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可嘉 報道
或許受到氣候改變和燈光的吸引,上千只劃蝽蟲上個月初飛入義順組屋的客廳,引來生物學家的研究。
胡愫仙在義順81街住家的客廳地板,從6月1日開始出現上千只她不認識的蟲子,她用掃把一掃,就能看到上千只蟲子被掃成一團,不停地翻滾身體。
胡愫仙于是把視頻上傳到互聯網,詢問網民是否知道蟲子的由來。
蟲子的視頻迅速引起注意,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生李衍輝聯系胡愫仙,向她索討蟲子樣本後,送到李光前自然曆史博物館生物學家符懋昇的手上,讓他研究。
符懋昇日前告訴《聯合早報》,這些蟲子是劃蝽蟲的一種(學名爲Micronecta haliploides),一般分布在有水生植物生長且水流緩慢的岸邊。劃蝽蟲在新加坡很常見,但由于體型只有五毫米或更小,因此常常被人們忽視。
符懋昇到居民的居住環境實地考察,以進一步推斷劃蝽蟲出現在住宅區的原因。調查發現,義順81街靠近實裏達下段蓄水池一帶,而本地天氣到了5月份逐漸轉爲幹燥,符懋昇說:“我們假設環境的改變,如生存環境的水幹涸時,促使它們搬遷以尋找新的水源。”
此外,劃蝽蟲容易被燈光吸引,居民晚上在家中開燈,可能吸引它們飛入屋內。
至于劃蝽蟲成群出現的原因,符懋昇推測可能是因爲環境劇烈變化,如豐富的食物來源或天敵減少,導致劃蝽蟲大量繁衍。
符懋昇說:“劃蝽蟲是無害的,它們不會蜇人,也不會攜帶病菌。”
李光前自然曆史博物館不時向民衆征集昆蟲樣本,以收集數據和了解它們的習性,研究生態環境的變化。
符懋昇:昆蟲入侵事件
可爲研究員提供數據
符懋昇透露,像劃蝽蟲這類較不常見的昆蟲入侵事件,往往可以爲研究員提供不同的數據和見解。
他說,昆蟲雖然經常被忽視,但它們處在食物鏈的底端,是生態系統中很重要的一環,而且對環境的變化特別敏感。通過收集昆蟲的數據和樣本,可以了解它們的生活環境和習性。長久下來,還可以從這些數據中觀察環境和生態系統變化的過程。
符懋昇指出,昆蟲滅絕的速度遠遠超過其他物種。在全球範圍內,昆蟲的滅絕速度是鳥類和哺乳動物的八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