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華爾資
(系列六之三)
馮嘉年
近年,全球不少富豪都來本地設立家族理財辦公室,促使金融機構紛紛擴大財富管理業務搶占商機。
當中,中國企業家南來設立“家辦”更是蔚然成風,成爲圈子裏的新興時尚。
本期“東南亞華爾資”系列報道,了解新加坡爲何成爲他們管理境外資産的熱門地點。
37歲的趙洪影三年多前帶著當時3歲的兒子來新加坡考察居住和教育環境,很快就爲他報讀國際學校聯合世界學院(United World College),明年將入學。
她的家族在中國從事私募投資和企業並購重組,以北京和深圳爲據點,也在香港置産。她原也考慮讓兒子到香港就學,不過相對于那裏普遍講粵語及使用繁體字的環境,新加坡中英雙語並重,更接近理想。
孩子教育大計確定後,她也來新定居,在2019年將香港的部分資産轉到本地,成立單一家族辦公室(Single Family Office)。
家族辦公室是企業家族設立的公司,集中管理家族財富、投資和傳承規劃,在大中華地區普遍稱爲“家辦”。
趙洪影接受《聯合早報》采訪時說:“我在這裏設立家辦,首要原因是資産保值和安全。同時,新加坡是東南亞經濟高地,從這裏俯瞰東南亞,能抓到很多投資機會,包括一些高科技公司,在新加坡會比中國接觸得更多一些。”
近年來,跟她一樣來本地設立家辦的中國企業家顯著增加,但多半低調,媒體曝光不多。
少數廣爲人知者如海底撈聯合創辦人張勇和舒萍夫婦2018年入籍新加坡後,連續幾年蟬聯我國首富,難免特別受矚目。據報道,舒萍2019年在本地設立了家辦Sunrise資本管理公司,是唯一股東和董事。
疫情年家辦數量大增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估計,本地截至去年底約有400個單一家辦。
星展私人銀行(DBS Private Bank)財富規劃、家族辦公室與保險方案區域總監李文修說:“過去三年,大中華區客戶每年都取得雙位數增長。我們重點部署資源抓住這塊市場機遇,有信心未來五年能維持這個勢頭。”
三年前,星展的大中華區家辦客戶約占總數25%至30%,如今已增至45%,比重最大。其余35%來自東南亞,歐美及其他地區則占20%。
華僑銀行(OCBC)旗下私人銀行新加坡銀行(Bank of Singapore)大中華與北亞財富規劃主管何玉儀向《聯合早報》透露,該行2020年的新家辦客戶總數是2019年的三倍以上。當中,大中華區尋求來新設立家辦的客戶自2019年以來增長了三倍。
看到龐大潛能,華僑銀行行政總裁黃碧娟上月底在常年股東大會表示將顯著擴大家辦業務。
本地專爲家辦提供法律、稅務和資産管理等咨詢服務的曙光至尊家族服務集團(SG Royal Group)創辦人徐欽實向《聯合早報》透露,公司2019年協助10多名客戶處理設立家辦事宜,包括趙洪影家族。
2020年初疫情暴發,飛行往來不便,他原以爲業務將大跌。沒想到下半年疫情好轉,有更多富商飛來新加坡,從去年7月到現在有60多人探討設立家辦,七成以上來自中國。他們起始投放的資産介于1000萬至2000萬美元。
源自中國的財富管理咨詢公司德安咨詢去年9月才正式在新加坡設點,半年多來已協助10名中國客戶來新設家辦。德安的最低資金要求是500萬新元,該公司董事陳卓指出,這是客戶在短期內可輕易調動的資金,客戶的真實財富遠遠超過,一般在營運上軌道後再逐步增資。
陳卓透露,還有不少人正在計劃,當中一些想安排家人或小孩過來,須親自來考察一段時期才確定,但疫情畢竟影響了跨境往來,隔離要求對他們日常工作有影響,多少造成計劃延緩。
政策優勢近年更突顯
