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人物
馮嘉年
年輕時,蔡其樂曾以當時得令的科技,打造出本地股市首個未賺錢就獲得上市資格,且市值超過10億元的企業。
從創立的公司急流勇退後,他沉潛了一段時日再出發,最終加入淡馬錫控股旗下的創投公司,協助年輕創業者實現夢想。
如今,冠病疫情顛覆世界全球企業運營,他如何審時度勢,掌握先機,
協助孕育更多有潛力的科技獨角獸?
身爲祥峰控股(Vertex Holdings)的掌舵人,蔡其樂一項主要工作是判斷一家起步公司能否成功,從而決定要不要投資。
他每年至少要同五六十個起步創業者見面,除了具體了解他們的點子和理念,同樣重要的是從互動中,對他們的個性有多一層判斷。
蔡其樂(60歲)說:“我的同事經常要求我一起出席會議,因爲我總喜歡問一些刁鑽、欠扁的問題。爲什麽呢?因爲這樣才能測試出這個人的韌性是否足夠。”
祥峰投資的其中一家公司——本地軟件服務商智慧芽(PatSnap)近期備受矚目。這家專門提供科技創新情報和知識産權信息服務的公司,近期在E輪融資中取得超過10億美元(13億3000萬新元)的估值,成爲本地最新一家科技獨角獸。
屬于淡馬錫控股全資子公司
祥峰控股全球進行風險投資
當初剛剛投資在智慧芽時,蔡其樂跟公司創辦人兼總裁張濟徽有一段對話,讓他至今印象深刻。
他問張濟徽要在哪裏開設第一個辦事處,心想後者可能會謹慎地選擇在本地某處。沒想到張濟徽竟說要在倫敦,讓他有些驚訝。
不過,張濟徽的理由很有說服力。
張濟徽當時說:“用我這口英語腔調在這裏推銷軟件,可能就賣個300元。但如果我聘請能說一口詹世邦(James Bond)英語的人來幫我推銷,搞不好能賣幾萬元。”
通過這個例子,蔡其樂強調,一家起步公司有好的科技方案很重要,能把商業計劃推展開來,也同樣重要。“智慧芽如今不只是一家新加坡公司,更是一家全球公司,在歐美和中國都有據點。”
祥峰控股是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s)的全資子公司,在全球各地進行風險投資。
集團旗下有四個祥峰投資基金(Vertex Ventures),分別在中國、以色列、東南亞與印度,以及美國四個市場進行早期投資。集團還有一個專注于全球醫療業早期投資的祥峰投資醫療基金(Vertex HC)。
集團也在2019年成立祥峰成長基金(Vertex Growth),專門投資在C輪之後融資、處于高增長階段、尋求挂牌上市前的公司。
這六大基金目前總管理資産逾40億美元,投資的公司超過200家。
蔡其樂解釋,淡馬錫全資持有祥峰控股,後者再同世界各地的投資者聯合注資六大基金。這些基金都由個別市場風投專才獨立管理,而他自己兼任東南亞與印度基金的管理合夥人。
祥峰旗下基金回報最大的幾個投資案例,包括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的微芯生物(57倍回報)、納斯達克股市上市的CyberArk(23倍回報),以及被谷歌(Google)收購的位智(Waze)(22倍回報)等。
他笑說,創投業以前有個行家做過調查發現,表現好和不好的創投基金,投資成功與失敗的案例其實差不多各占一半。
第二期成長基金
將更專注亞洲市場
兩者的差別在于,表現不好的基金成功案例平均只帶來一兩倍回報率,有時甚至不足以彌補失敗案例的虧損。表現好的基金,成功案例往往收獲10倍甚至更高回報。
“因此,在投資時,很重要的第一點是確定商業點子的潛在市場夠大,就算只爭取到10%份額也值得投資;第二點是確定自己投資在對的人身上。”
包括智慧芽在內,第一期的祥峰成長基金已投資14家公司,取得不錯成績。因此,集團預計今年內推出第二期成長基金,更專注于亞洲市場。
蔡其樂指出,進入C輪融資以後的公司,一般已開始建立起顧客群、拓展銷售網,並擴大營運規模,增長往往比起步階段更快速。祥峰通過五個進行早期投資的基金,跟衆多起步公司密集接觸,可從中發掘具更大潛能的公司,再由成長基金接棒投資,抓住這個階段的投資回報。
以近期宣布美國上市計劃的本地私召車及送餐平台公司Grab爲例,祥峰原本是早期投資者之一。但2014年底Grab進行D輪融資時,祥峰旗下若有基金繼續跟進投資,以Grab如今高達400億美元的上市估值,將獲得更高回報。
談到本地栽培出更多科技公司後,會不會有更多選擇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蔡其樂坦言,多數科技公司相信還是會選擇美國或香港。
他指出,要吸引科技公司在本地挂牌,一定要有衆多機構投資者活躍投資,形成完善的生態體系。本地股市近年來在房地産投資信托方面經營得非常成功,但在其他領域則缺乏發展。
