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來自學業、工作、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巨大壓力,許多人都可能會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不過,你並非無計可施!國大最新一項針對新加坡大學生的研究表明,韌性是可以後天建立和培養的。
最新研究
Joanna Chue 于2019年畢業于Yale-NUS,她與國大社會科學(心理學)助理教授 Cheung Hoi Shan 一起對大學生有較強韌性的原因進行了跟蹤研究,並在上個月將研究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當代心理學》上。
從2018年到2019年,她們對新加坡的107名大學生進行了持續9個月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具有較高適應能力的學生隨著時間的推移更不容易倦怠、疲憊或遭受心理困擾。
Joanna Chue 和 Cheung Hoi Shan,來源:ST
今年25歲的 Joanna Chue 現在是一家社會服務機構的研究人員。她介紹道,該研究使用了在業界被廣泛使用的 Connor-Davidson 韌性量化表,並確定了韌性的五個方面:
1. 應對方法 (coping approaches)
2. 自我信念 (self-belief)
3. 努力實踐 (putting in effort)
4. 內外部的支撐源泉 (having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5. 精神力量 (spirituality)。
Coping approaches 是指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而 Self-belief 則是對自己的能力(例如做出艱難的決定)充滿信心。Putting in effort 指通過努力工作以實現自己的目標,並能夠持續受到“使命感”的激勵。而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則指能夠憑借自身信念或他人聯系穩定情緒、尋求幫助。Spirituality指能夠擁有更高的目標或信念,從而能夠更好地接受挫折。
後天培養
針對五個韌性的關鍵部分,Cheung Hoi Shan 教授表示,其中的大多數並不是個人性格的“先天”部分,而是可以後天建立和培養的。“即使我們並非先天就十分堅韌,但只要得到後天的訓練和培養,我們也能從容應對。”
來源:NYT
她也補充說,學校、家長和社會組織需要給增強韌性的幹預措施以足夠的重視。這可能是包括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自尊心、信任自己的能力、學會利用外部資源等。“這些才是我們要強調的,而不是告訴別人你先天個性就是那樣,這不會有幫助。”
論文發表之後,Joanna Chue 和 Cheung Hoi Shan 還對 Yale-NUS 近100名本科生進行了另外一項持續三個月的研究。研究表明,韌性可以幫助降低倦怠感,減少心理困擾,並改善心理健康狀況。
新加坡心理健康
今年2月,新加坡教育部宣布將于今年起開展升級版的品格與公民教育課程(CCE),以加強中小學生的心理和網絡健康教育。此外,新加坡教育部還積極推廣“同侪互助”文化,也讓面對問題的學生,能找到身邊的朋友傾訴。
CCE,來源:MOE
新加坡教育部兼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政務部長孫雪玲表示,新加坡希望通過品格與公民教育課程,提供一些讓學生能更好面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措施,也讓他們覺得可以和同學分享。
她說,“學校也在推廣校內的同濟互助文化(Peer Support Culture),這樣學生面對問題時,他們不但能找老師幫忙,也能找身邊的朋友傾訴。我們覺得這樣的互助精神有助學生的心理健康。”
同濟互助,來源:MOE
正如 Cheung Hoi Shan 教授所說,韌性的五個關鍵因素其實可以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受訓練和培養。而面對各方面壓力的大家其實也不用擔憂。只要按照五個方面進行相應的強化訓練,你也可以減輕壓力、從容應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