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二戰時期,德國占領克裏米亞半島後就動工在刻赤海峽修建一座4.5公裏的鐵路大橋,主要爲了支援高加索戰役,而主持這個工程的正是著名的納粹禦用建築師斯佩爾。大橋于1944年完工,但德國在次年戰敗投降,這座橋也因橋墩被撞毀而無法通行。
蘇聯時期,赫魯曉夫將克裏米亞“移交”烏克蘭,修橋計劃也隨之擱置。蘇聯解體後,因俄烏分家,大橋建設計劃一直淪爲紙上談兵。俄烏關系改善期間的2010年,兩國簽署了有關興建大橋諒解備忘錄。
隨著2014年克裏米亞“加入”俄羅斯,普京下令全力改善克裏米亞半島與俄羅斯的交通接駁,重建大橋的願景得以加速進行。由于受到西方制裁和施工難度過大,俄羅斯放棄了海峽隧道方案,最終選擇跨海大橋方案進行重建。
克裏米亞大橋建成後,不僅是俄羅斯最長的大橋,還將取代葡萄牙的瓦斯科達伽馬大橋成爲歐洲最長的橋梁。作爲對俄羅斯“霸氣”的反擊,西方百般阻撓克裏米亞大橋的重建。歐盟認定其爲“違章建設”,參與建設的企業也被歐美列入黑名單。
2018年5月16日,克裏米亞大橋的汽車橋梁率先落成通車。雖然並排的鐵路橋梁仍在施工中,總統普京仍親自駕駛大卡車通過大橋,不知是在慶祝大橋通車還是在向西方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