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春晚的時候,低頭看了眼微博,然後就哭了。
再看不進去春晚。那邊的悲怆,這邊的繁榮,我理解這其中幾般,逆境中也要有歡樂穩定,但還是難受,因爲有人在受苦難,是同胞。
大家都在談論,替代性創傷,勸誡大家看得太多心裏難受就別看了。我同意,有些關心不能對改變産生實際上的效益,有些人是不具備承受創傷的能力的,化解不了在心中郁結,救不了別人還會向四周傳遞負面情緒,于事無補。
說到底,沒有誰能真的替代。
大多數民衆的悲傷和同情還是相對短暫的,不是說誰冷血和無情,只不過我們都是人,我們的生理構造會教學我們趨利避害,腦袋會讓你忘記,那些殘酷的記憶。
天災人禍面前,我們無助,但更深層的痛苦來自于在這肺炎下,在這網絡煮沸的輿論面前,我們看到人性中的搖擺不確定,僞善抑或是真惡,無法言明的群體無意識,道德綁架,還有那些實實在在的沒有道義的人類。
有些大的事情聊不了。
我就想聊點小的,說幾句心裏話。
實際上最近困擾我的,是大家對于“無聊”的娛樂和消費。
大家都主動把自己關在了家裏,這很好,大家意識都逐漸被提高,也很配合這次疫情的管控工作。
我也能理解大家消遣這般獨特春節的意圖,看了那麽多疫情的新聞,大家擔心也恐慌,負面的氛圍太多了,我們老百姓是真的想要點可愛輕松的娛樂內容啊。
所以網絡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調侃“無聊”的社交內容。
它們充斥著我的微博,我的朋友圈。還有很多朋友在微博日記下面留言的,說無聊說憋得慌,說不知道應該做什麽。
看到有人在家睡衣秀,有人無聊到開始數堅果,還有很多人無聊得四處口吐芬芳。我剛才就看到一篇文章題目是“2000萬無聊的中國網友,給武漢火神山當起了監工……”。
我也挺矛盾的。
一方面,我也覺得那些排解無聊的段子或真實的錄像文字內容是真的非常好笑,充滿了人事庸常的可愛。
另一方面,可我真實得無法理解無聊,因爲我反而覺得時間不夠用。我要做家務,打掃衛生,還要跟爸媽聊天,要操心疫情,還要看電影看書,抓緊這時間多給自己點閑暇的質量閱讀。
不想表達清高,但我真實的想法和矛盾就是如此。
也真的想問問,是真的無聊嗎?還是扮演無聊的社交輿論場讓你變得不無聊且有趣可愛?
我先來幫大家梳理一下,從積極的角度看待近況:
#TimeForAPause
這場疫情,意外得給我們所有的沖動和急躁,按下了一個休止符。
就在一個月前,我們從2019奔向2020的時候,我們卯足了勁要沖,要在2020有所作爲,我們蓄勢待發。
我們的社會強調速度和效率。
我們的成長和發展也是如此,我們想要成長得快,發展得快,不想要被同輩甩在身後,我們怕落後,落後要挨打。
快,當然也有弊端。
很多弊端已經暴露出來,比如對于契約精神的遵守,比如對于大自然的保護,又比如你忙于奔命卻忘了身體健康。
我們需要待在家裏少聚會外出,上班上學也都相應延期。我們所有的計劃都趕不上這可怕的變化,相信你們也真實得感受到了這場災難給自己的生活帶來或多或少的改變。
這個休止符,我們沒有計劃,但是它來了,它就在這裏了。
這難道不是一個可以好好自處,或者是陪伴家人的好機會嗎?
怎麽會無聊?
我寫過一篇文章:“這個世界太快了(樂)”
這文章當然一方面是想要針砭時弊,“娛樂致死”,社交網絡正在試圖娛樂化所有觸目可及的議題。
還有一方面那便是,快速消費時代下的商業/愛情還有其他,我想念“從前慢”。
昨天我跟媽媽說,我才回來四五天,我都感覺一個月過去了。
現在時間變慢了,但是大家不珍惜它了。
就這幾天我在微博上委婉得呼籲過很多次,這些可以待在家裏不用憂愁工作,不用社交的時間,完全是一筆計劃外的財富。
比起那些生病的人,比起那些醫護人員,那些前線的各崗位工作人員,我們在家裏有吃有喝,溫暖自足,而你還在“無聊”,虛度這光景,實在叫人覺得有些可惜。
可不想道德綁架,人各有專攻,不是說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要奉獻和犧牲。
這是多麽難得可以跟自己相處的時間,還是說現代社會中的我們,除了扮演自己的社會身份social identity,除了社交,除了出門玩耍打卡喝咖啡,就不會自處了?
