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武古城是惠安著名景點,也是中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惠安人介紹家鄉時,總會將崇武挂在嘴邊,他們的驕傲是有理由的。這座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的衛所,是江夏侯周德興領命在福建設置的海防設施之一,曾經的“十六城四十五巡司”大多不存,唯獨崇武千戶所屹立至今。
在福建讀書的時候去過崇武一次,只記得石頭城牆和呼嘯海風。這幾年去閩南僑鄉考察,因爲關注傳統建築工藝,在當地朋友的陪同下,在崇武考察過多次。崇武不只有崇武古城,城外還有三處“匠師村”——溪底的木匠、峰前的石匠、官住的泥瓦匠,是聞名于閩台南洋的惠安匠師的代表。然而,在崇武很少看到醒目的華僑宅邸,也沒有華僑熱衷興辦的學校,感歎“遍身羅绮者不是養蠶人”,另一方面心生困惑,崇武華僑在哪裏?
回到獅城,與前輩談起在惠安的考察,獲贈惠安公會出版的四冊紀念刊——50周年刊(1974)、60周年刊(1984)、85周年刊(1999)、90周年刊(2014)。星洲會館早期的紀念刊,有大量文章是關于祖籍地的敘述,收錄主題如百科全書般廣泛,涵蓋文史地理物産風土人情等,似乎想要將關于故土的記憶封存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讀來別有一番滋味。
50周年紀念刊中有三篇關于崇武的文章,一篇題爲《峯前村的石雕藝術》,是轉載自槟榔嶼惠安公會50周年紀念刊的文章,講述崇武石雕曆史源流與影響力,另外兩篇分別是黃雲城撰寫的《回憶中之崇武形貌》,陳溢清和張開權所書之《崇武風景素描》,這三位惠安文化人,在南國椰風下追憶多年未曾回返的故土。
身爲崇武人的黃雲城寫道,崇武城中人多爲駐軍士兵與當地婦女的後代,與一般閩南鄉村不同,各姓雜居文教興旺,百業皆有卻非商貿之地,城外村民擅航海精工藝,較惠安其他地區而言,民衆尚能溫飽,下南洋者多爲工匠、店員或教師,沒有巨賈富商。他感歎,由于缺乏富裕番客的資助,崇武曾想要興建水産學校或普通中學,最終不得不放棄計劃。他的憶述從一個側面解釋了崇武雖有巧匠卻罕見精巧僑房的現象。
三人皆憶及崇武海天遼闊驚濤拍岸的壯美景色,南門外的“海門深處”、角樓的燈塔、以及“大岞八景”——龍喉吼煙、白鶴升天、孤嶼冬青、漁翁撒網、滴水彈琴等,文中特別附有一幅清雍正八年(1730)繪印的惠安海嶼圖,標注出崇武城與各海防哨所的關系。曾與學生一同站在龍喉吼煙的巨岩下,眼中只有自然奇景,細品他們的文字,豁然開朗,要想研究大岞,還是要從崇武海防系統開始。
華族先輩在星洲留下大量曆史文獻,光憑閱讀文字,很難理解他們的敘述,似乎只是那個世代的呢喃,更難評價其文史價值。只有跟隨他們的腳步重回故裏,才能讀懂他們的南洋視角,那超越這座島嶼的記憶。
圖片來源:新加坡惠安公會50周年紀念刊
圖片來源:新加坡惠安公會50周年紀念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