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科比宣布退役後,我爲他寫的文章。想不到,這只是發生在4年前的事情。再發一遍,紀念下他吧)
1、
巴頓將軍說,一個軍人最好的歸宿,就是在最後一場戰鬥中,被最後一顆子彈打死。估計大多數戰爭狂人都願意把這句話當作墓志銘。有的人只是把戰爭當作政治的墊腳石,但對戰爭狂人而言,戰爭貫穿了生命。
所以,你無須爲科比·布莱恩特的归宿叹息。 那仿佛是早已注定的結局。
從某種角度來講,科比的籃球生涯,就是和“不可能”的一場無休止地戰爭。所以,越到晚年,他的負荷也就越重。職業生涯早期,科比像保養名牌跑車一樣保養自己的身體。這讓他在35歲的時候,依舊有場均27分的水平。按照這種軌迹,他本該像德克一樣,晚年依舊保持著中高的競技水平。但從2013-14賽季到現在,科比只打了106場比賽,命中率暴跌到三字頭。
他的身體衰老速度很慢,但相比之下,他的心仿佛從未老去。在職業生涯的末期,科比依舊保持著中前期80%的駛速,這讓他接連大傷。
2013年4月13日,科比重傷離場。在那場比賽中,他先後受傷三次。第三次,他終于逃無可逃。那一刻,他仿佛注定被子彈擊中的士兵一樣。而作爲觀衆,你疑惑的無非只是這一刻何時到來而已。因爲,從3月31日到4月13日,科比場場上場超過40分鍾,還有兩場打滿48分鍾。
他不知道那個賽季其實已經該被放棄了嗎?他不知道連續打滿全場是必定要受傷的嗎?聰明如他當然知道,但是,好鬥的他根本停不下戰爭。那仿佛是一場和時間的亡命之戰。
這個賽季謝幕了,科比依舊有場均17分的水准。並且,他還有過單場38分的夢回巅峰式的演出。只是,他已無力延續這種高水准。整個賽季,他的命中率不過35.4%。大多數人都願意相信,只要改變打法,科比依舊有可能再打兩個賽季。只是,那不是科比想要的結局。他並不願意像卡特和皮爾斯一樣,幹著替補或接近替補的活兒,悄無聲息地淹沒在鎂光燈背後,以致人們經常想不起來,這個人到底退役了沒。科比到來或離去,都要像夏花一樣絢爛。
他的粉絲也不願意。
德羅贊說,他甯願科比1000投1中,也不願意他2投1中。從11月宣布退役以來,科比已經完全將這個賽季當做謝幕巡回演出。每到一個客場,他都讓球迷爲他歡呼雷動。全明星賽上,庫裏爲了讓科比重回比賽,不惜主動犯規讓比賽進入死球。而在上賽季常規賽,當科比罰球讓自己總得分超越喬丹時,作爲對手的桑德斯特意叫了個暫停,讓科比享受這一曆史性的時刻。而這可是硝煙彌漫的常規賽呀!
奧尼爾說,他很羨慕科比享受的這種退役待遇。是的,偉大如奧尼爾,職業生涯晚期也是作爲角色球員悄無聲息地離去的。但他的曆史地位,和科比其實不相上下。本來,大衆傳媒時代的受衆永遠都是見異思遷。君不見杜蘭特2014年剛奪得MVP,2015年一受傷就被調侃爲“唯一能防住威斯布魯克的人”。但是,無論諸神如何更替,科比·布莱恩特至始至终都享受着神一般的礼遇。
爲什麽呢?