業者點出,中國家辦在本地數量突飛猛進,主要是我國的稅務和相關法律的優勢近年更加突顯,讓他們可對資産規劃進行“超前部署”。
李文修說,全球多國2017年至2019年間陸續采納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制定的通用彙報准則(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後,原先在英屬維珍群島、開曼群島等地注冊公司管理資産的優勢也消失,而且要繼續歸類爲當地繳稅居民,還須聘用當地雇員及符合當地實際營運的條件。
他說:“這個准則的生效帶來了根本性的轉折。不少人意識到新加坡是更理想的駐足地。第一,這裏的格局是上台面的;第二,如果資産規模夠大,可申請永續的稅務減免。”
徐欽實也透露,正是通用彙報准則落實後,他的中國客戶在2019年顯著增加。
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框架下設立家辦,可在所得稅法令第13R和13X條文下申請稅務減免。單一家辦的設立,也無須取得當局頒發的資本市場執照(Capital Markets Services License),管理資産者也無須相關金融專業資格,即可申請本地工作准證。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的全球投資者計劃(Global Investor Programme,簡稱GIP)也設置管道讓外地企業家來本地設家辦,不過淨可投資資産須至少2億元。
經發局家族辦公室發展組副總裁陳朝受訪時透露,通過GIP設立單一家辦者目前僅占少數。
爲了加強新加坡對家辦的吸引力,金管局和經發局在2019年組成家族辦公室發展組。陳朝指出,這個策略聯盟通過打造有利的營運環境、深化各專業領域的能力及強化單一家辦跟本地與國際市場的聯通,推動整個家辦生態體系的發展。
除了政策利好,我國司法的獨立性在國際社會受到認可,也是一大優勢。
智闊法律(Zico Insights Law)董事邱洋博士透露,最近處理的一宗國際項目,交易雙方都不是新加坡機構,交易也完全不涉及本地,但雙方仍堅持交易文本以新加坡法律爲基礎。“這是因爲他們認爲本地法律更務實、可測、透明、穩定和中立。”
本系列下期(5月30日)將剖析中國電商巨頭搶占東南亞市場的趨勢。
圈子文化加持新加坡聲望
趙洪影2019年在新加坡設立家辦,剛開始時因爲業務必須到處飛,並未完全專注運營。
之後一年多因爲疫情,她長居新加坡,反而加速了家辦的運轉。近期,她進一步和幾位同樣在這裏有家辦的中國友人探討聯合成立一個可變動資本公司(variable capital company,簡稱VCC),打算集合資金一起投資。
趙洪影說:“我們打算集合1億美元左右,做一些私募和風險投資。每個項目投資額500萬至1000萬美元左右。”
我國政府去年1月正式落實VCC架構,家辦也可采用。
VCC可以單一基金形式設立,也可由兩個或以上的子基金組成,分開持有各自的資産和負債,在資産和風險管理上提供更大靈活度。
此外,VCC也不必公開股東名單,投資者可保有隱私。
徐欽實和李文修都指出,中國富人之間都有自己的社交圈子,近幾年不少前來設立家辦,很大程度上就是受這種圈子文化的助長——有一人來到本地考察和落實後,新加坡種種優勢即在圈子裏口耳相傳,吸引更多人陸續前來。
徐欽實說,家辦在VCC架構下享有同等稅務減免,又可讓同一圈子結合資金,以更大規模投資,具有吸引力。
李文修進一步指出,VCC對家辦進行私募投資特別有利。一些中國客戶就向他透露,圈子裏不少朋友正計劃前來。這些企業家已從以上市公司經營者爲主,逐漸擴大到從事私募投資的人士。
