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部兼通訊及新聞部政務部長陳傑豪說,使用線上平台提供“打包”選項,將會是小販在數碼轉型進程中跨出的另一步。
政府有意與公共和私人領域夥伴攜手合作,探討如何協助本地小販更好地采用線上送餐和電子訂餐平台。
通訊及新聞部長兼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昨天在面簿貼文說,她已將協助小販進一步采用數碼科技的任務交給國家發展部兼通訊及新聞部政務部長陳傑豪。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兼交通部高級政務部長許連碹博士也會與陳傑豪及各界夥伴合作,探討如何在這方面支援小販。
楊莉明說,隨著更多人留在家中並上網訂餐,這種新興的用餐形式也會給小販們帶來挑戰。除了提供電子付費選項,很多小販也須要考慮爲顧客提供電子訂餐服務。
許連碹也指出,冠病疫情加速了使用線上遞送服務的趨勢,其中包括送餐服務。她說,爲了幫助小販跟上這股趨勢,國家環境局去年已撥款協助他們應付使用送餐平台或第三方物流夥伴服務的費用,讓他們送餐給顧客。
超過1300名小販已獲當局提供的500元津貼,用來應付采用送餐服務的成本。
六成攤販已提供電子付費
陳傑豪說,本地小販適應能力強,有韌性,很多都已在檔口提供SGQR電子付費選項。他說:“使用線上平台提供‘打包’選項,將會是小販們在數碼轉型進程中跨出的另一步。”
在攤販數碼化轉型計劃下,本地1萬8000名攤販中已有約六成提供SGQR電子付費選項。全島也有1000名數碼大使爲公衆提供科技方面的協助。
小販:平台收費高吃不消
三巴旺山熟食中心小販許振炳(71歲)三年前曾嘗試使用某送餐平台,但他說,須付給平台的費用高達訂單的33%,讓他吃不消,後來只好停用,改用無須支付額外使用費的WhyQ送餐平台。
他說,科技其實不是問題,他懂得如何使用這些平台,但問題是他在小販中心賣雞飯,價位不高,送餐平台若抽取高額傭金,對他來說根本無法應付,而且還得等兩周後才能領到錢。
許振炳也說,送餐員抵達檔口後,他得在20分鍾內將食物准備好。碰上剛好有人龍的時段,如果還要應付送餐平台的訂單,有時他會忙不過來,壓力很大。
他認爲,如果付給送餐平台的費用維持在訂單的一成以內,他還可以考慮接受,但不知道政府是否有意在這方面協助他們分攤費用。
武吉知馬巴刹與熟食中心小販李德明(57歲)目前使用Foodpanda、GrabFood和WhyQ三個送餐平台。他說,一年多前開始使用時,他遇到不懂的就問其他小販或女兒,不久後就上手了,使用這類平台後,生意額也有所增加。
但他說:“我理解有些較年長攤主擔心,使用這類平台,錢不懂有沒有進賬,有的也不會用QR碼讓顧客付款,但線上訂餐是大趨勢,我們得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