2、
體育是和平年代的戰爭史詩。《彼得·潘》里说,当一个人长大,说他不相信仙人的时候,世界上就会有一个仙人落下去死了。科技揭开了许多事物神秘的面纱。用席勒的话来说,便是科技实现了祛魅,从此世界不再有趣。但是,当一切不再神秘,人类依旧需要好奇心、想象力以及对奇迹的感受。于是,竞技体育便是返魅的方式之一。
科比·布莱恩特,也许是这部戰爭史詩的最佳代言之一。他有著一種籃球範疇的英雄人格。從某種程度而言,英雄是一種秩序的破壞者,做著普通人都想做卻不敢做,或做不到的事。好多時候,球迷爲“不可思議”,而不是“合理”呐喊。勒布朗·詹姆斯在最后时刻很多传球都很合理,但那反而遭到了无情的嘲讽。这个联盟从成立以来,就带着深深的美國文化烙印。媒體竭盡所能贊美個人英雄主義,贊美帶傷上陣的“職業精神”。在此之後,他們才會稱贊你的團隊精神,還有對健康聰明的保護。這很分裂,但就是事實。
而科比在新秀賽季就敢跟主帥說,教練,派我上場幹掉他們吧,任銀狐哈裏斯像看奇異生物一樣看著他;在18歲的時候,他就敢在季後賽的加時賽投出三記三不沾;他還敢在第一次全明星賽就跟喬丹一對一,並揮手支走打算前來給他擋拆的馬龍。而在21世紀,他一場比賽拿下81分,完全是籃球高科技時代憑空降臨的神話。
籃球誕生以來,在大多數時候都以其內在規律統治著球員,讓球員心存敬畏。但在科比·布莱恩特封神的那十来场比赛里,篮球规律在他面前显得很渺小。日复一日过着机械无趣生活的观众,最爱的便是这种神话的戏码了。演义喜欢渲染七进七出,渲染过五关斩六将,尽管那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戰爭常識。
只是,英雄人格與反社會傾向,本就是一體兩面。英雄與破壞秩序贏得世人敬仰,可是,但秩序的崩塌,也讓很多人心生恐懼。科比命中了許多足以載入史冊的關鍵球,可數據無情地揭示出,他的關鍵球命中率不及詹姆斯、杜蘭特,甚至還比不上安東尼。從2013年以來,他的大合同,對打法的固執讓衆多仰慕天使城的球星望而卻步。湖人浪費了兩年寶貴的重建期,便是爲了成全他長達兩年的華麗謝幕演出。在這最後一季,斯科特一邊維護著科比的領袖地位,一邊旁敲側擊科比應該給年輕人機會。
巴克利說,如果奧尼爾和科比能夠和睦相處,一定能夠聯手拿下不止3個冠軍。實際上,哪怕合作者不是奧尼爾,科比也有機會拿下不止5個冠軍。可惜的是,放眼全聯盟的全明星,只有加索爾和奧多姆能夠和科比共處。對科比而言,他的追求已遠遠超出了戒指本身。
這便是科比有那麽多人愛,又有那麽多人恨的原因。這兩年不願意奔赴天使城和科比並肩作戰的人,大多還是科比的死忠粉絲。科比的戰爭狂人人格,將這種矛盾與對立體現地更爲淋漓盡致。
當戰神謝幕,原本恨他的人是否也會懷念他呢?
3、
從某種意義來講,科比代表著上一代人對籃球的價值觀:戰爭成分大于遊戲和秀。在80年代,伯德是鞋子被血染紅依舊不退場的硬漢。十多年前,阿倫·艾弗森也是把血吞到肚子里继续比赛的疯子。
然而,籃球雖靠人類的激情與身體能量去推動,但本質上還是一門科學,是數字的遊戲。而當學究們將它的門道研究地越來越透徹,它的傳奇和神秘感也會逐漸褪去。因爲,你已經找到高效玩轉它的密碼,無需再用英雄主義與之死磕。最後,它便更接近于遊戲以及秀。這是關于籃球本身的褪魅。
是的,越來越多的球員像打電子遊戲一樣,知道一對一效率是不高的,在三分線外獲得空位三分,沖擊三秒區才是高效的打法。每個少年的內心都有一個科比,但如今幾乎沒有人再願意做孤膽英雄,都希望身邊會有強大的幫手。這是抱團一度成爲潮流的根源。教練也大多不會把寶壓在一個人身上。令人咋舌的分數不再是第一追求,效率才是。另外,越來越多的教練明白,常規賽並不需要拼盡全力,他們會讓克萊·汤普森这样的铁人场均上场时间低于32分鍾,讓勒布朗·詹姆斯31歲沒到就選擇性地休戰背靠背……
這當然是籃球的進步。它有著簡潔、效率的哲學之美。團隊協作更接近這項運動的本源。個人英雄主義,其實是與之背道而馳的。只是,參差多態乃幸福之本源。你並不希望所有球隊都趨同,就像流水線的産品一樣單調。一項運動各種成分混雜,才是生態的平衡。而個人英雄主義,是人類原始本能對理智的平衡,如此的比賽才會有張力。偶爾,你也希望看到庫裏不講理地射下13個三分球,看到威斯布魯克像生化人一樣橫貫全場,看到凱文·杜兰特一己之力逆转比赛……
但是,我們終將迎來一個工業化籃球的時代。最後的戰神,也許已經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