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有香港內部消息人士稱,新加坡和香港的“航空泡泡”最早有可能在5月中旬啓動。
但全球新一波疫情再起,昨日(20日)更傳出一趟4月4日從印度飛往香港的班機至少有53人確診冠病。
這不禁讓人擔心,去年11月臨時腰斬的新港泡泡是不是又涼了?
從新加坡和香港政府最近幾天公布的幾個新邊界措施來看,雙方應該還在爲這個吹彈可破的泡泡努力鋪路中。
這包括我國宣布從明天(22日)晚上11點59分開始,把香港入境新加坡旅客的居家通知期從原本的14天縮短至七天,同時也允許他們在住家,而不是指定設施隔離。
香港方面則把新加坡、澳大利亞及新西蘭同列爲低風險地區。從新加坡前往香港的旅客,如果已接種疫苗,強制檢疫期就能從14天縮短至七天。
據《南華早報》從港府內部收到的風,我國政府的態度是這樣的:
“新加坡政府非常熱切希望盡快落實(航空泡泡)。”
觀察本地輿論風向,其實不難發現不少民衆常常對這類可能放寬邊境的消息抱著極度抗拒的心理,生怕本地社區病例極少或偶爾挂零的情況會一夕破功。
當然,謹慎是好的,但如果因爲這樣而陷入一種反正“能鎖多緊就鎖多緊”的心態,對高度仰賴國際貿易和人員流動的新加坡未必是好事。
攤開經濟數據來看,新加坡今年經濟成長雖然按年取得0.2%的增長,但這主要得利于去年同期的較低基點,細究到底,不難發現各經濟領域的表現是非常不平均的。
除了制造業按年取得增長,深受全球疫情和國際旅遊限制所苦的建築業和服務業仍呈現萎縮。
經濟是環環相扣的,你好,我好,大家才會好。
適度往開放國境的方向邁開腳步是必要的,重點是我們有沒有做好准備?
相較其他疫情反複的國家,新加坡握著兩張好牌:
- 疫苗供應和接種率穩定;
- 在“合力追蹤”普及的情況下,追蹤病例的機制相對完善。
得益于提前部署購買疫苗,新加坡是全球最早開打疫苗的國家之一。
截至4月18日爲止,本地已有23%人口已注射至少一劑疫苗。根據政府的計劃,本地有望在今年第三季或年底前達到集體免疫的門檻。
此外,去年推出的“合力追蹤”目前已有超過九成的本地居民使用,衛生部在一天半內就可追蹤並隔離與冠病確診病例接觸過的人,迅速圈定可能的感染範圍,把傷害減至最低。
在幾個疫苗接種比例比新加坡更高的國家,情況是非常令人鼓舞的。例如,接種率分別超過六成和近五成的以色列和英國,確診病例已大幅滑落,同時打算進一步放寬防疫規定。
若疫苗施打情況理想,加上本地追蹤病例的機制,新加坡在安全開放邊境方面還是有一些優勢的,逐步以“泡泡”形式向低風險國家開放邊境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麽可怕。
更重要的是,人們的思維應從追求“零的境界”,慢慢轉化爲思考如何在健康安全與經濟生計之間的取得平衡。
主管新加坡防疫事務的教育部長黃循財去年6月曾這麽說過:
“我們不能永遠處于封閉狀態,而是必須在保障國人的生命安全和生計之間取得平衡。”
新加坡已經穩定控制疫情,完全鎖住邊境不讓人進出,交出“清零”成績單當然不是什麽難事。
但打仗需要子彈,和冠病打仗也需要厚實的經濟實力,國家能否走出經濟困境也和人民的生計息息相關。完全封鎖邊境對于走開放經濟路線的新加坡,是“不可能的任務”。
在安全的前提下,拿捏開放和收緊的尺度,打出好牌才最符合國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