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宣布關閉印度工廠,隨即遭到不少員工抗議。近日,情況持續惡化,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富士康員工於5日試圖強行進入工廠,後被警察拘捕。
富士康印度工廠主要生產諾基亞手機,在諾基亞將旗下手機事業出售給微軟後,富士康訂單量銳減,因此決定2014年12月24日起暫停生產,進行產線重整。印度三大工會代表抗議勞工們提出入廠、登記考勤的需求,此前工會代表拒絕了富士康提出的提供VRS協議補償或遣散費的解決辦法,並要求富士康從中國或越南工廠轉移一些訂單以保住印度欽奈工廠約1700名員工的工作。
富士康印度工廠危機波及巴西工廠,預計巴西工廠將於2016年正式關閉,屆時訂單全部交由中國生產,將在安徽安慶開建新工廠。
過去二三十年,一些跨國公司把產業鏈成本最敏感的環節放到中國。隨著中國自己製造、研發、品牌的崛起,以及整體社會的發展,這些成本脆弱環節的企業受到衝擊是必然的,只能往成本更低的印度越南等地搬遷。把這類企業,和中國自己的中興華為大疆邁瑞中車匯川海康格力南瑞OPPOVIVO…對比起來看很有感觸。
現在中國要追趕的是高端的、高科技的製造業,衣服鞋子塑料盆之類搬遷出去也罷。
今年(2017)最遲明年,中國自己的高端OLED柔性屏產能馬上研發建設完成(天馬華星光電京東方等),打破三星近乎壟斷的控制,這是影響下游數十億台手機+平板+電腦+電視的產業大事。
也是這兩年,國際先進集成電路晶片製造產能也在向中國瘋狂轉移,這裡面既有國家和民間主導的中國資本,也有跨國巨頭。
如果眼睛脫離低端製造業,往中端甚至高端製造業看,中國的製造業包括外資的進入不是在衰退而是在大大加強。
=======往下說之前先回答一個問題,評論有人問低端製造業怎麼辦?我的理解:=======
首先,中國不是沒有低端製造業,只是部分最簡單的(衣服鞋子塑料盆之類)開始往外轉移(但中國仍是最大國家)。但凡是稍微複雜點的東西還是只有中國能大規模低成本製造,因為中國產業鏈聚集非常完整。最典型如玩具,並不是很高端的東西但中國占了世界玩具90%產量,為什麼?因為很多玩具可能都涉及幾種材料(金屬、塑料),多數還有聲光電功能需要小電子元器件,模具設計都很精巧,塗料加工的工藝要求都不低。這種含有多種原材料和工藝的製造業,只有中國可以大規模低成本生產。所以你去美國逛超市,衣服鞋子塑料盆可能是越南的,但凡包含零件、工藝、模具、材料、電子稍微多樣點的東西,哪怕只是個簡單的電風扇,都是中國製造。
另外,高中低製造業之間也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關係。中高端製造業對全社會有很好的帶動和輻射作用。中國的電商快遞業就養活了兩三百萬人(差不多是已開發國家裡英法德這樣大國十分之一的勞動力了)。他們算是低端勞動力。他們是建立在中國發達的製造業、IT科技基礎交通基礎設施上的,如果沒有淘寶上那麼多物美價廉的產品,沒有發達在線交易IT系統,沒有一直修進貴州西藏的橋樑公路鐵路,甚至如果沒有物美價廉人手一個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都沒有可能解決這幾百萬人的就業。
===============下面就兩點展開說===================
我提到了柔性OLED屏和半導體產能。下面多說兩句。
首先這裡說的柔性屏不是指那種可以像紙隨意彎折的屏,這東西還只在實驗室里。這裡說的柔性屏是指下一代iPhone8要採用的、目前被三星SDI壟斷(幾乎壟斷,還有少部分在LGD和JDI手上)的曲面OLED屏。
從二十年前CRT時代開始,螢幕這個東西向來是我們花外匯的大頭,過去五六年基本上把LCD給吃下來了。下一步就是OLED屏。OLED屏比LCD屏的好處大家自己去查。這東西現在只有三星SDI能大規模量產。iphone7本來差點要上,但是因為產能滿足不了只好放棄。iphone8肯定會上。這東西現在國內廠商華為、OPPO、VIVO、小米等很少拿到貨。缺貨時就算是余承東或雷軍親自去韓國人家也不會給,現在基本上SDI只保證兄弟廠三星手機和蘋果的供應。不過這個局面馬上就會改變,下面給大家貼貼我們中國人OLED的手筆,大家注意投資金額,都是幾十幾百億的投資。手評論里有人說中國人只會投資房地產?我覺得這些人應該努力工作以提高自己的眼界。
手機電視機平板電腦成本最大頭就是那塊螢幕,如果沒有這些,我們要花多少錢買?
