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榜格南 (Kampong Gelam) 曾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城區之一,如今這片社區生機勃勃,悠久傳統與時尚生活方式相融合,帶來強烈的感官刺激。
在馬來語中,“kampong” 一詞意爲 “鄉村”,而 “gelam” 通常指“格南樹”(長葉千層樹),這種樹在這一帶很常見,可用來造船、制藥,甚至當作食物調味料。
這片街區的曆史可追溯至新加坡殖民時期,當時史丹福萊佛士爵士將這片區域劃爲馬來人、阿拉伯人和武吉士人的聚居區。
受疫情影響,少了遊客的甘榜格南如此甯靜。滿街的異國料理、酒吧、潮店,滿牆的塗鴉壁畫,俗麗中透著落寞。門庭冷落卻未必洗盡鉛華,琳琅滿目的觀光氛圍,早已滲透了每一條街巷,揮之不去。
記憶中上世紀80年代的甘榜格南是毫不起眼的老舊街巷。1989年被劃爲曆史保護區後,曆經多次修葺,展現獨特魅力。
近年來,隨著Instagram和小紅書等圖片分享社交軟件的興起,哈芝巷憑借色彩鮮豔的塗鴉和五彩斑斓的建築外觀而成爲遊客來到新加坡的必打卡熱門景點,夾道店面也妝點得日趨豔麗,人氣蔓延到周邊街道,帶旺了整個街區。
回想起往年這個時期的甘榜格南,齋戒月期間街上搭起市集,入夜以後燈火亮起,熱鬧滾滾,美食飄香。
記憶中甘榜格南熟悉的味道
沒有了遊客的日子,這條個性張揚的街巷突然沉靜了下來,更令人思忖著甘榜格南的本來面貌。避開了遊客密集的街巷,不看新潮小店,不吃異國料理,少了五光十色的幹擾,甘榜格南又展現了另一種風情。
甘榜格南的過去與現在都彌漫著異國情調,但它同時又是那麽本土,非常新加坡。早在旅遊業還不那麽發達的年代,甘榜格南就已經吸引著各方來客。 在世界各國美食還沒有覆蓋新加坡的年代,這一帶就以巴東咖喱飯聞名。蘇丹回教堂周邊的幾家老字號印尼菜飯,售賣的都是源自印度尼西亞巴裏曼的正宗巴東口味Nasi Padang。
早期吸引前往朝聖的回教徒以及到這裏做生意的印尼商人,半個多世紀以來風雨不改,目前也許是開店以來第一次,沒有了人潮。
回教堂對面的印度回教餐館Zam Zam是百年老店,更是本地極少數創店百年仍在同一位置營業的餐館,提供原汁原味的肉餡煎餅、黃姜飯、咖喱魚頭。
還有巴格達街的無名拉茶店,毫不起眼的角落,店主以同樣姿勢沖泡出半世紀的印度拉茶與姜茶味道,成爲街上遠近馳名的一道風景。
專賣福州美食的蕭锺華,60多年來都在蘇丹門靠近美芝路的路段營業。舊址原本是在面向美芝路的角頭餐室,80年代租金高漲時遷入現址,如今市面上福州美食越來越難找到,店家卻一路走來堅持不斷。
老店隔壁又是另一番面貌,面向年輕族群的咖啡館,自烤咖啡豆還主辦咖啡品鑒、拉花藝術等活動與課程,店面側牆有大幅的壁畫,描繪咖啡的故事與老咖啡店風光。
甘榜格南熟悉的老式味道,還有惹蘭蘇丹與橋北路轉角的南華魚頭爐。生意好的日子,餐桌一直擺到戶外行人道上,空氣中炭味飄香,彌漫著昔日在街邊露天用餐的老式氛圍。疫情期間也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冷清的這個角落,無限唏噓。
舊時甘榜變遷
在新加坡長大的華人朋友或許常聽到老一輩會說去“jiao ah kuey”買這個那個,說的是方言街名,也就是“爪哇街”。
早期的遷徙到新加坡的福建人把阿拉街俗稱爪哇街,街上曾經住了很多爪哇人,售賣食物、鮮花、布料、草藥等。老一輩口中的爪哇街自然親切,完全沒有異國感覺。
