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要想了解新加坡看世界的視角和以其爲基礎的價值觀,李光耀先生的童年生活是一個很好的開端。今天的文章關注的是李光耀先生童年時候的求學經曆和家庭環境。原文的這部分用了很大的篇幅來描述李光耀先生對教育,公平和種族和諧的重視。而這一價值觀也一直影響著新加坡教育和種族政策的大方向。今天新加坡的幾所公立大學均在國際排名靠前,在亞洲更多次取得榜首的榮譽。
童年
李光耀先生出生的家庭不算窮,但是在物質缺乏的年代,玩具不會太多,也沒有電視。要獲取知識是需要動一下腦筋。當時的兒童類書籍價格貴而且缺乏,于是李光耀先生每周五會等待在碼頭,因爲來自英國的貨輪會帶來新的圖書。當年紀長大後,Raffles 圖書館就是李光耀先生圖書的主要來源。他的閱讀範圍也很廣。
母親和祖母的教育觀
李光耀的母親希望她的孩子成爲受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士。因此當孩子的父親打算把孩子的教育存款用在賭博上時,她會堅守底線,不會放手。李光耀先生和他的兄弟姐妹也明白到母親的苦笑,因此也不希望令她失望。隨著李光耀先生慢慢長大,母親也在家庭問題上咨詢他的意見,李光耀先生也從中鍛煉自己的決策能力。
李光耀先生的祖母對其教育也有很大的話語權。她在李光耀先生6歲的時候就把他送去附近專門給漁民孩子的學校上課。負責教的是一位中年的華語老師。那名老師讓學生重複他的話但沒有對其內容進行解釋,因此李光耀先生也很難在他身上學到什麽。他回家後向母親反映了這個情況,母親在祖母面前極力爭取轉校,最終祖母讓步,轉到附近一家比較正規的國語學校。
新的學校相對比較規範,可惜是以普通話授課,當時的李光耀家裏,母親說英文,祖母說一種混合馬來西亞語和中國海南的地方方言的語言。而身邊的朋友說的是中國福建地方方言,所以李光耀沒有正式接受過國語的教育,也因此學習上比較吃力。
兩三個月後,李光耀先生再次向母親提出轉校要求,希望可以上一所英文學校。這次祖母妥協了。于是李光耀先生到Telok Kurau英文學校學習。語言上的問題解決了,李先生的進步也很快。小學的時候更是連跳兩級,然後參加公立初中的考試,隨後他憑借其優秀的成績進入了Raffles Institution (萊福士學院),新加坡最好的英文初中。
早年教育
Raffles Institution (萊福士學院) 的入學條件是憑成績入學,不論種族,階級,信仰。早年的曆代校長都是由英國人,他們把Raffles Institution按照英國的公立學院來定位。因此教材也是和英國那邊相似。當時新加坡也是英國的殖民地,英文在殖民地建立學校並以此來挑選優秀人才。
李光耀先生在學校的時候有幸遇到一位剛從牛津大學畢業的班主任。由于那名老師是他第一次到海外任教,所以還沒有一種對其他膚色人種的偏見。李光耀先生在他的幫助下,英文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不但獲得了獎學金,也在接下來的考試中獲得全校第一的好成績。
李光耀先生的父親在大蕭條期間失去了大部分的財富,所以他經常教導李光耀先生要成爲一名像醫生或者律師這類型的專業人士,因爲他們即使遇上大蕭條,也能獲得不錯的報酬。耳濡目染下,李光耀先生也立志要去英國讀法律。
思考問題
李光耀先生從幼年時想方設法得到圖書的例子和現代不少成功的人士的求知欲有異曲同工之妙。求知欲能使人進步,那麽到底你的求知欲能帶你走多遠?
李光耀先生的家庭環境對他建立對教育的價值觀有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