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除了中國以外,新加坡是唯一的另一個華人爲主的國家。全國接近3/4的人口都是華人,而由于從小接受英式教育,很多華人都是精通華文和英文兩種語言。但或許很多人不知道新加坡的是,新加坡的國語竟然是馬來語!在新加坡除了新加坡的馬來人,大部分其他種族對新加坡的國語不是一竅不通,就是只有非常基本的溝通水平。至于馬來語爲什麽是新加坡的國語?讓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新加坡曆史
1819年,在萊佛士占領新加坡之前,新加坡還是屬于現在的馬來亞半島的柔佛州,所以,當時的新加坡是馬來亞的一部分。不過,在整個馬來亞半島被英國殖民之後,新加坡也就被納入了英屬馬來亞(The British Malaya)的範疇。這樣以來,新加坡人也就名正言順地成爲了馬來亞人。但是新加坡並不受馬來亞半島任何一州的管轄範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全世界的殖民地獨立運動此起彼伏,東南亞的馬來亞半島也不例外。新加坡人民當時所要爭取的是馬來亞獨立並建國,但是,從來沒有人提出要建立“新加坡共和國”,因爲在當時那是不可能且不現實的想法。
新加坡國語
1950年代,關于馬來亞半島獨立以後采用馬來語作爲國語的議題,被馬來亞各黨派提上日程,並且獲得了馬來亞半島各族同胞的熱烈歡迎!就這樣,學習馬來語的國語運動在新加坡也就如火如荼地開始了。各種新加坡的民間團體,包括校友會、職工會等都開設了大大小小的馬來語學習班。就連新加坡各種報紙雜志也紛紛開辟馬來語專欄,推廣學習馬來語的熱潮,各種機構編撰和出版馬來語的詞典。就連南洋大學也開設了馬來語文科,培養雙語人才,還出版了馬來文期刊,例如《馬來語月刊》、《國語月刊》等。就這樣,新加坡學習國語的熱潮,在1963年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後,也達到了高峰!新加坡華族的馬來文專家,也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誕生的,他們也是推廣馬來語國語運動的先驅!
小結
新加坡之所以選擇馬來語作爲國語,並非偶然,而是曆史必然的選擇。雖然,新加坡脫離馬來亞聯邦,獨立建國屬于曆史偶然,但是,在當然區域形勢下,馬來語在馬來亞半島比英語更加普及通用,也容易掌握,雖然沒有英語的國際化,但是馬來語已經在馬來亞半島的馬來人、華人、印度人之間成爲了溝通最主要的橋梁。而且,馬來語與印尼語非常相似,所以馬來語基本上是東南亞地區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也是人數使用最多的語言。不過,隨著中國和美國逐漸成爲世界經濟的領導力,新加坡經濟的發展和騰飛必然離不開與這兩個國家的交流,英語和華語在新加坡逐漸占住C位。馬來語多數在軍隊口號中使用,日常生活中一些新加坡老人也會用馬來語交流,但是年輕的新加坡華人,恐怕除了國歌基本都不太會。不過,馬來語依然是新加坡的國語,只是很多新加坡本地人不太懂而已!慢慢在生活和工作中被冷落在一邊!
華語逐漸在新加坡占據重要地位
雖然新加坡有四種官方用語,但是在新加坡住過的人還是知道,在新加坡處于主導地位的還是英文和華語!一直以來,比中國人更懂西方,比西方人更懂中國。”這一直是新加坡這個小國引以爲豪的優勢。然而,隨著世界格局和全球經濟發生一系列迅速而又深遠的變化,新加坡的雙語優勢正在面臨考驗和挑戰,培養更多的雙文化人才更是刻不容緩。許多新加坡人都通曉華英兩種語文,對中西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新加坡要繼續培養精通雙語和雙文化的國人,保持新加坡的競爭優勢。
新加坡雙語政策的現狀是怎樣的?雙文化人才對新加坡的重要性又如何呢?