直至上世紀80年代,不再稱它爲爪哇街,而是叫它Arab Street的英文名稱。那時候的阿拉街主要有藤具店、布店等,也售賣一些日常生活用品。70年代的新加坡已經有大型百貨公司,一些物品卻只能在老店裏找到。
參考曆史資料與地圖上甘榜格南,1824年柔佛蘇丹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簽約後,這片地段留給蘇丹的家族使用,蘇丹在這裏建造了王宮(今天的馬來文化中心),旁邊建造蘇丹回教堂。
所以甘榜格南不是一般的馬來甘榜,而是王室的甘榜。從地圖上看來,蘇丹門直通甘榜格南王宮,也是整個甘榜格南的中心。王宮後面是橋北路,幾條巷子的名稱都以水果爲主,據稱可能曾經是王室果園的地段,當中的Jalan Kubor(墓園)則通往回教墳場。
墳場旁邊貼滿藍色牆磚的回教堂Malabar Muslim Jama’ath Mosque,是印度人的回教堂,也是新加坡唯一由南印度馬拉巴回教社區建造和管理的回教堂。橋北路的Zam Zam與其他清真認證的印度餐館,老板都是來自南印度的馬拉巴回教徒。
甘榜格南來到橋北路這一帶,開始有更多印度人的色彩。阿拉街往維多利亞街、奎因街一帶走過去,還有一座露德聖母堂(Church of Our Lady of Lourdes),也是新加坡第一座淡米爾天主教堂。
教堂對面是通往馬來西亞的車站,來這裏隨時搭乘下一班星柔快車或是170號巴士,上了武吉知馬路就可以直奔馬來西亞。
甘榜格南——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臍帶
甘榜格南與馬來西亞有曆史臍帶關系,另一端的黃金大廈,也是出發去馬來西亞的車站,正常的日子都能看到不同旅行社的大型巴士,在這裏進進出出,常年彌漫一種遊子返鄉離家、行旅驿站的過客情懷。
黃金大廈周邊感覺已經不屬于甘榜格南,但也有很深的曆史淵源,唯一的回教建築是花蒂瑪回教堂(Masjid Hajjah Fatimah)。
這一帶早期是武吉士人生活的地區,花蒂瑪嫁給了武吉士王子繼承了財産與家業,捐出住所建造了這座回教堂。她的女兒Raja Siti嫁給阿拉伯望族亞塞高夫(Syed Mohamed Bin Ahmed Alsagolf),惹蘭蘇丹路上新加坡最古老的阿拉伯學校Madrasah Alsagoff Al-Arabiah,就是家族後代根據他的遺願而創辦。
黃金大廈外面的長途巴士,不只北上馬來西亞各地,一個晚上就可以直通泰南合艾。
黃金坊裏迎面都是泰國風格的店鋪,泰文招牌下有旅行社、彙款店、手機店、發廊等等,餐館裏售賣泰國特色餐飲,超市裏彌漫著泰國香料與食材的獨特味道。
黃金劇院的今昔對比
黃金戲院見證過華語片最輝煌的年代,當年是中僑院線的主要戲院之一,放映不少中國電影。電影上映以前和散場之後,還可順道逛逛這裏的書店,挖到不少好書。
老戲院隨著時代沒落,數年前由當地獨立電影愛好者接手,以獨立電影院的形式重獲新生,現名—— The Project。
路過時搭電梯上樓一看,年少時期的戲院回憶撲面而來。牆上的懷舊海報、電影主題的壁畫、老式放映機、舊式戲院座位,仿佛進入電影場景。
漩渦形的樓梯被妝點成彩色電視屏幕的格紋與色塊,成爲網紅打卡熱點。
這裏不像傳統的商業影院,更像是一個電影時光走廊,彙聚了各個年代和不同國家的經典電影。
近年來新加坡的許多國際電影節都把這裏選爲活動常駐地。電影迷們一定不能錯過這裏哦,快快約上好友一起來欣賞一部共同心儀的電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