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紅星新聞網
成都歐賽醫療器械有限公司
厚普股份産品——CNG加注設備
聚力技術創新,厚普目前實現了氫能加注裝備關鍵設備可國産化替代。圖爲厚普公司的工程師爲客戶進行售後維修
成都歐賽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産車間,一排排中空纖維膜和組件産成品整齊排列著
千嘉開發出光電遠傳抄表系統,市民足不出戶,便可實時查看燃氣使用狀況並完成繳費。圖爲千嘉科技的智能燃氣表生産線
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開展補鏈強鏈專項行動,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的靈魂是創新,強調專精特新,就是要鼓勵企業創新,做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四川省133戶企業入選。其中包括成都市的四川傑特機器有限公司等62戶企業,涉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能源化工等重點産業領域,占據了四川省的“半壁江山”。加上前兩批,成都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中小企業已有107家,在副省級城市中排名前列。
本期《成都經濟觀察》將走進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成都“小巨人”企業,看看他們是如何聚焦主業、苦練內功、強化創新,努力成爲掌握獨門絕技的“單打冠軍”或者“配套專家”的。
專
掌握話語權
參與15項國家行業標准制定
如今,大多數成都市民已經習慣了足不出戶,在APP或是公衆號內實時查看燃氣使用狀況,並完成繳費,不再需要燃氣公司派人上門抄表。這要得益于一家專注智能遠傳抄表領域的成都“小巨人”企業——成都千嘉科技有限公司。
“按照我們了解的技術來說,把燃氣表上的機械數字轉化成其他方式遠程讀取,應該不是個難事,爲什麽還需要這麽原始的人工抄表方式呢?當時我們就想,如果能開發出一套便捷的采集方法,那市場空間太大了。”總經理雷新民說,他和公司另一位合夥人、從中科院辭職的趙勇,就這樣一起投入了智能遠傳抄表的市場中。這一幹就是20年。
然而,真正建立公司後,才發覺市場跟實驗室是天壤之別。“實驗室裏做科研實驗,可以不計成本,但做市場産品研發,最重要的就是能低成本地實現規模化生産。”雷新民回憶道,經過將近6年的研發,千嘉終于開發出光電遠傳抄表系統,並投入市場進行大面積推廣。他解釋說,這是一種典型的物聯網應用系統,通過在燃氣表上安裝讀數傳感器,把機械讀數轉化爲數字信號,通過無線電通訊技術把數字收集到集中器中,再通過小區管理機上傳到數據庫,不再需要燃氣公司派人入戶抄表。不久後,公司參與編制的住建部《住宅遠傳抄表系統》行業標准,主編的《住宅遠傳抄表系統應用技術規程》行業標准便相繼發布。
如今,公司已經參與了15項國家、行業標准制定,擁有近300項自主知識産權。“這對我們是極大的肯定。對企業而言,在某一專業領域中掌握了標准,就如同掌握了行業制高點,掌握了行業話語權。”雷新民說道。
“想要在市場競爭中立住腳,企業就得不斷投入創新。”雷新民給記者舉例道,例如在硬件方面,計量精確性、安全性、耐久性、可靠性等衡量燃氣表性能的關鍵指標的實現取決于公司生産工藝水平及技術創新能力。軟件方面,生産自動抄表、智能遠程管理、階梯氣價、混合計費等多功能的智能燃氣表並進行持續技術升級等都需要不斷地技術革新。
對此,雷新民坦言,公司能有今天的成就與成都市的支持密不可分。“其中,對我們中小企業來說最大的支持並非一次性的資金獎補,而是成都市各級部門爲企業營造的可持續發展氛圍。”他說道,例如成都給予企業首版次軟件的認定,不僅肯定了企業的創新成果,還鼓勵企業突破在推廣應用初期的市場瓶頸,盡快進入用戶使用、優化體驗、叠代提升産品質量,不斷開拓市場。
精
與高校聯合攻關
讓纖維膜不再“卡脖子”
成都歐賽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産車間,一排排中空纖維膜和組件産成品整齊排列著。公司技術負責人王洪建向記者介紹道:“這些就是中空纖維超濾膜,看起來像長長的面條,不過都是空心的。這些膜的表面均勻分布著很多肉眼看不到的納米小孔。”可別小看了這些僅比頭發絲粗一點的中空纖維膜,它們是血液透析器裏最核心的部件,血液透析器裏幾乎所有的功能都由它實現。它也是成都歐賽推行精細工藝,努力打破國外壟斷的一個例證。
“所謂的血液透析就是急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腎髒替代治療方式之一,它通過將體內血液引流至體外,經一個由無數根空心纖維組成的透析器中。”王洪建告訴記者,每根中空纖維膜絲上分布著無數直徑5納米左右的小孔,側壁孔徑大小程度既要讓多余有害物質——尿素、肌酐等小分子吸附和排出,又不能讓有益的白蛋白、肌紅蛋白等大分子流失。
“2018年以前,這樣的中空纖維膜國內的一些科研院所裏只是完成了小試。産品要大規模工業化生産,設備卻還得依賴進口。”王洪建說道,一支透析器中要求每一根中空纖維膜絲不僅要完整無破損,而且要求每一根中空纖維膜絲都要暢通無阻,這支透析器才能達到合格標准,所以中空纖維膜是整個透析系統中的最核心部分,也是技術難度最高的一環,一直是國外高端醫療企業扼制中國血液透析領域發展的“卡脖子”環節。
