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中有兩個人成爲了後世津津樂道對象。
一個是殺神白起,而另一個就是“紙上談兵”的趙括。
對于長平之戰爲什麽趙國會戰敗,一般的說法是廉頗堅守不戰,秦國散布廉頗畏戰的謠言,最終使趙王任用“紙上談兵”的趙括,結果導致了趙軍戰敗……。
一場決定兩國命運的戰爭,會如此簡單?
並不是。
時間線回到公元前261年,趙軍在廉頗的帶領下接管了上黨郡,秦國對趙國宣戰。
爲什麽一個上黨郡會讓秦國做出這樣激烈的反應?
這得回到秦韓三年之戰。在長平之戰前,秦國一直在和韓國激戰,三年之中秦國動用了十余萬兵力,斬首韓軍五萬多人,攻城略地十余座,目的就是爲了切斷上黨郡與韓國的聯系。
上黨郡東連河北,西接陝西,是交通彙流之地,不止富饒,對于軍事而言是戰略重地。
韓國被秦國逼得山窮水盡,咬了咬牙,把上黨郡送給了趙國。
當時趙王丹非常高興。可有人也勸說過,上黨郡是秦國的肉,現在秦國三年戰韓國就是爲了吃這塊肉。我們把這塊肉給搶了,秦國必將對我們動武。
但面對上黨郡十七城,趙王丹怎麽也不忍心放棄。
在戰國時代野心並不是什麽貶義詞,相反一個國家的王,一生的任務就是開疆擴土。
而後果不其然,趙軍接收了上黨郡後,秦國派出了王龁作爲統帥對上黨趙軍發動了進攻。王龁曆經三代秦王,是秦國名將。
而駐守在上黨郡的是趙國的名將廉頗。
小時候我們聽過《將相和》的故事,裏面的將指的就是廉頗。
這個故事主要的內容是說什麽呢?
說秦國之所以不敢和趙國對戰,主要是因爲有蔺相如和廉頗。
言下之意就是廉頗很厲害。
廉頗爲將厲害嗎?
是厲害,不然也不能被稱之爲名將。但此時的廉頗面對王龁,他厲害嗎?
不厲害!
王龁兩個月攻破上黨郡十七城,廉頗只能率兵一路南撤,最終來到了長平。
我們看上黨郡有著城池作爲依托,補給線完整,勉強能算得上是耐攻之地。而長平地勢平緩,沒有天線依靠,顯然不是耐攻之地。
從而廉頗得到的反饋也來的非常快,在秦軍先頭部隊來到長平的第一戰,秦軍就攻破了長平的外圍防線。
趙軍被逼入了狹長河谷地帶不能動彈,此後長平之戰算是拉開了正式的序幕。
面對秦軍大部隊的逼進,廉頗避而不戰。以一個名將的心理,如果他有辦法擊敗秦軍,那麽不用說,避而不戰直接不成立。
選擇避而不戰,就是因爲廉頗找不到能夠戰勝秦軍的方法。
很多朋友認爲廉頗想的就是在長平拖垮秦軍。這樣的想法很好,但這樣的想法必須建立在有充足的後勤補給。
趙軍有充足的補給嗎?
沒有!
如果有的話,趙王丹就不會派遣使者到列國去借糧食,可最終一粒米也沒有借到。
趙國人緣這麽差?
並不是。
原因是此時長平的戰局,明眼人都知道是個死局,列國如此多的參謀,會看不到這一點嗎?
比如你去銀行借錢,銀行查了你的征信。知道你馬上就要破産,還有很多貸款沒有換,銀行還會被錢借給你。
軍糧已經短缺,廉頗作爲長平趙軍統帥,他知不知道?
如果說他不知道,那麽名將二字何以談得?作爲一國統帥,連自己國家的情況都不知道。
也就是說,廉頗知道沒有充足的後勤補給,但他依舊不出兵與秦軍決一死戰,他不過是在賭秦國也會遭遇後勤補給的困難。
秦國當時和趙國的國力已經不在一個等級,哪怕秦國戰前兩年剛剛遭遇災年,但趙軍還是比秦軍先斷糧,這就是差距。
看著65歲的廉頗企圖打持久戰,趙王丹很著急,他不能允許數十萬大軍在長平被活活餓死,從而趙王丹選擇了臨陣換將。並非所謂的秦軍散布謠言,才使趙王丹下了換將的決定。
而後趙括出場了!
由于“紙上談兵”這個典故,趙括與蠢材劃上了等號。但事實上趙括出生于名門之後,年少便一直以軍人的身份呆在趙軍之中。
其父趙奢是趙國名將,在趙惠文王時代趙括便跟隨趙奢參加過麥丘之戰和阙與之戰,當時趙括的軍職是參謀,兩戰皆勝。
從趙王丹的野心和對局勢看得如此清晰上來講,他不是一個無能的君主,他選趙括是有理由的。
趙國還有別的將領嗎?
