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 / 聯合早報
調查發現,本地最常說英語的家庭當中,有87%在家裏也說第二種語言,這些語言包括華語(56.1%)、馬來語(13.5%)、華族方言(7.2%)、淡米爾語(5.1%),以及其他語言(4.9%),只有13.2%在家裏只用英語一種語言。(海峽時報檔案照)
“2020年全國人口普查”第一批數據中關于家庭用語部分,特別令人關注的是英語的強勢越來越明顯,而母語的地位則正在迅速下滑。這一家庭用語改變的趨勢,最終將給我們的社會和各族固有的文化傳統帶來怎樣的長遠影響,值得關注和深思。
每隔10年一次的普查顯示,本地五歲以上居民人口當中,從2010到2020年的10年間,以華語作爲主要家庭用語的百分比,從35.6%進一步下降至29.9%。反之,以英語作爲主要家庭用語則從32.3%飙升16個百分點至48.3%。就華族群體而言,到了去年,以英語爲主要家庭用語的占47.6%,華語屈居第二,占40. 2%,方言則僅占11.8%。印度族群在家講英語的比率最高,達到59.2%,馬來族在家講英語的比率最低,爲39%,但兩者在過去10年裏也分別增加了約18個百分點和22個百分點。
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年輕家庭以英語爲主要家庭用語的比率越來越高。2019年李顯龍總理爲講華語運動主持儀式時就曾透露,從1999年到2019年,小一新生在家多數講英語的比率,華族家庭從42%增加到71%、印族家庭從55%增加到70%、馬來族家庭從18%增加到67%。母語逐漸在家庭中沒落的現象令人憂慮和警惕之處,在于母語的使用頻率日益降低,一般人的母語水平最終也會隨之下跌。這一來新加坡原有的雙語優勢也必然跟著削弱。
統計局也在去年的人口普查中首次統計居民在家中最常說的第二種語言。調查發現,本地最常說英語的家庭當中,有87%在家裏也說第二種語言,這些語言包括華語(56.1%)、馬來語(13.5%)、華族方言(7.2%)、淡米爾語(5.1%),以及其他語言(4.9%),只有13.2%在家裏只用英語一種語言。能講多語者增加是可喜的現象。這個數據或可說明,絕大多數人(包括年輕父母)還是意識到母語的重要性,因此,也沒有完全倒向英語。不過,在家講母語很大程度上相信也是出于與長輩溝通的必要,因爲年長一輩仍然以講母語(包括方言)者居多。
就華族而言,目前來說,在1979年政府展開講華語運動後成家者,很多都響應號召,放棄了方言,在家和孩子講華語,因此,他們的孩子從小也養成了和父母講華語的習慣。但這些和父母講華語成長的年輕一代,在結婚成家之後,卻習慣性地和孩子講英語。這就造成了當前英語在家庭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局面。
年輕父母以英語爲主要家庭語言,除了習慣,相信也和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有一定的關系。雖然學習母語是強制性的,但絕大多數人在中學畢業後,母語學習便戛然而止,進入中學以後的純英語學習環境,以及幾乎是講英語的職場,與母語絕緣。普查結果顯示,在過去10年來,具備大專學曆的也迅速增加,到了去年,具有證書和專業文憑的25歲以上居民占了15.3%,具有大學學曆的則高達33%。
基于此,生活在英語舒適圈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和母語接觸的機會則越來越少,英語也就在不知不覺中迅速侵占家庭。必須注意的是,年輕父母從孩子出生開始就和他們講英語,久而久之學習雙語的環境將會越來越失衡。這對雙語教育和推廣華語來說都是空前的挑戰。
語言發展的趨勢難以逆轉,但考慮到其長遠影響,我們實有必要及時采取一些措施,扭轉母語的頹勢。家長所起的作用是關鍵,當務之急是加大力度,喚起年輕家長對母語的重視,並有意識地在家中營造有利孩子學習雙語的環境,爲學前孩子打下學習雙語的基礎。隨著孩子逐漸成長,父母也可持續不斷爲孩子制造講母語的機會,如平日堅持用雙語交談,以及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母語。只有通過父母有意識的共同努力,我們才能延續母語的活力和母族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