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上台之後,並沒有如外界預料的那樣,改善與中國的關系,這也讓此前很多分析家們大跌眼鏡。但是,拜登對華強硬的外交政策,最起碼從其上任這100多天來看,並沒有收到什麽效果。最近,就有國際問題專家喊話白宮,務必調整對華關系,放棄特朗普時代錯誤的對華政策。據參考消息網5月9日的報道,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馬凱碩教授在一次活動中就公開表示,拜登若要重回正確的對華道路,就必須做到“三個調整,五個改變”。
所謂的“三個調整”,主要是調整自己的認識,思考下美國的長遠利益是什麽、中國是否打算取代美國以及中美競爭誰勝誰負的關鍵因素是什麽;所謂的“五個調整”,則是取消對華制裁和加征的關稅、停止辱華、停止在台海挑釁、取消美日印澳“四國機制”、“真正重視”區域經濟合作,與中國“展開良性競爭”。
馬凱碩教授認爲,中國無意挑戰美國的霸權,美國爲何還要與中國對抗,這是沒有必要的,此外,即便美國真的打算與中國競爭,恐怕最終也會以失敗而告終,因爲白宮目前唯一所能依仗的,就只剩下軍事力量了,而決定中美競爭勝負的卻是經濟因素。周邊各國不會答應“兩手空空”的美國的遏華要求,而會選擇能夠提供幫助的中國。
應該說,馬凱碩教授的話還是很有道理的。目前,美國的確感覺到在遏制中國方面很有些“力不從心”,就連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承認,即便美國的GDP占到了全球的20%,但對于遏制中國還是沒有十足的把握,所以需要盟友。然而,盟友會追隨美國嗎?正如馬凱碩教授所指出的,並沒有,或者很難,亦或是“嘴上一套,背地裏一套”。
比如說日本,一方面積極參與美國的遏華戰略;另一方面,在對自己有利的時候,很快就加入了由中國主導的區域經濟共同體中,迫于中國的壓力,菅義偉首相也公開表示,不會軍事參與台海爭端,這明顯就是把美國當猴耍了。
再比如新西蘭,新西蘭是“五眼聯盟”的成員之一,但現如今,新西蘭挺身而出,強烈反對“五眼聯盟”變成“反華聯盟”,新西蘭外長強硬地指出,“五眼聯盟”的工作就是分享情報,沒有別的。
再比如德國,德國總理默克爾曾多次公開支持中國領導人提出的“多極化世界”的構想,並明確表示,德國乃至歐盟不會在中美兩國之間選邊站,默克爾也對中歐投資協定給予厚望,而歐盟也意識到這是一個崛起的機會。由于盟友們都拒絕和中國“劃清界限”,因此,布林肯也只能無奈地表示,“不是說完全不能和中國做生意”。
因此,美國想要遏制中國,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看似美國是一塊石頭,而中國是一根小草,但石頭是無法阻止小草生長的,這種磅礴的生命力,不是武力阻撓或拉盟友多領域挑起爭鬥,就可以遏制的。中國的複興符合全球大部分國家的利益,也符合美國人民的利益,美國需要認識清楚,霸權是不會長久的,這世上沒有永恒的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