上面只列出了中國企業。鴻海(富士康母公司)、友達、蘇州三星等外資都沒有列出。它們也都是幾十億上百億的投資—-鴻海正在鄭州建設的6代LTPS(不是OLED,但也是很高端的)投資280億,計劃在貴州投的6代LTPS 300億規模,它在廣州增城也會投資個大廠。我實在看不出它有想跑的跡象。
我還提到了半導體產能。半導體的話題就更多了,今天時間有限,只講兩個:全世界最大的300mm晶圓廠和最先進的3D FLASH。
下圖是國際最先進的Foundry在中國正在進行建設的晶圓廠。你要問當今世界什麼工廠最發雜,非晶圓廠莫屬。每個晶圓廠前後都是數百億以上規模的投資,這可不是外資要跑的跡象。後面兩個8寸晶圓是中國人自己的,從無到有慢慢來。下圖只是Foundry類企業在中國的投資。IDM(就是intel、三星、TI之類)它們在中國的工廠還沒有算進去。英特爾在大連,三星在西安,TI在成都都投資了先進的工廠。這可不是外資要跑的跡象。
下面是中國對晶片源頭各類晶圓廠的投資,包含了本土資本和外資在中國的投資,注意縱坐標是百億美金級別。沒有下游發達的研發製造需求,我們源頭是不需要造這麼多晶片的。這可不是製造業要衰退的跡象:
說完晶圓說存儲器,所有手機電腦伺服器IT設備都離不開。這個東西基本上是日韓(差不多就三家:三星、海力士、東芝)壟斷的,一缺貨價格就翻倍。大家記得華為最近的「內存門」吧,就是不得已為之。其中最先進的3D立體結構的存儲器基本只有三星能穩定量產,缺貨時不是價格翻倍的問題,是花多少錢都買不到的問題—-管你下游生產線在那裡趴窩一天損失上百萬。現在,中國正在進入這個領域,都是幾百億的大投資,當然現在談成功還為時尚早。
上面是中國人自己的。還有外資在國內的3D存儲器,也是幾百億的投資,這可不是要跑的跡象:
英特爾這兩年的55億美元:
三星的50億美元:
下面貼貼過去幾年半導體行業的主要併購案,其中藍色的全是和中國人相關的投資,既有社會資本也有國家資本,加起來幾百億美元了。還沒有包括去年的數據。可惜這些東西已開發國家進出口管制很嚴,有些東西你有錢人家也不賣–東芝都快揭不開鍋了,想賣家當,我們想買它們的存儲器部門,人家說了只賣給美國人。關鍵的東西還是要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有評論說OLED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就是靠買設備堆出來的,我也談一下=====
恰恰相反,和其它產品製造相比,OLED生產標準化沒有那麼高,很講工藝。即使把設備買來,還是有很多「know-how(竅門)」需要摸索,也有很多差異化(尺寸、厚薄、解析度、觸控集成度、曲度等)可以做,是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否則良率、吞吐率天差地別。可以說沒有哪兩個OLED工廠是完全一樣的。你去看OLED上游設備廠商的宣傳,它們經常宣傳的就是「我們最終被xxxOLED企業選為某xxx環節設備的供應商。我們和客戶深入合作,配合友商,聯合調試攻關,解決了xxx問題」諸如此類。
其實有沒有技術含量看看利潤就知道了。今年一季度淡季京東方的產能還沒有完全釋放,單季凈利潤就二十多億了。
要深入看細節。當今複雜的工業世界,上下游分工是很長也很正常的。台積電的利潤率比蘋果還高,它所有的設備都是買的,大到光刻機(技術含量高,最關鍵的核心技術EUV的台積電只能去ASML獨家買)、小到測試基板(技術含量相對不高,大陸廠商供貨),可是不妨礙台積電有自己的壁壘,比它的供應商賺錢多得多,台積電市值也都快ASML 3倍了。
OLED產品線也類似,只看獨家壟斷供應的兩個環節好了:一個是Coherent的ELA設備,一個是佳能Tokki的蒸鍍沉降設備。全世界除了它們沒第二家賣,兩家訂單都排到2019年後了,應該賺大錢了吧?確實賺大錢,利潤率是不錯,小而精。但是利潤量的大頭還是在下遊客戶。Tokki不是上市公司不知道。按今年一季度的勢頭,Coherent在OLED上一年的銷售額還比不上京東方一家的利潤,賺到手的利潤更是差遠了。金字塔尖就要承受這樣的寂寞:你的利潤率可能是不錯,技術也很高端甚至壟斷,但你也只能是「尖」而已,就那麼大地盤。
至於說中國只靠引進工藝、只靠砸錢、靠補貼、靠規模,說到點子上了,這條路走得不要太對。去看韓國memory產業八九十年代靠引進工藝、靠補貼、靠規模逆襲日本和美國,甚至有過之無不及。那可是所有要跳躍發展高端產業的國家/企業的教科書,產業人必修課。當年intel TI都做內存,全被干翻了。這種高端製造業競爭,如果你本來就落後了,不加大投入是不可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