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雲舟 報道
政府就如何改善建築物內的空氣流通和室內空氣質量提出建議,並強烈建議大樓和設施業者遵循指導原則,遏制冠病傳播。
新加坡建設局、國家環境局和衛生部昨天更新了去年5月推出的一套技術性指導原則,加入自然通風場所應如何加強空氣流通的建議。
當局說,咖啡店、濕巴刹和宿舍等自然通風場所內部的空氣較少流通,建議業者采用風扇和排風扇等方式,加強通風效果。門窗應時時打開,風扇應置于窗前,向外吹風,促進空氣對流。
洗手間和廚房的排風扇應開至最大,排風扇周圍的窗口和後門等也應關上,避免空氣回流。
爲加強空氣流通,業者也可考慮在窗上裝置排風扇。在通風不好的空間還可把空氣供應和排放系統對齊,使空氣單向流通。
除了自然通風場所,指導原則也對密閉場所的通風管理提出建議。首先是空調不具備機械通風功能的密閉場所,如使用分體式空調機(split unit)的零售店,當局建議業者盡可能常打開門窗,讓室外新鮮空氣流入,門窗打開時應關閉或減少使用空調。
業者可考慮在傳播風險高的密閉空間,裝置便攜式空氣淨化器。這些淨化器應配有高效微粒空氣(HEPA)等過濾器,去除空氣中病毒氣溶膠(aerosol)。
指導原則強調,使用便攜式空氣淨化器應只作爲臨時措施。“淨化空氣不能替代適當通風。由于便攜式空氣淨化器無法去除表層感染,表層的定期清理和消毒工作也應繼續。”
其次,辦公樓和商場等空調系統具備機械通風功能的密閉場所,則應將空調的新鮮空氣進氣量調到最大,及減少室內空氣再循環。這些場所每天在人員進入前,也應把室內空氣排出。
上述建議並不適用于工廠生産區、醫院、綜合診療所和實驗室等特定場所。
建設局、環境局、衛生部和陸路交通管理局昨天在聯合文告中說,良好的通風將避免病毒氣溶膠在空氣中積聚,減少公衆接觸到病毒的風險。
除了室內空間,巴士和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也通過機械操作或自然通風保持空氣流通。“良好通風系統、加強清理和消毒,以及乘客嚴格遵守戴上高過濾功能的口罩和不說話等規定,將減少乘客接觸到病毒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