他說:“私募投資一般涉及一組投資者,在一般公司架構下,所有股東的風險將捆綁在一起。VCC架構則可在法律上把股東各自的風險進行很清晰的切割。”
財富創造與管理 新港相輔相成
中國企業出境,香港是首選資本市場。香港交易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香港挂牌的中企H股及紅籌股市值逾12萬億港元(約2萬億新元),占香港股市總市值逾23%。至于企業家的財富管理首選,新加坡和香港可說並駕齊驅。
華僑銀行旗下的新加坡銀行總部在新加坡,並在香港和迪拜設點,大中華區客戶由新港兩地共同服務。對于兩地相對優勢,常駐香港的何玉儀說:“香港優勢在于資本市場蓬勃,很多客戶都尋求香港專家幫他們管理資産。新加坡的優勢則是出台了特定稅務優惠。”
星展私人銀行的李文修說,香港在上市公司方面做得很好,至于家辦領域,之前在策略上未精准瞄住,直到最近方開始探討。相比之下,新加坡更有前瞻性地布局發展家辦領域。
他強調,香港市場對新加坡發展家辦其實起相輔相成作用,因爲香港吸引中企上市做得紅火,之後才産生龐大的境外家辦需求。
若香港沒做好這塊市場,中企都在國內上市,境外私人銀行可服務的客戶和資金將受限。
至于香港近幾年政治和社會劇烈變動,是否爲新加坡帶來相對優勢,趙洪影受訪時坦言,自己和家人講普通話,近幾年到港時確實感受些許壓迫感,若兒子在那裏就學,她並不完全放心。
她說:“將部分資産投放在境外是中國企業家都有的需求,我們也須支付小朋友的教育和家人的生活等等。
雖然中國經濟發展很好,但在境外配置一些資産比較理想,不能完全在中國。而確保這些境外資産的安全,也是我來新加坡的主因。”
對于外界普遍觀察到中國政府正加強對香港的整體影響力,是否對兩地的相對發展帶來影響,德安咨詢的陳卓直言,在香港股市的層面,影響是正面的。中港繼續緊密相連,將有更多優秀的中企赴港上市。
至于企業家資産的層面,陳卓指出,當涉及到稅務框架,一般看法是香港的法規會逐漸受中國更多影響。“他們對現有法律體系不是那麽確定,回歸50年後是否會有改變,而這涉及到財富的傳承。從這點來考慮,新加坡的環境相對穩定。”
中國資金漸活躍于東南亞投資圈
冬海集團(SEA Group)、雷蛇(Razer)、Grab、Gojek和Tokopedia等東南亞科技公司近幾年崛起,引起中國企業家對本區域濃厚的投資興趣。
淡馬錫旗下的創投公司祥峰控股(Vertex Holdings)三年前爲東南亞基金集資時,獲得兩名較早來本地定居的中國超級富商注資。
祥峰控股總裁蔡其樂向《聯合早報》指出,本區域的創投市場就像15年前的中國那樣步入高速增長期。
冬海和雷蛇等成功上市的例子讓中國富商看到可從創投基金獲利退場的潛力,因此願意投錢進來。
星展私人銀行的李文修也說,新加坡本身不大,中國家辦以這裏爲基地,投資展望是面向整個東南亞市場,希望在中國以外也打出一片天,星展的區域網絡因此顯現優勢。
新加坡銀行的何玉儀說,銀行以新加坡爲總部,可爲家辦客戶提供本區域獨有的投資管道,包括對沖基金、私募股權、直接投資和房地産,也能從亞洲人的角度了解他們的需求和目標。
經發局的陳朝指出,外國企業家設立家辦,擴大了本地起步公司、商業發展項目及投資基金的耐心資本(patient capital),許多本地公司也獲益于這些成功企業家的指導。
據蔡其樂觀察,新近移居本地的中國富商目前主要還是投資在D輪以後或更成熟的企業,早期投資的圈子仍未見到太多他們的身影。
他說:“他們主要是通過私人銀行的管道投資在較成熟企業,畢竟初到本地,還未建立深廣人脈和網絡,還需要時間摸清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