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網整理)中國在半導體高端技術方面被美國“卡脖子”,隨著5G、自動駕駛等技術的普及帶動高端芯片需求,中國通過自主研發突破瓶頸迫在眉睫。作爲中國大陸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芯片制造企業,中芯國際責無旁貸。然而,在被美國高強度施壓之際,中芯國際近日出現高層人事變動,內部鬥爭的“舊傷”再度隱隱作痛。內憂外患接踵而來,技術突破的進程是否受影響引起關注。
在被美國高強度施壓之際,中芯國際近日出現高層人事變動,內部鬥爭的“舊傷”再度隱隱作痛。(互聯網)
中芯國際今年最大的外患源于中美角力,今年9月初,有消息稱美國擬將中芯國際列入貿易黑名單。當時有美國官員透露,華盛頓懷疑中芯國際與中國軍方有關系。
9月底,美國開始對中芯國際實施出口限制,要求向其提供特定設備的供應商,必須先申請出口許可。美國商務部在9月25日簽發的文件中指出,出口給中芯國際及其子公司的設備,存在被用于軍事用途的風險,而這是“不可接受的”。
本月3日,美國正式將中芯國際列入與中國軍方有關聯公司的黑名單,並限制美國投資者投資該公司。中芯國際當天在香港交易所開市數分鍾後突然停牌,停牌前跌逾2%。
接連受外部不利消息沖擊,中芯國際H股的股價從今年7月中的每股41.95港元(7.20新元)“腰斬”至今天每股20.15港元左右。
美國納斯達克股票交易所宣布,會將中芯國際從其指數中剔除。(互聯網)
美國納斯達克股票交易所上周五(11日)宣布,會將中芯國際從其指數中剔除,以遵循美國政府限制購買這些公司股票的行政令。標普道瓊斯與MSCI明晟也已先後宣布將中芯國際股份剔除。接下來,中芯國際可能面臨美國投資者集體訴訟的風險。
就在中芯國際承受巨大外部壓力之時,公司高層昨天出現重大人事變動。
中芯國際發布公告宣布,委任蔣尚義爲中芯國際董事會副董事長、第二類執行董事及戰略委員會成員,其任期自2020年12月15日起至2021年股東周年大會爲止。有消息稱,中芯國際聯席首席執行官梁孟松當場提出辭職,但中芯國際董事長周子學並未批准。
梁孟松在網上流傳的辭職聲明中稱,此次蔣尚義出任中芯國際副董事長一職的人事變動,是在12月9日才被周子學告知的,此前對此一無所知。這讓他感到非常“錯愕與不解”,覺得“已經不再被尊重與不被信任”,認爲已不再需要他繼續爲公司打拼奮鬥了。
至于爲何在董事會上發布這份聲明,梁孟松強調:“我並沒有絲毫意圖想要影響各位接下來對此人事任命的表決,但是我覺得我應該要讓大家知道我內心最真切的感受。”
梁孟松自稱他在中芯國際三年多,幾乎從未休息,完成了芯片五個世代的技術開發,並強調這是一般公司需要花10年以上才能完成的任務。
中芯國際出現高層人事變動,蔣尚義(左)回歸任副董事長,聯合CEO梁孟松(右)辭職。(互聯網)
外界認爲,蔣尚義曾于2016年12月20日至2019年6月21日擔任中芯國際獨立非執行董事,當時並不會插手公司的研發及運營管理,也不屬于梁孟松的上司。而現在蔣尚義回來擔任副董事長,等于梁孟松頭上突然多了個頂頭上司,而且還要向其彙報業務,這肯定會讓本就心高氣傲的梁孟松接受不了。
據媒體之前報道,蔣尚義此番回來是想在先進封裝技術與小芯片技術(Chiplet)上實現“技術上的理想”,他顯然將直接介入公司的研發當中,而這也正是原本由梁孟松所主導的。
蔣尚義想要推動的先進封裝技術與小芯片技術方向,相對不受制程上的限制,可在現有的制程下,通過先進封裝和小芯片技術來實現芯片性能的提升。這在當前中芯國際發展先進制程被美國限制的背景之下,可能更適合中芯國際。
中國網民對中芯國際的人事調動不滿,並希望公司尊重人才,慎重考慮梁孟松辭職請求。有評論稱:“梁孟松和蔣尚義都是半導體傳奇人物,雖說一山不容二虎,但做成難辦的事,才撐得起偉大企業的門檻和壁壘。”還有網民稱:“一個合理的安排,不應是一個人才制衡著另一人才搞內鬥,應給各方人才足夠大的、能獨立發揮的天地。”
值得一提的是,梁孟松與蔣尚義很早以前就曾在台積電共事。蔣尚義曾在1992年至2009年擔任台積電資深研發處長,梁孟松當時正是蔣尚義手下的技術研發大將。
梁孟松是半導體領域公認的“技術戰神”“工作狂人”,但其性格剛烈自負,尚不知他在台積電時是否已與蔣尚義結下梁子,但梁孟松加入中芯國際後,業內就曾多次傳出他與另一位聯席CEO趙海軍不和、將要離職的傳聞,但周子學在其中調和。
事實上,中芯國際的高層爭權現象,早在其創始人張汝京2009年11月10日引咎辭職後便開始。那年,中芯國際與台積電長達六年的訴訟以和解收場,和解條款包括中芯國際向台積電支付2億美元(2.66億新元),並向台積電授出17.89億股份。
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2009年11月10日引咎辭職。(互聯網)
張汝京離開後,控股股東爲央企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的大唐電信,以1.76億美元的低價入股,成爲中芯國際第一大股東,大唐電信和中芯國際原班人馬的內鬥過後愈演愈烈。
此外,張汝京走後,中芯國際不僅在外部的廠商人脈斷裂,內部也出現“嚴重內讧”,導致管理層頻換、大批核心員工出走,技術人才也開始青黃不接。
回顧2000年,52歲的張汝京自籌資金,帶著400多名台灣、美國、歐洲、韓國的優秀工程師到上海創立了中芯國際,
上演了一段半導體行業傳奇:建廠僅耗時13個月(一般需要一年半至兩年);隨後在2004年銷售額便突破9.75億美元,並于同年在美國和香港兩地挂牌上市,一舉成爲全球第四大芯片制造廠。
中芯國際眼下內憂外患纏身,使自主研發之路布滿荊棘,更讓人對中國“卡脖子”技術攻堅戰憂心忡忡(互聯網)
但是十幾年過去了,中芯國際的排名不升反降,在2019年第四季度全球晶圓代工廠的排名中僅排第五;台積電排名第一,三星排名第二,格芯和聯電分別排名第三和第四。中美科技戰、今年的冠病疫情更進一步限制了中芯國際的産能提升。
中國去年芯片自給率僅爲30%左右,中國希望在2025年的芯片自給率能達到70%。但眼下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中芯國際可謂內憂外患纏身,給原本不易的自主研發增加難度,也使中國“卡脖子”技術攻堅戰有更多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