主要是可惜。
#TimeForYourOwn
這是完全屬于你的時間。
有些習慣性擅于利用時間的人,他們一直在領跑,也許他們都不自知,但好的意識和習慣,讓他們不停得在前進,不斷領跑,他們不是機器人,但他們總是懂得邊緣化”無聊”的消遣。
雖然2020年才開始一個月,但:
有些人已經上了網課;
有些人兩天讀一本書;
有些人看了幾十部電影;
有些人跟自己相處,學會了傾聽自己的呼吸;
有些人自省了過往,調整裏自己的心理節奏;
有些人僅僅是認真的做了幾頓飯,柴米油鹽間體感溫馨;
有些人終于有時間了,跟遙遠的朋友視訊電話聊聊日常;
有些人扔掉了一些東西,然後又學會了接納一些東西;
有些人陪父母憶苦思甜,終于有機會教教他們用各種app,教他們怎麽用軟件找電影,終于有機會好好坐下說說心裏話,而不僅僅讓兩代人交流局限在“穿多點,別感冒”,“早點睡,別熬夜”。
跟父母關于思想的溝通,被太多人忽視了,因爲很多人會堅定得認爲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是時間和情緒成本太高的任務。
每年回來過年這幾天,鬧哄哄的,和父母真實有效的質量溝通時間能有多少,還有很多孩子可能根本也沒有想要跟父母進行深度溝通,他們怕不被理解,怕父母念叨,他們想要青春的刺激,不想要羁絆,不想要解釋,不想要背著代溝的成本跟父母雞同鴨講。
父母議題總是戳心,多說了幾句。
你可能看到這裏會說,我奔忙了那麽些時日,你現在還要我去學習,去照顧別人的情緒,去跟父母談心找不痛快?
我給自己的假期,叫做充電,而不是斷電。
不管充進去的是風景,還是知識,抑或僅僅是學會遺忘一些事情,都是收獲,不應該拘泥于種類和高低。
這次的宅,是“宅得其所”。
國家讓你宅。全家陪你宅。
你老媽不會嫌棄你懶在家裏不出門。
這麽大好的機會,看到這麽多人在被“無聊”這兩個字營造的網絡文化裹挾,我有些許難受。
但我也矛盾,因爲我也被娛樂著。
但你相信我,總有人一邊說著無聊,一邊在背後默默在努力。
到時候疫情遠去了,大家回到自己崗位,你發現自己傻樂無聊了幾十天,別人的“電量“已經遠遠趕超你。
想要在年後繁忙的工作學習中找出10-20天安心的宅?
怕是太難,太難。
#SocialMediaKills
在這場“無聊”的網絡文化背後,看到了每次社會性群體事件出現後,群體的contagious輿論傳染效應,說“無聊”的人越來越多,無意識的表達也越來越多。
無聊從一時的情緒,變成了群體現象。
因爲網絡的極度發達,大多數人都是無意識跟風,娛樂的話題總是占據上風,于是大家都開始娛樂這全國性的“無聊”文化。
我能真實感受到的,還有浮躁。
這個社會太浮躁了。
新聞像奇幻小說,醫院裏的故事讓人哭讓人痛,網絡輿論一會兒東一會兒西,個體意識被群體聲音掩埋。
好多人病了,醫生們去幫助他們了,
我們得閑了,但我們卻在大呼無聊。
這次的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不言而喻。你知道嗎,可能有人因爲這次疫情會失去工作,因爲他們在的中小企業可能會撐不過去。
而太多太多太多,在溫暖的房間裏的我們,憂患口罩,憂患眼前,無法解前線疾苦,亦不知此番無聊下去,精氣神哪裏找。
不在于這幾天,卻也可能在這幾天。因爲我們總是在重複自己。
不能永久的被娛樂氛圍的社交網絡牽著鼻子走啊。
#SpiritualHealing
魯迅寫于1918年到1924年的雜文集《熱風》中有這麽一段話,最近被大家廣泛引用: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
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
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
也可以在黑暗裏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不是每個人都能給災區捐很多很多錢,或者是捐贈很多口罩醫療用具,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偉大光榮,無私和奉獻,但至少中國青年的光亮,不應該被掩埋在這無聊的“無聊”消遣中。
棄醫從文的有魯迅,要救的不只是身,長久的,還有心。
一點點感想,看了可以就忘了。
也可以轉發出去。
(我這文章真的寫得招人討厭,我的矛盾也在前面闡述了,就總覺得要有點不一樣的聲音出來,就算那是煞風景的聲音,但至少能給可能麻木的心一點刺激。)
望疫情早日消散。
國泰民安。
mia liu
2020年1月30日 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