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iponics的創始人之一曾馨韻站在一大片綠田中,頗有女俠風範。(檔案照)
作者 黃珞
從建造高達9米的植物“公寓”,到烏節路的繁華地帶“驚現農夫耕地”,新加坡的城市農夫們爲了保證食客桌上有在地新鮮蔬菜可食用,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網上各大統計平台的數據顯示,新加坡目前的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裏8300人,北京則爲每平方公裏1300人,新加坡的人口密度是北京的6.4倍左右! 如此稠密的人口分布也直接導致新加坡土地的稀珍性。
(黃珞制圖)
在寸土寸金的新加坡,農夫在尋找農地時,必須優先考慮場地的大小和租金的價位。
將農田“搬上”購物商場 也許你曾聽說,新加坡還有一群勤勤懇懇的農民,他們打理的農田都坐落在三巴旺、蔡厝港、馬西嶺等比較“ulu”(偏遠)的地方。
位于克蘭芝一帶的農場,多半利用高科技種植蔬菜。(互聯網)
但你可曾想過,新加坡的農田比你我想像的還要近在咫尺?烏節路和市中心都有“天台菜園”呢。
茂豐(Comcrop)的創始人在2013年創辦了烏節路*SCAPE購物中心的屋頂農田。
烏節路*SCAPE購物中心上方郁郁蔥蔥的農田。(Viddsee紀錄片截圖)
這個占地6000平方尺的天台菜園,預計每月最多可收獲一噸農作物,是本地第一個供應給餐飲業者的屋頂菜園。
茂豐(Comcrop)總裁 Allan Lim。(海峽時報)
Comcrop的豎向農田。(新加坡食品局)
位于市中心的萊佛士城購物中心屋頂,也有一片由 Edible Garden City 管理的菜園,裏頭種植了許多香料與蔬菜。
在萊佛士城購物中心樓頂,也有一大片屋頂菜園,種植許多香料與蔬菜。(Temasek)
(Edible Garden City)
將農田“搬到”停車場屋頂
诶!先別看自家停車場了。
這棟位于宏茂橋第700座停車場原本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個停車場。
經過精心改造,以下這片占地1800平方米的停車場,表演了一場“川劇變臉”,搖身一變成了一片生機勃勃的菜園。
農田排列整齊,面積龐大,攝影師要以鳥瞰的角度才能把整個農田收入眼中。(檔案照)
負責這片農田的公司Citiponics希望可以借此拉近附近居民和食物源頭的距離。
由Citiponics公司經營,位于宏茂橋6道第700座多層停車場頂層的楊厝港城市農場,于2019年4月7日正式開幕。第一次收成就收割了500公斤蔬菜。平均年齡接近80歲的幾名楊厝港居民,在停車場改裝成的城市農場當農夫,體驗城市農耕之樂。(聯合早報)
想想也是,從自家窗戶往外看就能看到今晚吃什麽,可真是一個奇妙的體驗!
新加坡能否實現自給自足?
過去一年,在疫情的籠罩下,多次出現的“超市搶購熱潮”導致“食品安全供應”問題被反複搬到台面上。
早在2019年,新加坡有執照的農場總數已經達到了200多個。在”小小“的坡島上能夠容納下這麽多農場屬實不易,也代表著新加坡在農業發展上已經取得了一定成就。
(新加坡食品局官網)
政府也在2019年成立了新加坡食品局(Singapore Food Agency),並定下“30·30願景”,即:在2030年,以本地農産品滿足國人三成營養需求,其中20%來自蔬菜水果,另10%來自魚肉和雞蛋等食物所含的蛋白質。
這個星期,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永續部開支預算時宣布,永續部所設立的總值6000萬元的農業食品業轉型基金(Agri-Food Cluster Transformation Fund,簡稱ACT),將擴大資助範圍,爲農場業者提供更多援助,提高業者的生産力、資源效率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韌性,吸引商業規模更大的自動化農業技術解決方案。
雖然新加坡無法實現100%自給自足,但至少能讓國人吃到更多新鮮的自産食材。本地産與空運、海運或陸運過來的食材相比,新鮮度一吃就能吃出來。
下次大家到烏節路、市中心或組屋區一帶走動時,不妨擡頭看看能不能一睹這些空中菜園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