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可揚 許宇翔
英語已取代華語成爲新加坡人家中最常說的語言,但人口普查也發現,本地最常說英語的家庭當中,有87%在家裏也說第二種語言。
統計局在“2020年全國人口普查”第一批數據時指出,本地五歲以上居民人口當中,有48.3%家中最常說的語言是英語,這比10年前的32.3%高出16個百分點。與之相比,在家中最常說華語的本地居民從10年前的35.6%下降至29.9%,這意味著英語取代華語成爲新加坡人家中最常說的語言。
最常說華族方言的本地居民比率也從10年前的14.3%下降至8.7%,常說馬來語的居民減少3%達9.2%,淡米爾語也從3.3%減少至2.5%。
統計局也在去年的人口普查中首次統計居民在家中最常說的第二種語言。調查發現,本地最常說英語的家庭當中,有87%在家裏也說第二種語言,這些語言包括華語(56.1%)、馬來語(13.5%)、華族方言(7.2%)、淡米爾語(5.1%),以及其他語言(4.9%);只有13.2%在家裏只用英語一種語言。
通曉多種語言居民增加
本地15歲以上居民的識字率略有增長,從10年前的95.9%增加至97.1%,華巫印三大族群的識字率分別爲96.8%、97.9%和98.4%,三者不相伯仲。
通曉多種語言的新加坡人也有所增加。15歲至34歲群體當中,能夠用兩種或更多語言閱讀的人,有超過九成,35歲至54歲也超過八成。至于55歲及以上的群體,只通曉單語者占了一半,比10年前少了11個百分點。
華巫印三大族群當中,同時通曉英語和各自母語的比率也有所增加。馬來族同胞同時掌握雙語的比率從10年前的79.4%增至82.8%,同時掌握英語和淡米爾語或馬來語的印族同胞則增加3%,達58.2%;華人則從10年前的58%增加至62.3%,4.3個百分點的增幅在三大族群當中是最高的。
學者:提高國家競爭力 進一步加強國人雙語能力
此外,仍有17.3%的華人只通曉華語,這個比率也比只會馬來語的馬來族同胞(9.4%)和只會淡米爾語的印族同胞(3.2%)來得高。
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胡月寶副教授受訪時指出,教育部和學界2004年開始高度關注本地家庭用語逐漸傾向英語的社會語言現象,2020年人口普查結果某種程度上是意料中事。
新加坡學者鼓勵家長在家講華語,最起碼幫助孩子打好基本的口語基礎。(法新社)
她說,2010年的母語教育改革提出“樂學善用”的理念和具體落實改革的方法,並跟著語言環境的改變來調整與配合,這包括融入更口語化、生活化的教材,以及采用更真實、更多元的本土生活題材等。
她指出,雙語能力已是人才競爭中的必備能力,目前新加坡在這個方面還是做得比較好。“能掌握多過一種語言的人口提高到74.3%,這在世界上是極少有的。往後的思考應該是如何在目前的普遍雙語能力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以便提高國家競爭力。”
至于人口普查顯示掌握雙語的家庭超過八成,學校能否以家庭爲助力提高母語學習效率?胡月寶指出,如果有適當家庭語言環境的支持,語言肯定就能學得更好。
“因此我們很鼓勵家長在家講華語,最起碼幫助孩子打好基本的口語基礎,我們也看到了有口語基礎的孩子在學華文上的優勢與信心。”
她也認爲,大部分年輕家長還是很願意配合學校支持孩子學好雙語,目前迫切的是協助家長培養正確的雙語學習意識、建立平衡雙語的信心,做出簡單但有力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