:雨林、小溪流、濕地等,讓學生有機會實地考察,學習環境知識。
學生在校內種的菜收割後也會讓食堂攤主烹煮成美味佳肴。
立才中學中四學生林嘉暄說,除了科學、生物,他們在地理課也有機會到棲息地考察學習,她希望未來能夠學到更多應用類知識。
“當我回家和家人分享經曆後,他們也被激發,在家裏開始種小白菜和番薯,再炒來吃。當我學到這些知識時,有時候也會主動幫老師在學校種樹種菜,也鼓勵身邊更多朋友自己在家裏種菜。我最喜歡的是學校利用校內的熱帶雨林、濕地,把一些自然環境的知識融入課程中。
學生胡文馨也說,在學校學習到的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知識,改變了她的日常生活。
“受到學校廚余堆肥機的啓發,我查詢了更多資訊,在家裏和家人一起動手制作天然果皮酵素,能當成洗碗劑來使用。我們的學校也設有電子垃圾回收箱,當家裏有用完的電池,我都會帶來學校的收集箱來處理,避免汙染環境。
校長黃文傑說,校方接下來將同教育部緊密合作,探討如何改進課程和環境教育內容。
“我們經常讓學生在課堂上探討環境汙染、氣候變化的問題,希望學生能注重,並知道如何扭轉這些趨勢。在課堂外,我們的食堂不能使用塑料吸管或一次性飯盒,老師和學生如果要打包,要自備餐盒。學校也有很多生態棲息地,這些地方偶爾有鳥類和稀有動物,學生也能學習如何同它們相處。經過多年的環境教育,我們的學生意識到他們有一定的環保責任。
淡濱尼中學
直流電風扇、LED燈以及分類垃圾桶,作爲試行教育部生態永續計劃的四所學校之一,淡濱尼中學將環保植入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還在學校各建築上安裝太陽能板供電,成爲本地第一所正能源學校。
淡濱尼中學從2018年起,與建設局合作,在學校建築頂層安裝太陽能板。據學校手工與科技部主任劉億龍(45歲)介紹,校內的室內體育場原本沒有屋頂,但爲了能安裝更多太陽能板,學校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出資搭建了新屋頂。
學校也不忘從多方面節能,每間教室的電燈和風扇都換成LED燈及直流電風扇。
學校建築的屋頂也使用降溫塗料,能反射約80%的陽光,配合無處不在的垂直綠植等設施,不僅能讓學生及教職員工感受更多涼意,也減少了風扇、冷氣等電器的消耗。
劉億龍指出,環保節能措施相輔相成,使學校在去年成了本地第一所正能源(positive energy)學校,也得以與教育部合作,試行生態永續計劃,未來將有更多環保理念于校園實踐。
“如今,我們靠太陽光發電,使用的能源要少過産出的能源。未來,我們還希望在減少食物浪費、碳足迹,以及增加學校的生態棲息地等方面做得更多。
同樣身爲學校設計與科技教師的劉億龍也透露,學校正和新加坡科學館及勝科工業合作,將制作一個太陽能教學輔助材料。如同一個小型充電站一般,這個教學材料將由太陽能板提供電能,方便學生使用插線板等設備,爲手機等物充電。
“雖然目前只是一個構想,但我希望可以將這個教學輔助材料放在學校公共區域,讓學生可以在課余,直觀體驗太陽能板爲生活帶來的便利。
劉億龍欣慰地說,經過學校不斷的熏陶,學生慢慢建立起環保意識,除了會自發舉辦諸如收集學校的廢棄塑料瓶,和與塑料說“不”等活動外,就連普通的學校活動,他們也較多考慮環保相關的點子。
“比如他們參與幫一些機構籌款的活動時,雖無關環保,但學生會收集舊T恤,再制作成托特包。這樣再利用的産品,既美觀環保又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