“一套從德國進口的生産線售價就要近億元。這些重量只占透析器10%到20%的纖維膜,成本占比卻達到70%-80%。”王洪建告訴記者,2014年公司曾經從德國進口過這樣一套生産設備。然而有了機器卻不等于萬事大吉。“進口的機器不僅購買維修成本高,我們與德國工程師多次溝通設備調試後,産能、穩定性都達不到我們的預期目標。”
爲了讓生産不再受制于人,2016年起公司開始與四川大學高分子學院共同研發中空纖維膜的生産線。由高校負責技術的研發,公司則主要負責生産線的設計和設備的調試。最終,2018年實現穩定生産,首次打破了德國設備的壟斷,降低了血液透析器的制造成本。相比于2014年,現在每支血液透析器的價格下降了近一半。
在王洪建看來,這一切的背後是成都“産、學、研、醫”緊密合作的産業生態。“在醫療器械行業創新中,科研成果能否成功實現産業化,除了創新鏈條各個環節的密切配合,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臨床需求與技術創新的關系。因此,搭建産學研醫協同創新平台,使科研機構、企業産品開發人員與臨床結合,共同推進産品開發,必能加快創新項目落地,促進醫療器械創新成果的轉化。”他說道,例如《促進成都生物醫藥産業高質量發展若幹政策》不僅在企業的産能升級、技術改造、研發投入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資金和政策的幫扶,還特別提出要支持生物醫藥領域行業龍頭企業聯合高校院所以及産業鏈上下遊企業實施産業集群協同創新項目,開展重大關鍵技術聯合攻關。
特
在清潔能源加注領域
聚力技術創新
“CNG(壓縮天然氣)的加注設備需要重點關注耐高壓的問題,LNG(液化天然氣)的加注設備需要承受低至零下162攝氏度的超低溫,而氫能的加注不僅要承受高壓還要關注氫對管道結構完整性的破壞(氫脆)等問題。”談起公司在十幾年的發展,厚普清潔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胡莞苓如數家珍。
這家成立于2005年的成都企業,在十幾年發展曆程中專注于清潔能源加注這個特色化的領域,聚力技術創新,迅速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多項專業核心技術,並先後參與國家、地方、行業、團體等多項標准及規範的編制。
“CNG/LNG加氣站發展初期,那時的關鍵設備大多數都依賴進口,關鍵技術受制于人導致不僅成本高、供貨周期長,對公司的進一步發展‘卡脖子’。”胡莞苓告訴記者,後來公司在國外設置研發機構,從質量流量計等核心零部件開始研發,目前已實現了CNG、LNG加注裝備裏所有關鍵設備的國産化替代,更重要的是,公司擁有了一支專業的技術研發團隊。公司氫能發展複制了天然氣加注業務戰略經驗,早早布局氫能加注核心部件國産替代,目前實現了氫能加注裝備除管閥件之外其他關鍵設備都可國産化替代,這爲國內氫能發展降本、快速交付奠定了基礎。
目前,公司的産品已覆蓋全國31個省級區域,同時遍布歐洲、非洲、東南亞、中亞、美洲等地區,應用場景包括英國及德國LNG無人值守車用加注設備、俄羅斯超低溫屏CNG加氣機、新加坡LNG杜瓦瓶充裝設備、中石化西上海與安智油氫綜合能源站、北京大興氫能科技園加氫站、張家口緯三路加氫站、東江湖純LNG動力客船、雲浮“油氣合一”趸船式LNG加注站等成功案例。
“正是因爲長期重視科技創新,公司自主研發的多項氫能加注設備關鍵部件率先打破了國際壟斷。”談到公司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的秘訣,胡莞苓說,面對新一輪的能源革命,公司正大力開拓新能源業務。目前,公司自主研發的首台70MPa加氫機已成功應用到加氫站中,並突破自動調壓等關鍵技術,首次應用自主研發的100MPa加氫流量計、70MPa加氫槍、70MPa加氫機控制系統。
新
專注創新
讓智能投影走入家居生活
現如今,投影設備不僅僅只是應用于辦公場景,在家中的客廳、臥室、書房甚至是在野外、在露營我們都可以看見投影儀的使用,近幾年來,隨著消費需求的改變以及産品技術的革新,投影設備的使用場景變得更加豐富,目前,智能投影儀已經成爲現代用戶大屏觀影的新選擇,逐漸走進廣大消費者的家庭中去。
“以往提及投影,大家聯想到的使用場景多是教育和商業領域,極米創新性在于從家用場景出發,賦予了投影行業新的生機。”成都極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鍾波介紹,極米主要通過LED光源大幅提升投影的使用壽命,同時整合音響、內容源,加入智能系統,大幅降低投影使用難度。爲了做出理想的産品,鍾波的團隊在公司成立之初,曾經是3套模具、3種方案同時作業,最極端時11天熬了5個通宵,吃睡都在辦公室。第一代産品准備上市,鍾波卻親手砸掉樣機,宣布從頭來,原因是“體積不夠小”。
正是靠著這樣的專注和創新,極米科技從一個在車庫創業的小團隊,到成長爲市值200多億元的科創板上市公司,只用了短短七八年時間。根據市場調研機構IDC報告,極米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蟬聯中國投影機市場出貨量第一。目前,公司的用戶遍布全球127個國家和地區。極米科技的産品和線下店面實現了全國一線城市全覆蓋,在全國30多個一、二、三線城市有100多家直營店和體驗店,産品覆蓋了全球150多個城市。