英語的地位不會被取代
作爲一個多元種族和文化的國家,新加坡有著特殊的曆史和國情。
雖然華人是新加坡第一大種族,法定國語是馬來語,可是無論是馬來語或華語,都不是各族都必須學習的第一語文。新加坡的第一語文是作爲行政語言、通用語言的英語。《聯合早報》評論員張從興指出,當年建國諸賢之所以決定以英語爲行政語言和通用語言,一方面是因爲英殖民地政府留下來的典章制度都是以英文書寫,同時英語也是國際通用的商業用語,有極大的經濟價值。加上它並不是各族的語言,讓各族一起學習英語也不會觸及敏感的種族問題。
當今世界,英語是各種國際組織和跨國公司的通用語言,有分布極爲廣泛的使用者,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其地位很難被取代。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在《福布斯雜志》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英語成爲主要國際用語是曆史的結果。大英帝國先是通過17、18世紀的殖民化,然後是它在工業革命的領導地位,把英語傳播到世界許多地方。接著,美國的經濟優勢和政治領導讓英語成爲今天許多國家的第一或第二語文。要這些國家轉而使用其他語言,會是艱難和充滿問題的。李光耀繼續指出,華語很難取代英語成爲世界上最重要的語言。華語雖然是最多人的母語,但使用者幾乎都在中國。並且,與字母文字不同,由象形字和表意字組成的漢字,對于世界上其他人來說太難掌握。
常被用來和新加坡做比較的香港,近來英語水平亮起了紅燈。一項最新公布的調查發現,香港人的整體英語水平今年在國際上的排名較去年大幅下降,甚至有被上海、北京超過的勢頭。對此,香港立法會議員田北辰指出,近年香港很多業務與中國大陸有關,普通話比英語更搶手。但是香港不能爲了背靠中國大陸而放棄國際市場,因爲香港作爲跨國公司進入大陸市場的跳板,應該吸引更加跨國公司來港,否則會被邊緣化,被上海超越。
新加坡人的英文水平雖然強于香港人,但也不是高枕無憂。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出國留學,其中很多人從年幼時便接受英美教育。即便是留在中國國內的年輕人,也有很多英文不錯。在去年11月聯合早報舉行的國是論壇上,人林少芬就表示,能說流利英語的中國年輕人,對本地雙文化人構成的競爭最爲激烈。
華語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與英語相比,華語在新加坡面對的困難和挑戰要大得多,但同時也擁有機遇。
放眼世界,世界是這樣一番景象,很多國家正在掀起“漢語熱”。隨著中國的崛起,歐美國家學習中文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英國學者馬丁·雅克(Martin Jacques)就曾向澳洲人建議,將漢語列爲學校的必修課。馬丁·雅克指出,一個語言的地位取決于國家力量的支持,漢語遲早會成爲本區域與英語並駕齊驅的通用語,作爲中國近鄰,靠中國市場吃飯的澳洲人,沒有理由不學漢語。
在《新加坡華語再生的契機》一文中,南洋理工大學黃金輝傳播與信息學院終身榮譽教授郭振羽對新加坡的華語的未來給出了樂觀的判斷,他指出,當今影響華語和華文的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國崛起,華文的地位和功能爲世界公認。在新加坡,固然有些自覺身受華文之苦的家長和子女,視華文華語爲毒蛇猛獸,但是也有更多的家長,注意到華語的重要性,將幼齡子女送到雙語幼兒園學習。郭振羽說,今日華語華文固然還是舉步維艱,但是已走過最黑暗坎坷的一段路,新加坡不會成爲一個純講英語的單語社會。
語言不等同于文化
對于任何一門語言來說,作爲交流媒介的工具屬性只是一部分,它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才是真正博大精深之處。
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事務處前主任許振義指出,雙語教育雖然對母語的普及作出貢獻,但語言的總體掌握水平卻出現了下降,學生將來進入社會,其母語水平能否應付工作,情況不容樂觀。國大中文系教授周清海也指出,語言能力的問題和文化的問題,是同等重要的。華語區的華文教材在文化方面也應有共同的內容,這樣才有利于華語區之間保留共同的文化認同,才有助于華語區之間的交際往來,也才有利于華語走向世界。
在2012年的“通商中國獎”頒獎禮上,建國總理李光耀曾說過:“雙語政策是簡單的,雙文化人才卻很難找到……所以,我希望新加坡能培養一批那樣的人,可以代表我們跟中國來往。” 他指出,新加坡華人與中國華人雖然有著相似語言背景,但彼此在語言涵義和深層文化方面卻有極大差異。新加坡人若要成爲雙文化人才,除了要了解華語這門語言,更可能需要長期住在中國,包括到中國念書和工作,才能了解中國真正文化。
多年前,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董事會時任主席胡以晨在談到華文教學時說,外部環境對雙文化人才的重視,使華文教學能適時抓住中國正在崛起的大趨勢,將課程設計得更有創意、更針對性、內容也更有水准。他指出,語言是工具、文化是思維,在充分掌握英文和華文溝通能力的基礎上,對東西方文化有著深刻的認識,才能在思維上也左右逢源,做到“兩腳踩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
今年的通商中國青年獎,頒給了本地著名歌手林俊傑。他也是繼孫燕姿後,第二個獲頒此獎項的音樂人。副總理張志賢表示,希望林俊傑的成就能激發更多本地年輕人學習中文,同時促進新中兩國年輕一代的文化交流。孫燕姿、林俊傑在兩岸三地家喻戶曉,陳哲藝的《爸媽不在家》金馬獎大放光芒,作家英培安的文學作品屢受肯定,這些都展現了新加坡的文化軟實力。南大郭振羽教授指出,在大中華文化圈中,新加坡雖處于邊緣,但並不缺席。
雙文化人才培養至關重要
要知道,隨著中國的崛起,很多專家和學者提出了諸如“G2”、“中美共治”這樣的觀點。新加坡雖然是小國,但作爲中西文化交彙的橋梁,在這個新時代裏其實大有可爲。雙語雙文化的人才培養工作需要得到進一步重視。時局變化之迅速、人才競爭之激烈、文化內涵之豐富,都時時提醒人們,要謙遜、好學、勤勉、拼搏。唯有如此,才能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