還有。
但趙王丹那一刻最相信的人是趙括。
原因是趙括當時在軍中被衆多將領尊稱爲“馬服子”,不說他是個軍事大天才,但他擁有著豐富的對敵經驗和爛熟于心的兵法,用小天才來形容他也不過分。
也就是在這樣一種局面之下,趙括接手了長平死局。而對面的秦軍也易帥,王龁從主帥變成了副帥,接替他的人是武安君白起。
65歲的白起將一生奉獻給了秦國。
白起37歲成爲左庶長,領兵主攻韓國新城。
38歲東進之戰斬殺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
39歲進攻魏國,一舉奪取了魏國大小六十一城。
41歲攻打趙國奪取光狼城。
46歲伐楚,奪取上庸、漢水兩城。
47歲再次伐楚,連克五城,圍困魏都。
48歲攻陷楚國都城郢,一把火燒了楚王的墳墓夷陵,楚國一蹶不振,白起獲封武安君。
52歲率軍攻打救援韓國的趙、魏聯軍,斬首十三萬。
61歲韓國陉城,連陷五城,斬首五萬。
63歲白起攻占韓國,斬斷了上黨與韓國之間的通道。
65歲白起站在了長平戰場之上,望著數十萬秦國兒郎。這場決定戰國風雲命運的戰爭,是時候劃上句號了。
白起這邊已經知道了趙括替換了廉頗,而趙軍這邊由于被困情報的缺失,並不知道白起已經來到了長平。
當然,最重要的是,趙括接手的戰場是陣地已經丟失了一半且後勤無法保障的殘局。
趙王丹讓他來到這裏,不是讓他像廉頗一樣守下去。因爲守下去,趙軍士兵得活活餓死。
從而來到長平之後,趙軍與秦軍爆發了東壘戰役,結果白起攻陷了東壘。這場激戰實際上是不得已而爲之,秦軍此時對趙軍有著心態上的壓制,秦軍可以繼續圍著你,而趙軍則想要速戰速決。
東壘丟失之後,趙軍被圍在了河谷地區動彈不得。白起的出現,使趙括放棄了原本決定主攻的策略,他采取用了廉頗的保守策略。企圖賭一個未知的奇迹,賭或許有列國原因幫助趙國,借糧食給趙國丹,亦或許賭秦國發生巨變……。
但趙括決定和廉頗一樣賭未知的時期發生的時候,一切似乎已經注定了。在長達46天的圍困期,趙軍在斷糧中不得不自相殘殺。
此後在外援無望之下,趙括終于做了一個決定,以自殺性沖鋒作爲突圍,趙括披著長袍沖在了最前面。
長平之戰終于落下了帷幕,數十萬趙國兒郎就這樣慘死在了長平戰場之上,這場戰爭秦國迎來大勝,趙國從此被削弱,白起成爲了著名的殺神。
而沒有人去理會趙括這個沒有能夠力挽狂瀾的趙國將軍,一個30多歲的將軍,死在了沖鋒的路上,曆史如果給他機會,誰又能夠保證他不能成爲趙國的一代名將呢?但曆史偏偏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在白起長袍飛揚之下,多少人白骨累累,並不缺趙括這一個將軍。然而曆史偏偏給了趙括一個死局,攻也是死,守也是死。
這樣的死局,哪怕讓韓信提前出生,也無法挽回失敗。
所以說,有時候我們不能光聽別人怎麽說,要懂得自己去看。有時候別人給你講曆史,只會往大的層面去講,但如果不細窺細節,那麽這段曆史講出來是沒有靈魂的。
比如上面長平之戰,爲什麽趙軍不能守下去,如果不聯系到後期補給,我們不會知道趙王丹臨陣換將的用意。
有人問我看什麽曆史書比較好,我一般給他推薦《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不僅僅只是一本曆史書,它更是一本權謀之書,讀懂了《資治通鑒》,無論是學習、工作,甚至談戀愛都能夠遊刃有余。
從宋朝開始,《資治通鑒》便是帝王之書,裏面有著帝王的馭人之術。一代明相張居正甚至以該書爲藍本,爲萬曆皇帝編寫教科書。
當然,原版的《資治通鑒》是文言文版的,沒有很好的文言文基礎,閱讀起來會非常吃力。從而不二特別爲大家帶來了這一套《白話資治通鑒》。
這套《白話資治通鑒》是由27位台灣大學、國立師範大學教授、學者合譯而成,花了整整三年,逐字逐譯,最大程度上還原了原文的本義。
當然,書好是一方面,價格也非常好。一套十本,原價是498元,現在雙十二在頭條團購只需要208,對于曆史愛好者而言,入手一套非常劃算。
只要大家能夠將這套書讀一遍,那相當于經曆了1300多年的權謀之旅。讀懂古人的權謀,出入社會少走一些坎坷路。
這套書不止成年人能看,初中生高中生也能看,送人也非常好,送人書籍是文化涵養的象征。
親們可以點下面的橫條購買。我們一個禮拜已經賣出了4000多本,現在庫存數量已經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