在鍾波眼中,從創新創業環境到政策支撐支持,從研發制造産業鏈到産品銷售分發市場,企業和城市可謂是“相融相長,耦合共生”。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上下遊企業落戶成都,從原輔材料、零部件、中間産品、整機集成、運營服務等多個維度形成了一個涵蓋産業鏈、價值鏈和供給鏈的新型顯示産業生態。“這種産業集聚效應,正是成都與極米故事的一個連接點。極米既是這個過程的參與者,也是這個成就的見證者,因此我們一直在關注和助力成都光學産業的發展以及光學技術在新興産業的未來應用。”鍾波說。
記者手記
成都“小巨人”企業
數量成倍增長的背後
精耕血液淨化領域16年,打破中空纖維膜生産線的國外壟斷;專注于天然氣裝備領域,並先後參與國家、地方、行業、團體等標准及規範的編制32項;家用智能投影開創者,連續三年穩居中國投影市場冠軍……打開工信部三批107戶專精特新“小巨人”成都企業名單,一組組亮眼的業績數據、一項項填補國內空白的創新成果、一個個攻堅克難的創業故事,讓人倍感振奮。
作爲中小企業中的佼佼者,“小巨人”企業評選要經過3項分類指標、6項必備指標等評價要求,包括專業化程度、創新能力、經濟效益、經營管理以及聚焦制造強國網絡強國等方面。工信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小巨人”企業是具有三類“專家”特征的企業。一是深刻理解用戶需求的行業“專家”,二是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配套“專家”,三是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模式,不斷叠代産品和服務的創新“專家”。
今年公布的第三批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中,成都有62戶入選。前兩批成都共有45戶企業入選。“小巨人”企業數量成倍增長的背後是成都企業對創新發展孜孜不倦的追求。創新,是專精特新企業的靈魂。記者在采訪中看到,多家成都“小巨人”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比均超過了10%。
成都爲什麽需要“小巨人”企業?攻克技術空白、具有高成長性,在自己所處的細分領域擁有絕對話語權,這樣的企業,正是成都制造轉型所亟須。記者看到,成都“小巨人”企業中,涉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能源化工等領域,均是成都近年來重點培育的重點産業。統計顯示,2020年,成都市電子信息産業規模首破萬億元。裝備制造産業力爭到2025年規模達到萬億元。
從産業發展的規律來看,一個産業最終必然會形成“頭部企業+骨幹企業+一大批協作配套企業”的産業生態圈,並通過不斷叠代,最終晉級爲世界級産業集群。同時,成都制造業想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形成關鍵産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這批“小巨人”是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
如何培養更多的“小巨人”企業?鼓勵“專精特新”,營造“放足好水、養好活魚”的健康生態是關鍵。這需要通過政策層面的多措並舉,積極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
記者從成都市經信局獲悉,成都已建立市級重點企業培育庫,培育3000余戶“擬上規、成長型、小巨人”企業,出台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獎勵政策,對被評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省上給予50萬元獎勵基礎上,再給予20萬元獎勵。加速布局上下遊配套企業,形成服務有載體、融資有渠道、創新有路徑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格局,爲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
“下一步,我們將加大培育力度,重點支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創新投入,提升産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引導中小企業專注細分市場,聚焦主業,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增強核心競爭力。”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記者 程怡欣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本文來自【紅星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