“就以智慧芽爲例,當你要本地機構投資者來分析這家公司,他們恐怕不會明白,爲何客戶每年支付2萬元使用他們的軟件,卻還不能擁有這個軟件,只能租用。了解這種軟件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商業模式的機構投資者,這裏並不多。”
未賺錢就主板上市 立通網絡是獨角獸“先祖”
如今專職栽培科技創業者的蔡其樂,當年曾是引領潮流的科技玩家。
有工程師背景的他,在1990年代創辦了立通網絡(Mediaring.com),1999年11月在本地股市挂牌,搭上當時的互聯網熱潮,機構投資者超額認購逾10倍,公衆認購額更高達42.9倍。
立通網絡以每股0.53元上市,首日閉市報1.50元,漲幅高達183%。公司上市僅一個多月,即跻身1999年度本地股市50家市值10億元以上上市公司行列。若在今日,它或許就是投資者口中的“新加坡第一代獨角獸”。
提起這段“威水史”,蔡其樂笑稱自己還記得媒體當時稱立通網絡是“新加坡首家不賺錢的主板上市公司”。
他表示,那是一段非比尋常的時期。“對資訊科技公司來說,如果你能有效執行發展計劃,就能夠加速成長。這是資訊科技業的通性。”
蔡其樂解釋,1990年代打一通國際電話到美國,每分鍾收費2元。立通網絡開發一套通過互聯網打越洋電話的網絡電話系統(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簡稱VoIP),繞過傳統電信網絡,大大降低通話成本。
用現在流行的說法,VoIP就是“顛覆性科技”,因此在當時大受投資者追捧。
與其他管理層意見分歧
選擇離開立通網絡
不過,蔡其樂在2000年8月離開立通網絡。對于當時爲何急流勇退,他淡然表示,跟其他管理層對公司的發展方向出現一些分歧,讓他覺得已經沒有留下來的理由。
立通網絡本身好景不長,隨著互聯網泡沫破裂,股價在2000年全年下挫86%,過後幾年都持續虧損。公司在2002年重組,由當時的新加坡航空(SIA)主席許文輝接任執行主席。
到了2009年,公司被來自印度的Spice集團收購,改名Si2i。Si2i在2018年將立通原本的業務脫售給本地一家科技通信服務商。
蔡其樂本身離開立通網絡後幾個月,就應之前在大衆鋼鐵(Natsteel)任職時期的前老板洪光華之邀,加入另一家上市公司國際貿易(Intraco)。過後,他擔任曾在新交所挂牌的醫療器材制造商柏盛國際(Biosensor International)總裁。
2008年,他加入祥峰控股擔任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從此投身創投業。
問及他職業生涯最自豪的成就,他說,跟團隊一起努力打拼,將祥峰的管理資産規模從當年的1億8000萬美元發展到40多億美元,過程中栽培出一些優秀的公司,最值得他驕傲。
疫情讓經營者分出高下
日前,未來經濟委員會宣布進行結構重組,並委任16名新委員,蔡其樂是其中之一。
這一年來,冠病大流行對祥峰投資的起步公司帶來考驗。
早在去年2月,祥峰就判斷這場疫情將持續至少12個月。去年3月集團跟這些公司舉行線上會議,要求他們不要假設危機會在短時間內過去,必須大力削減開支、保留現金,才能撐過去。
蔡其樂透露,疫情讓這些經營者分出了高下。一些公司只是被動地等著局勢好轉,較傑出的會主動根據局勢發展制定對策。
“例如,馬來西亞一家爲餐飲服務業者提供科技軟件的起步公司,因客戶受行管令限制,似乎沒有能力付錢使用它的服務。但它很快就推出新方案,協助客戶提供送餐服務,而不是坐在那裏期待明天會更好。”
這場疫情到底衍生出什麽問題待解決,有哪些科技方案可能應運而生,也讓蔡其樂有所思量。
他指出,現有的醫療模式是病患到醫院或診所求診,當中一些國家還特別仰賴大型醫院,一旦疫情暴發,整個醫療體系的負擔和風險將大大提高。許多國家包括新加坡和中國,都在思考醫療領域可能出現怎樣的變革。遠程醫療接下來可研發出哪些有作爲的科技方案,值得關注。
對未來工作模式的轉變,蔡其樂感受頗深。他自己認爲,職場上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就是遇到不懂或不清楚的事,馬上向同事或上司請教,因此人與人的直接溝通很重要。
問題是,如果居家或遠程辦公在未來繼續是主要工作模式,這種溝通難免受阻,恐怕會影響工作素質。這個變革過程會不會催生出新的科技輔助方案,值得留意。
對未來工作模式的轉變,蔡其樂感受頗深。他認爲職場上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就是遇到不懂或不清楚的事,馬上向同事或上司請教,因此人與人的直接溝通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